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鴻勳

鎖定
朱鴻勳(1899年一1940年),字柏亭,吉林農安縣人,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副軍長兼第一三〇師師長,抗日英烈。 [4] 
早年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東北講武堂第六期畢業後入伍,歷任連長、參謀長、營長、團長、師長等職。相繼在東北軍中擔任第四旅的團長、獨立第十旅的團長、第一一〇師的團長、第一三〇師師長,因治軍有方,聲譽斐然,晉升為第五十三軍副軍長兼第一三〇師師長。 [2] 
1940年底,朱鴻勳奉命率部駐防湖北藕池口,阻擊日軍西進。12月29日,日軍出動數架飛機轟炸藕池口一三〇師前方指揮部,朱鴻勳師長中彈犧牲,年僅41歲。 [1-2] 
1941年3月,國民政府追晉為陸軍中將。 [2] 
2014年9月1日,國家民政部將其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4]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朱鴻勳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吉林省農安縣
出生日期
1899年 [2] 
逝世日期
1940年(一説為1941年) [1-3] 
畢業院校
東北講武堂
主要功績
參加抗戰,壯烈殉國

朱鴻勳人物生平

1899年,朱鴻勳生於吉林省農安縣。兒時曾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
1927年,東北講武堂第六期畢業後,入張作霖奉軍,歷任連長、參謀長、營長。
1928年6月,張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軍炸死,東北政局錯綜複雜。張學良等挫敗各種陰謀,穩住局勢,並以民族利益為重,於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佈即日起“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30萬奉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一部分編為東北國防陸軍,一部分編為各省邊防軍。精明強幹、遇事沉着的朱鴻勳相繼在東北軍中擔任第四旅的團長、獨立第十旅的團長、第一一〇師的團長、第一三〇師師長,後因治軍有方,聲譽斐然,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副軍長兼第一三〇師師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忠實執行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東北軍大部不戰而退,短短4個多月,東北淪陷。
1933年1月,日軍進犯山海關,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拉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時任第一三〇師師長的朱鴻勳也參加了長城抗戰。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富有愛國心的朱鴻勳多次對其帶領的一三〇師官兵灌輸這樣的道理:打了勝仗別驕傲,打了敗仗彆氣餒,要有愛國之心,誓死不當亡國奴,發奮圖強,就可轉敗為勝,收復失地,打回老家去。盧溝橋事變後,第五十三軍轉戰於河南、山西、湖北等地,完成遲滯日軍沿平漢線南犯的任務。朱鴻勳嚴謹佈陣,臨危不懼,虛心納諫,不為寇懾,為穩定軍心、穩住戰局作出了貢獻。
1938年6月,武漢會戰爆發,第五十三軍奉命駐守三溪口,一三〇師擔任保衞湖北通往湘、鄂、粵的要道——陽新(今湖北東南部)的武漢外圍防禦任務。日軍精鋭部隊博田混成支隊相當於一個旅團,恃其陸空優勢,猛烈攻擊,企圖一舉突破中國軍隊防線,切斷粵漢路,使守衞武漢的軍隊無路可退。一三〇師官兵多為北方人,乍到江南地區,水土不服,患“打擺子”的人佔1/3,戰鬥力明顯下降。師長朱鴻勳也身染疾病。在這種緊張危急的情況下,朱鴻勳無絲毫退卻之心,帶病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在三溪口、花猶樹、雙崗口一帶與敵人作戰7晝夜,為武漢守軍撤退贏得了寶貴的7天時間。
從1939年春至1940年末,朱鴻勳率一三〇師擔任江、湖防務任務。期間,雖沒有打過大仗和硬仗,但常常小部隊主動出擊,在江北一帶肅清小股敵偽,襲擊洞庭湖東岸的城陵磯、白螺磯等數個敵人據點等,甚至威脅到粵漢路上日軍的重要據點岳陽,給予敵人以一定程度的打擊。1939年末,朱鴻勳派三八九團副團長魏宏烈率一個加強營到洞庭湖東岸襲擊敵人,戰果較豐。
朱鴻勳師的頑強抗戰,激怒了敵人,開始對中國軍隊實施報復。1940年12月29日,日軍出動數架飛機轟炸藕池口一三〇師前方指揮部,朱鴻勳一面指揮對敵作戰,一面照顧別人進入隱蔽部。突然,一顆炸彈擊中了蹲在散兵坑裏的朱鴻勳師長,奪去了他年僅41歲的生命。朱鴻勳犧牲後,一三〇師師部專門召開追悼會,國民革命軍參謀總長兼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親臨弔唁。因戰事原因,朱鴻勳的遺骨被掩埋於重慶南山復興村(今黃桷埡鎮新力村)。
1941年3月,國民政府追晉為陸軍中將。 [2] 
2014年9月1日,國家民政部將其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4] 

朱鴻勳後世紀念

2005年8月,重慶三峽博物館自文物商販手中購得刻有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副軍長朱鴻勳的生平事蹟的石碑。該碑的墓表系由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集團軍副總司令萬福麟撰文,由時任國民政府農工總長、中東鐵路督辦、國民參政會參政莫德惠篆額。 [2] 
參考資料
  • 1.    民政部優撫安置局編.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72
  • 2.    劉晨主編.國殤志 中華抗日英烈錄.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248—249
  • 3.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著.抗戰英烈譜.北京:團結出版社,2017:205
  • 4.    民政部公佈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中國政府網.2014-09-01[引用日期202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