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一足傳

鎖定
該傳所記李一足,乃封建科會一普通讀書人。一生雖無轟轟烈烈之舉,卻也備嘗坎坷,歷盡磨難,且少一般士子那種酸腐懦弱之氣。
作品名稱
李一足傳
作    者
王猷定
創作年代
清代
文學體裁
散文

李一足傳作品原文

李一足,名夔,未詳其家世。有母及姊與弟。貌甚癯,方瞳,微髭。生平不近婦人。好讀書,尤精於《易》,旁及星曆醫卜之術。出常駕牛車,車中置一櫃,藏所著請書,逍遙山水間。所至人爭異之。
天啓丁卯至大梁[1],與鄢陵韓叔夜智度交。自言其父為諸生,貧甚,稱貸於里豪;及期,無以償,致被毆死。時一足尚幼,其母銜冤十餘年。姊適人,一足亦婚,母召其兄弟告之。一足長號,以頭搶柱大呼。母急掩其口。不顧,奮身而出,斷一梃為二,與弟各持,伺仇於市,不得;往其家,又不得;走郭外,得之。兄弟奮擊,碎其首。仇眇一目,抉其一,祭父墓前。歸告其母,母曰“仇報,禍將及!”乃命弟奉母他徙,遂別去。
時姊夫為令幹兗,往從之。會姊夫出,姊見之,驚曰:“聞汝擊仇,仇復活,今遍跡汝,其遠避之。”為治裝,贈以馬。一足益恚恨,乃鐫其梃曰:“沒稜難砍仇人頭。”遂單騎走青齊。海上見漁舟數百,泊米市,一足求載以濟。遂舍騎登舟,渡海至一島,名高家溝。其地延袤數十里,五穀鮮少,居民數百户,皆蛋籍,風土淳樸,喜文字,無從得師。見一足至,各率其子弟往學焉。其地不立塾,晨令重子持一錢詣師,師書一字於掌以教之,則童子揖而退。明日,復來。居數年,積錢盈室。辭去,附舟還青州,上狹邪。不數日,錢盡散,終不及私。
由遼西過三關[2],越晉,歷甘涼,登華嶽,入於楚,抵黔、桂,復歷閩海、吳、越間,各為詩文紀遊。二十載乃反其家、仇死,所坐皆赦。母亦沒,登其墓大哭,數日不休。自以足跡遍天下,恨未入蜀。會鄢陵劉觀文除夔守,招之。同下三峽,遊白帝、綿、梓諸山,著《依劉集》一卷。
其弟自母喪,不知所在。一日,欲寄弟以書,屬韓氏兄弟投汴之通衢。韓如其言。俄一客衣白袷[3],幅巾草履,貌與一足相似,近前揖曰:“我張大羹也,兄書已得達。”言迄不見。
辛巳,李自成陷中州諸郡,韓氏兄弟避亂至泗上,見一足於途,短褐敝屣,鬚眉皆白。同至玻璃泉,談笑竟日,數言天下事不可為。問所之,曰:“往勞山訪徐元直。”韓笑之,一足正色曰:“此山一洞,風雨時披髮鼓琴,人時見之,此三國時徐庶也。”約詰朝復來,竟不果。
甲申後,聞一足化去。先一日,遍辭戚友,告以遠行。是日,鼻垂玉筋尺許,端坐而逝。袖中有《周易全書》一部。後數日,濟人有在京師者,見之正陽門外;又有見於趙州橋下,持梃觀水,仁立若有思者。韓子智度不妄言人也,述其事如此。
論曰:古今傳神仙事多怪誕。一足為報父仇遂仙去,然則神仙必由於忠孝哉!吾獨怪其以擊仇不死,悲憤窮蹙,竟竄身海外,復極幽遐遼遠之遊。夫豈專避禍,亦其之所存,終不能一息安也。卒之既化,而持梃觀水。得道之後,此心不忘,不亦悲乎!然事之濟否則天也。子房博浪之恨,千載而下,可勝道哉! [1] 

李一足傳作品註釋

[1]天啓丁卯:天啓,明熹宗年號。丁卯,指1627年(天啓七年)。大梁,今河南開封市。
[2]三關:即河北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3]白袷(jiá):白夾衣。
[4]蹙,通戚。 [1] 

李一足傳譯文

李一足名叫夔,對他的家世不是很清楚,有一母一姐一弟弟。容貌清瘦,方形眼仁,少量鬍鬚。一生都不喜歡接近女人。喜歡讀書,尤其精通《易經》,另外對星曆醫學占卜之類的學問也很在行。外出經常駕着牛車,車上放一個櫃子,所珍藏的都是他寫的一些書籍,整日在山水間逍遙自在,所到之處人們都認為他是個奇人。
天啓間丁卯年到大梁,與鄢陵韓叔夜智度等人交往。曾説他的父親是諸生,家裏很貧窮,向鄉里豪強借高利貸,到了期限,沒有還高利貸的錢,最後被毆打致死。當時李一足很幼小,他的母親銜冤負屈十多年。到姐姐嫁人了,他也結了婚,母親把他們兄弟二人叫來告訴了他們。李一足嚎啕大哭,用頭猛撞門柱,母親急忙掩住他的口。他挺身而出,將一根棍子一斷為二,和弟弟一人拿一根,在集市伺機尋找仇人,沒有成功,又到仇人家,又沒有找到,走到城外,終於發現了仇人,兄弟奮力擊打仇人,打碎了仇人的腦袋,仇人瞎了一隻眼睛,挖出另一隻眼睛,在父親的墳前祭拜。回來告訴母親,母親説大仇已報,災禍恐怕就要來了,於是他讓弟弟帶着母親遠走他處,自己就和他們告別了。
當時李一足的姐夫在幹充這個地方任縣令,於是就投奔他們。恰好姐夫不在,姐姐見到他,大驚説:“聽説了你報仇的事情,可是仇人又復活了,現在到處在尋找你的蹤跡,你還是躲遠一點好。”就給她置辦了行裝,還送了一匹馬給他。李一足更加憤恨,就在那根棍子上刻上一行字,“砍掉仇人的頭顱恐怕會很難了”。於是一個人騎馬逃到了青齊地界。海上有幾百條漁船,有停靠在米市的,他就央求人家帶他過海。於是捨棄了馬匹登上了小船,過海到了一個島上,叫高家溝。這個地方方圓幾十裏,沒有多少五穀,居民有幾百户,都是疍家人,風俗人情淳樸,喜歡文字文化,又沒有老師,見一足來了,都帶着他們的孩子拜一足為師學習。這個地方沒有學校,每天早晨讓孩子們拿一枚銅錢拜見老師,老師在他們的手掌上寫一個字來教他們,然後學生們作揖告退。第二天,再來。過了幾年,李一足積攢的錢堆滿了房間。然後他就辭別而去,搭船返回青州,胡亂的把錢花完了,不過幾天,錢就散盡了,沒有留下一點給自己。
甲申年後,聽説一足已經死去了。死前一天,他辭別了所有的親戚朋友,告訴他們説是要出門遠行,這天,他的鼻孔裏垂下了一尺多長的玉筋,端坐而死。袖子中藏有一部《周易全書》。
筆者論説:從古至今關於神仙的事情多荒誕不堪。李一足為報父仇而成仙而去,但是成神仙必定要通過忠孝嗎!我只是對他沒有打死仇人,反而悲憤窮困,最後只能逃亡到海外,逃到了那無比荒涼悠遠的地方的事情感到奇怪。他逃到那裏哪裏只是為了避禍,也是他得以存活下來的地方,最後落得個沒有過上一天安穩的日子的下場。最後才醒悟過來,但還念念不忘報仇的事情。在得道以後,這種想法還沒有捨棄,不也是很悲痛的一件事情嗎?但事情能否成功全看天意。張良在博浪沙中沒有擊中秦始皇的遺憾,千年以來怎麼能夠説得完呢?作品賞析
該傳以極簡約的文字,記敍了李一足一生中幾件不凡之事。一為學識淵博,精通《周易》,卻未能於朝中謀得一官半職,説明其仕途多舛,有才而不見用,為後文張本。二寫為報父仇而親碎仇人之首的經過,顯示一足疾惡如仇、剛毅果敢的性格。三寫避禍他鄉,課童習字,極盡人師的情況。文字雖極簡約,也寫出一足性格中仁愛寬厚的另一側面。四寫他感念時局變化和心繫明室的心態,對李自成農民起義和滿清勢力共同威脅明政權,明王朝面臨傾覆之危時,他發出“天下事不可為”的無奈的慨嘆,最終竟以嶗山訪徐元直為藉口,隱遁山林這些無疑寄寓了一足心繫明室又不與起義軍和滿清合作的政治態度。至於傳記又寫他死後,其魂靈仍“持杖觀水”,並“若有所思”,其意還是為了表現他的復仇精神與心繫明室交織於一身的複雜心態。 [1] 

李一足傳作者簡介

王猷定(1598-1662),清江西南昌人,字於一,號軫石。明拔貢生。工詩文,有辯才.史可法徵為記室。入清,不仕。文與侯方城齊名,著有《四照堂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