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鳳瀚

鎖定
朱鳳瀚,1947年7月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淮安,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 [1-2]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副主任委員,前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常務副館長。 [3] 
中文名
朱鳳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江蘇淮安
出生日期
1947年
畢業院校
南開大學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北京
代表作品
《商周家族形態研究》
《中國青銅器綜論》
《甲骨與青銅的王朝》
性    別

朱鳳瀚人物履歷

1982年6月南開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88年6月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在職),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1988年6月,任南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1990年12月,任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1993年10月,任博士生導師。
1994年12月-1995年6月,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考古學教研室任客座研究員。
1995年1月,任南開大學人文學院(含中文、歷史、哲學、東方藝術、圖書情報系及日本史、拉美研究室)副院長。 1995年4月,兼任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
1998年7月,調任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2000年7月,任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黨委副書記(同年兼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3年2月,任中國國家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黨委副書記)。
2005年12月,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年以來兼任“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負責人)。
專業特長及近期研究方向:先秦史、古文字、青銅器、考古學
兼任教學、學術職務
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考古學報》顧問
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
故宮博物院研究院出土文獻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1997年-2002年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996——2000年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成員

朱鳳瀚研究方向

朱鳳瀚
朱鳳瀚(2張)
研究方向為先秦史、古文字、青銅器、出土文獻。著有《商周家族形態研究》《中國青銅器綜論》等。 [3] 

朱鳳瀚主要著作

論著:
1、《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增訂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2、《古代中國青銅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先秦史研究概要》(與徐勇合作,為第一作者),1996年,天津教育出版社。
4、《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研究叢書·甲骨文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與沈建華聯合編撰)
5、《中國青銅器綜論》(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6、《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一卷《蒼頡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本卷由本人獨立編撰,內含論文《北大漢簡(蒼頡篇)的新啓示》)。
7、《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的《儒家説叢》、《陰陽家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與陳侃理合作編撰)。
論文:
1、《夏文化考古學探索六十年的啓示》,《歷史研究》2019年第1期。
2、《宗人諸器考》,《青銅器與金文(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3、《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簡牘概況》,《文物》2018年第11期,集體合作,署名“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
4、《殷墟西北岡大墓年代次序再探討》,《考古學報》2018年第4期。
5、《葉家山曾國墓地大墓之墓主人身份與曾侯與鍾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曾國考古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年。
6、《試論師組卜辭的“盧”的異體》,《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7、《北大藏秦簡釋文再探》,收入谷中信一《中國出土資料の多角度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8年。
8、《北大藏秦簡再探》,《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
9、《魯國青銅器與周初魯都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青銅器與山東古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10、《葉家山曾國墓地諸大墓之墓主人關係再探討》,《青銅器與金文》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11、《金文所見西周貴族家族作器制度》,《青銅器與金文》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12、《多卷本“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簡評》(與楊博合作),《中國史研究動態》2017年第2期。
13、《關於春秋金文中冠以國名的“子”的身份》,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五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
14、《重讀小臣牆骨版刻辭》,《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一輯,中華書局,2016年10月。
15、《中國國家博物館近年來徵集的西周有銘青銅器續考》,收入《近藏集萃》(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藝術系列叢書),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年7月。
16、《金石學的興衰與傳承創新》,《光明日報》2016年7月5日第九版。
17、《商周金文中“亞”字形內涵的再探討》,《甲骨文與殷商史》(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集刊)第六輯——羅格斯商代與中國上古史文明國際會議論文專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6月。
18、《清華簡〈系年〉“周亡王九年”再議》,《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年4期。
19、《釋“獻羌”》,《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五輯,2015年12月。
20、陳昭容主編《寶雞戴家灣與石鼓山出土商周青銅器》序,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12月。
21、《三種“為吏之道”題材之秦簡部分簡文對讀》,《出土文獻研究》(第十四輯,“秦簡牘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特輯),中西書局,2015年12月。
22、《北大藏秦簡〈教女〉初識》,《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2期。
23、《北京大學藏漢簡的新啓示》(日文)(北京大學藏漢簡『蒼頡篇』かう得られる新知見)『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19號,(日本)中國出土資料學會,2015年3月。
24、《殷墟卜辭中的“侯”的身份補正——兼論“侯”、“伯”之異同》,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 2015年2月。
25、《新見商金文考釋二篇》,收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十週年紀念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月。
26、《由殷墟出土的北方式青銅器看商人與北方族羣的聯繫》(英文),收入《中國考古學》英文版(CHINESE ARCHAEOIOGY)第14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德國沃爾特·德·格魯伊特出版社合作編輯、出版,2014年11月。
27、《大保鼎與召公家族銅器羣》,收入《琉璃河遺址與燕文化研究論文集》,2015年6月。又收入《琉璃河遺址與燕文化研究論文集》(略有訂補),科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28、《關於西周金文歷日的新資料》,《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年6期。
29、《關於西周封國君主稱謂的幾點認識》,收入《兩週封國論衡——陝西韓城出土芮國文物暨周代封國考古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
30、《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第二次發掘筆談》,《江漢考古》2013年4期(2013年12月)。
31、《北大秦簡〈公子從軍〉的編連與初讀》,武漢大學簡帛中心主辦《簡帛》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
32、《清華簡〈系年〉所記西周史事考》,收入《出土材料與新視野》(台灣“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013年10月。
33、《出土文獻與考古學》,《光明日報》2013年9月11日“理論、史學版”。
34、《關於以色列耶路撒冷國家博物館所藏楚大師編鎛》,收入《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
35、《論西周時期的“南國”》,《歷史研究》2013年4期。
36、《論清華楚簡〈金縢〉兼論相關問題》,收入《簡帛·經典·古史》,(香港浸會大學“簡帛·經典·古史”國際論壇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37、《黃組卜辭中的“□巫九□”試論》,《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三輯)(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
38、《由殷墟出土的北方式青銅器看商人與北方族羣的聯繫》,《考古學報》2013年1期。
39、《讀清華楚簡〈皇門〉》,《清華簡研究》第一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西書局,2012年12月。
40、《對與晉侯有關的兩件西周銅簋的探討》,《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中華書局,2012年10月。
41、《中國早期青銅文化研究的六個重要課題》,《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8月10日(A-05)。
42、《西周王陵的探索》,收入《輿地·考古與史學新説》,中華書局,2012年6月。
43、《北大藏秦簡〈從政之經〉述要》,《文物》2012年6期。
44、《北大新獲秦簡牘概述》,與韓巍、陳侃理合作執筆(“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名義),《文物》2012年6期。
45、《論梁帶村芮國墓地出土青銅器與相關問題》,收入《梁帶村裏的墓葬——一份公共考古學報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46、《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中的人物關係再探討》,收入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輯,2012年4月。
47、《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筆談》,《文物》2011年11期。
48、《漢中城固、洋縣出土商代青銅器綜論》(中、英文版),收入曹瑋主編《漢中出土商代青銅器》,巴蜀書社,2011年8月。
49、.《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概説》與韓巍、陳侃理合作執筆(“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名義),《文物》2011年第6期。
50、《北大漢簡概述》,《文物》2011年第6期。
51、《讀》,收入《張政烺批註兩週金文辭大系考釋》(張政烺批註,朱鳳瀚等整理),中華書局,2011年3月。
52、《琱生簋與琱生尊的綜合考釋》,收入《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重大項目“西周重要青銅器銘文綜合研究”成果。。
53、《簡論與西周年代學有關的幾件銅器》,收入《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重大項目“西周重要青銅器銘文綜合研究”成果。
54、《□器與魯國早期歷史》,收入《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重大項目“西周重要青銅器銘文綜合研究”成果。
55、《山東高青縣陳莊西周遺址筆談》,《考古》2011年第2期。
56、《射壺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28輯,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57、《滕州莊裏西滕國墓地出土□器研究》,2009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古代青銅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
58、《鄂爾多斯地區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綜述》,收入《鄂爾多斯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
59、《再讀殷墟卜辭中的“眾”》,收入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2009年12月。
60、《新發現古文字資料對先秦史研究的推進》,《中國社會科學報》歷史學專欄,2009年9月24日。
61、《衞簋與伯諸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重大項目“西周重要青銅器銘文綜合研究”成果,《南開學報》2008年6期。
62、《由伯父簋銘再論周厲王徵淮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重大項目“西周重要青銅器銘文綜合研究”成果,《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9月。
63、《近年來發現的重要西周有銘青銅器》,收入《文津講演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1月。
64、《湖南出土商後期青銅器探討》,《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四輯,嶽麓書社2007年12月。
65、《試論殷墟卜辭中的“春”與“秋”》,收入《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紀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66、《悠久なる文明の結晶——中國國家博物館名品展の青銅器(日文)》,《中國國家博物館名品展》,東京國立博物館2007年1月。
67、《西周金文中的“取”與相關諸問題》,收入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 2007年9月。
68、《武丁時期商王國北部、西北部的邊患與政治地理》,收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研究叢書·甲骨文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69、《公簋與唐伯侯於晉》,《考古》2007年3期。
70、《論子龍鼎的年代與銘文內涵》,《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4期。
71、《柞伯鼎與周公南征》,《文物》2006年5期。
72、《再論有關短莖曲刃青銅短劍的幾個問題》,《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考古學——慶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華誕學術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文物出版社,2006年2月。
73、《、、何尊與成周》,《歷史研究》2006年1期。
74、《作冊般黿探析》,《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1期。
75、《陝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の器と西周貴族の家族形態》(日文),《中國國寶展》,東京國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集,2004年。
76、《讀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出土的非王卜辭》,《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
77、《論小屯東北地諸建築基址的始建年代及其與基址範圍內出土甲骨的關係》,《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78、《師酉鼎與師酉簋》,《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1期。
79、《大辛莊龜腹甲刻辭芻議》,《文史哲》2003年4期。
80、《陝西眉縣楊家村出土青銅器筆談》,《文物》2003年6期。
81、《論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半島出土的短莖曲刃青銅短劍》,《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紀念文集》,科學出版社,2000年4月。
82、《公盨銘文初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6期,又收入保利藝術博物館編《公盨》,線裝書局,2002年10月。
83、《論祭》,《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
84、《曲沃北趙晉侯墓地M114出土叔夨方鼎及相關問題研究筆談》,《文物》,2002年5期。
84、《論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的關係》,《歷史研究》2003年1期。
85、《記中村不折舊藏的一片甲骨刻辭》,收入《揖芬集——張政烺先生90華誕紀念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
86、《士山盤銘文初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1期。
87、《論殷虛卜辭中先公高祖的祭日》,《南開學報(增刊)》2002年1月。
88、西周青銅器與銘文考釋:《史爵》、《史尊》、《應侯見工簋》、《應侯壺》、《應侯見工鍾》,收入《保利藏金》(續)嶺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12月。
89、《試論中國早期文明諸社會因素的物化表現》,《文物》2001年2期。
90、《關於北趙晉侯墓地諸墓年代與墓主人的探討》,收入《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考古學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91、《説殷墟甲骨文中的“龍”及相關諸字》,《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6期。
93、《從生產方式看商周社會形態》(中國古代社會形態研討會筆談),《歷史研究》2000年2期。
94、《論周金文中“肇”字的字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2期。
95、《論商周女性祭祀》,收入《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96、《房山琉璃河出土之克器與西周早期的召公家族》,收入《遠望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週年紀念文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97、《有關其三卣的幾個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4期。
98、《西周諸王年代研究述評》,收入《西周諸王年代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叢書之一),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
99、《先秦時代的農民》,收入《中國歷史上的農民》(彭炳進教授學術講座第一輯),台灣馨園文教基金會,1998年2月。
100、《論殷墟卜辭中紀時用的“歲”》,《南開大學歷史系建系七十五週年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101、《評介》,《中國史研究》1997年2期。
102、《金石目錄初探》,收入《古典目錄學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3月(與賈洪波合作排名第二)。
103、《近百年來的殷墟甲骨文研究》,《歷史研究》,1997年1期(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回顧)。
104、《張政烺先生在甲骨文、金文考釋方面的成就》,《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壽辰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105、《商人諸神之權能與其類型》,《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壽辰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106、《僕麻卣銘考釋》,《於省吾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107、《評》,《中國史研究》1995年3月。
108、《中國史前時代的宗族》,收入《中國宗族社會》,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
109、《臧孫鍾與程橋墓地》,《王玉哲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110、《商周時代社會結構的變遷》,收入《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111、《商周時期的天神崇拜》,《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4期。
112、《商代晚期社會內的商人宗族》,收入《華夏文明》第三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113、《論卜辭與商金文中的“後”》,《古文字研究》第19輯,中華書局,1992年8月。
114、《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行政組織與居民狀況的變化》,《管子與齊文化》(管子與齊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年12月。
115、《殷墟卜辭所見商王室宗廟制度》,《歷史研究》1990年6期。
116、《金文日名統計與商代晚期商人日名制》,《中原文物》1990年3期(殷虛甲骨文發現90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專輯)。
117、《論殷虛卜辭中的“大示”及其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6輯(中華書局),1989年9月。
118、《戰國時期手工業者狀況》,《中外封建社會勞動者狀況比較研究論文集》(南開大學歷史系、天津師大歷史系、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會、《歷史研究》編輯部),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119、《從周原出土青銅器看西周貴族家族》,《南開學報》1988年3期。
120、《卜辭所見子姓商族的結構》,《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殷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9月。
121、《琱生簋銘新探》,《中華文史論叢》1988年1輯。
122、《先秦時代的“裏”—關於先秦基層地域組織的發展》,《先秦史研究》(中國先秦史學會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123、《關於春秋時期的新興地主階級》,《史學集刊》1986年3期。
124、《秦都雍城考古述要》,《歷史教學》1986年11期。
125、《關於殷墟卜辭中的“周侯”》,《考古與文物》1986年4期。
126、《論商人諸宗族與商王朝的關係》,《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專輯)1985年2月。
127、《由西周農業勞役的性質看西周貴族的階級屬性》,《中國古代地主階級研究論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9月。
128、《關於春秋魯三桓分公室的幾個問題》,《歷史教學》1984年1期。
129、《商人族氏組織形態初探》,中國先秦史學會編《民族論叢》(第二輯,先秦史專輯),雲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
130、《商周青銅器銘文中的複合氏名》,《南開學報》1983年3期。
131、《殷墟卜辭中的“眾”的身份問題》,《南開學報》1981年2期。
132、《吉林省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考古》1979年3期。
主編論文集與著作:
1、《西周諸王年代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叢書),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內含所撰《西周諸王年代研究述評》長文)。
2、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中國史》,2007年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
3、《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4月。
撰寫的教材、整理的著作:
1、《文物鑑定指南》中的《青銅器》部分,陝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國家文物局《中國古錢幣》中的《先秦錢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中國通史教程》,第二章《夏商西周時代——早期國家階段》,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4、主持整理《張政烺批註兩週金文辭大系考釋》,中華書局,2011年3月。
參編與主編辭書:
1、《中國歷史大辭典·先秦史》分卷,撰寫“戰國考古”部分詞條(計六萬餘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並擔任該卷編委。
2、《大辭海·文物考古卷》任文物分科主編並撰寫“中國古代畫家”辭條,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12月。
科研報告:
1、《文獻中夏商西周積年及諸王年代的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第一課題第一專題研究報告,1996年-1999年間完成。
2、《西周金文年曆表》,“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項目,1998-2000年間完成。
獲獎情況:
個人獲表彰情況:
1991年1月,獲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的“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榮譽稱號。
1992年10月,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7年5月,獲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天津市勞動模範”稱號。 1999年3月,被國家人事部批准為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2011年4月、2014年12月兩次獲北京大學“2010年人文科學科研成績突出”、“2013、2014年人文科學科研成績突出”榮譽證書。
2014年9月專著《中國青銅器綜論》獲“2014年首屆華人國學大典”之“國學成果獎”(長沙湖南大學嶽麓書院)。
2016年獲北京大學“國華傑出學者獎”
論著獲獎情況:
1、《商周家族形態研究》1990年出版,1992年獲全國古籍優秀圖書獎一等獎,1994年獲天津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4年增訂版,2006年獲天津市優秀圖書一等獎。
2、《古代中國青銅器》1995年出版,1996年獲天津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997年獲天津市優秀圖書一等獎。1998年獲全國高校社科優秀成果獎(考古類)二等獎。2001年10月在《中國文物報》舉辦“二十世紀文博考古最佳圖書評選活動”中被專家評委評為“二十世紀文博考古最佳論著”。
3、《中國青銅器綜論》(上、中、下)2009年出版,2010年獲第25屆全國古籍優秀圖書獎一等獎。2011年3月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2013年4月獲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考古學,著作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