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杉木節

鎖定
杉木節是杉科杉木屬植物杉木枝幹上的結節。 [3]  株高可達30釐米,樹幹筆直挺立,樹皮縱裂,外皮淺褐色或深棕色;葉條狀披針形,先端鋭漸尖,基部下延至枝上,邊緣有細鋸齒,兩面深綠色;花為雌雄同株,雄花黃綠色,雌花淺紅色或紫紅色,單生或簇生枝梢;球果卵圓形;花期春、夏季;果期秋、冬季。 [4]  “杉木節”一名始載於《本草圖經》。 [5] 
杉木節廣泛栽培於中國長江流域及秦嶺以南地區。喜歡生長在土層深厚,質地疏鬆,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的山地酸性土壤中,忌鹽鹼地。 [6]  多生於山坡、山谷或河岸。 [4]  繁殖方法一般採用育苗移栽和插條繁殖。 [6] 
杉木節味辛、苦,性温。入肝、腎二經。有祛風、活血、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腳氣、骨節疼痛、心氣痛、痞塊、帶下、跌打血瘀等症狀。可煎湯內服或煎洗外用。 [4] 
中文名
杉木節
別    名
杉節《生草藥性備要》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
松杉綱
松杉目
杉科
杉木屬
杉木
分佈區域
中國長江流域及秦嶺以南地區
採收時間
全年

杉木節植物學史

“杉木節”一名始載於《本草圖經》。 [5] 

杉木節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30m,胸圍達2.5-3m。幼樹樹冠尖塔形,大樹樹冠圓錐形。樹皮灰褐色,裂成長條片脱落。大枝平展,小枝近對生或輪生。葉在主枝上輻射伸展,在側枝上排成二列狀,條狀披針形,革質,微彎,堅硬,長2-6cm,邊緣有細齒,上面中脈兩側有窄氣孔帶、下面沿中脈兩側各有1條白粉氣孔帶。雌雄同株;雄球花圓錐狀,簇生枝頂;雌球花單生或2-4個集生枝頂,卵圓形,苞鱗與珠鱗結合而生,珠鱗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卵圓形,長2.5-5m,徑3-4cm,苞鱗三角狀寬卵形,宿存。種子長卵形,扁平,長6-8mm,寬約5mm,暗褐色,兩側有窄翅。花期4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

杉木節生長環境

喜歡生長在土層深厚,質地疏鬆,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的山地酸性土壤中,忌鹽鹼地。 [6]  多生於山坡、山谷或河岸。 [4] 

杉木節分佈範圍

杉木節廣泛栽培於中國長江流域及秦嶺以南地區。 [6] 

杉木節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一般採用育苗移栽和插條繁殖。 [6] 

杉木節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別名:柀、煔《爾雅》,杉《南方草木狀》,沙木、檠木《綱目》,沙樹、正杉、正木、刺杉、廣葉杉、泡杉《中藥大辭典》,杉樹(安徽、江西、福建、四川)。
入藥部位:枝幹上的結節。
性味:味辛,性微温。
功效:祛風止痛,散濕毒。
主治:風濕骨節疼痛,胃痛,腳氣腫痛,帶下,跌打損傷,臁瘡。
相關配伍
  • 治腳氣發作,惡寒發熱。兩足腫大,心煩體痛垂死者,杉木節四兩,檳榔七個,大腹皮(酒洗)一兩,青橘葉四十九片。上細切,作一服。用順流水三升,煎至一升,分作三服,一日服盡。如大便通利黃水,其病除根;未愈,過數日再煎一劑服之,病根去為度。(《醫學正傳》)
  • 治妊娠內挾寒冷,腹中冷痛,杉木節半斤(燒存性),乾薑一兩(燒存性)。上搗羅為散,温酒調下一大錢。不拘時。(《普濟方》黑神散)
  • 治血傷兼帶下不止,杉木節(燒灰存性),楮皮紙(燒灰)各等分。研令勻細。每服二錢匕,米飲調下。(《聖濟總錄》杉節散)
  • 治臁瘡黑爛,用多年老杉木節燒灰,麻油調敷,箬葉隔之,絹帛包定,數貼而愈。(《醫林四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或為散,或酒浸。
外用:適量,煎水浸泡;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炮製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相關論述
《本草圖經》:“煮汁,浸捋腳氣。”
《生草藥性備要》:“浸酒,祛風止痛。”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李貴興主編,新編中獸醫學,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1,第308頁
  • 4.    陳遇春主編,青草藥識別與應用圖譜,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04,第297、298頁
  • 5.    冉先德主編;徐扣根,任超,侯獻平副主編,中華藥海 下 第1冊 全新修訂經典版,哈爾濱出版社,,第822頁
  • 6.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 上 第2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03,第15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