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一凡

(原商務印書館編輯)

鎖定
李一凡(1903-2003),原名李一寰,湖南衡南縣人。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語言文字專業,1926年考取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抵達莫斯科。在蘇聯期間,因反對王明等人的宗派主義,以及蘇聯的肅反運動,前後被關押在蘇聯監獄二十二年。1957年11月回到北京,後被安排到商務印書館工作,歷任編輯、第一編輯室副主任、主任。文革時期受到衝擊,1974年重回商務印書館工作,1983年5月離休。著有《海內外拾遺》(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反王明宗派主義集團的鬥爭(在莫斯科)》(本書是否出版待考),《回憶中國共產主義勞動大學》(1981年,載《革命史資料》第19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86-102頁),另有1986年所寫自述《一個老共產黨員》(未刊)。 [1-2] 
中文名
李一凡
別    名
李一寰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南省衡南縣車江鎮沙龍村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2003年
代表作品
《海內外拾遺》
《回憶中國共產主義勞動大學》
原    名
李一寰
籍    貫
湖南省衡南縣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李一凡人物生平

1916年,考入長沙岳雲中學第八班,受到徐特立的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1918年,轉入衡陽縣立中學,曾作為“縣中”學生代表,參加湘南學生聯合會工作。因散發《吃人宗法禮教檄》傳單,被校方記兩大過。 [1] 
1919年參加了毛澤東為擴大“驅張”活動到衡陽發動的反帝愛國羣眾鬥爭。 [1] 
1922年夏,考入北京大學,初讀預科甲部,後升本科中國文學系,讀語言文字專業,先後結識共產黨員範鴻劼、顏蔚圃、段純、吳時英等人。 [3] 
1922年至1926年在北京大學學習。在此期間,他積極投入了對“二七”慘案的劊子手吳佩孚、肖耀南及反對英帝國主義的鬥爭,以及“五卅”運動、支援省港大罷工鬥爭、首都革命(包括驅逐溥儀出宮)、反對國民黨右派“西山會議”逆流、“三·一八”等羣眾革命鬥爭的洪流。1926年暑假期間,與同學一起組織了一個黨外圍組織“革新社”,並當選為中央組織部部長,即總負責人。 [4] 
1926年9月初,李大釗以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華北分會主席的名義,在左派組織中招考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留學生。李一凡應考得中。在歡送赴蘇留學生的茶話會上,李大釗指定李一凡為小組長。同年的10月5日,李一凡經段純、顏蔚圃介紹,並在中共“北大”支部書記李國誼的主持下履行了入黨宣誓儀式。被接收為中共正式黨員。 [1]  同年12月,李一凡一行抵達莫斯科,入莫斯科中山大學。
1927年1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直轄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支部執委會委員,後任該特支監委主席、特支常委主席。“七·一五”事變後,該特支自動解散,李一凡聲明退出國民黨。(此前國共實行黨內合作,中共黨員得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年冬,鑑於國民黨叛變革命,莫斯科東方大學改組,校名更換為“中國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李一凡等留學生繼續留校學習。 [3] 
1928年9月,他與曹靖華被派往列寧格勒東方語言學院任中文講師。
1929年1月,回莫斯科中山大學任中文教員兼中文教授會主任。同年,任黨小組的指導員(享受副教授待遇) [4]  。是徐特立、方維夏、沈澤民等5人組成的中文教科書編輯委員會成員。在莫斯科學習和工作期間,進行了反對王明宗派主義集團的堅決鬥爭,遭受了殘酷迫害,曾3次被蘇聯當局逮捕入獄,蒙冤達22年。 [5] 
1955年由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甄別,無罪釋放。此後李一凡短暫回到1946年曾定居的中亞地區農村,加入集體農莊,擔任記工員。1956年底,向中國駐蘇使館提出回國申請,1957年10月取得護照後啓程回國。 [3] 
1957年11月終於回到祖國。經楊尚昆證明,報請中央組織部調查核定,1958年4月恢復了中國共產黨黨籍,黨齡從1926年入黨之日算起。 [1] 
1958年9月安排到商務印書館工作,先後任編輯、俄文組組長、第一編輯室副主任,先後參加了《俄漢新詞典》、《俄漢大辭典》的編纂工作。1960年《俄漢大辭典》正待出版發行時,正是中蘇關係破裂、中蘇論戰日益激烈之時,李一凡被責成主持全面修訂,任黨小組組長。 [4] 
1965年秋,參加農村的“四清”工作。“文革”中,被下放到文化部湖北咸寧“五七”幹校勞動,1971年夏,又被轉送到丹江進行勞動,1974年2月,回到商務印書館工作。
1983年5月離休,按其原先在蘇聯的行政級別享受副部級待遇。 [6] 
李一凡關心青少年教育事業,曾將所得5000元工作獎金全部捐給家鄉一所貧困小學,建成一所新校舍。 [4] 

李一凡主要著作

李一凡是二十年代末莫斯科“中大”時期的親歷者,其晚年撰寫的回憶文章對梳理相關史實和了解相關人物如董亦湘、李劍如、周達文等有相當的史料價值。其發表的相關文章如下:
《回憶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寫於1981年9月,發表於《革命史資料》第19輯,第89-102頁。
《董亦湘同志在蘇聯的一些情況》,寫於1982年12月,發表於《江蘇革命資料選輯》第8輯,第49-53頁。
《一個老共產黨員》,系李一凡自述,寫於1986年,未刊稿。 [2] 
《孫中山與列寧》,《工人日報》1981年10月8日。
《李一凡致中共鎮遠縣委員會諸同志的信》,寫作時間不詳,原件存中共鎮遠縣委黨史研究室。 [7] 
《海內外拾遺》,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本書是作者在蘇聯及回國後的詩詞選集。
《反王明宗派主義集團的鬥爭(在莫斯科)》,出版情況不明。 [4] 
參考資料
  • 1.    中共衡南縣委黨史辦公室.一代英傑: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衡南黨史人物:中共衡南縣委黨史辦公室,1996年:140
  • 2.    曹忠彬、戴茂林.莫斯科中山大學與王明.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59
  •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衡南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會.衡南文史資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衡南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會,1992年:133
  • 4.    湖南名人志編委會.湖南名人志 第4卷.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9年:319
  • 5.    革命史資料編輯部.革命史資料 第19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年:99-101
  • 6.    於殿利.品牌之道 商務印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311
  • 7.    邱宗功,黃貴武.周達文傳略.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1年: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