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鏡宙

鎖定
朱鏡宙(1890年-1985年10月25日),字鐸民,温州樂清虹橋鎮瑤岙人,章太炎三女婿,中國新文化運動活躍人物、辛亥志士、著名民國報人、金融財税專家。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先後創辦杭州《天鍾報》、温州《天聲報》等,歷任上海《民信報》、北京《民蘇報》、新加坡《國民日報》等主編總編。曾三度下南洋。歷任過中國銀行經濟研究室南洋經濟特派員、中國銀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長、甘肅省財政廳廳長、陝西省財政廳廳長等職。1940年因病離職,1947年皈依佛門,1949年去台灣,1985年病逝。2002年,遵照其遺願,骨灰歸葬故里瑤岙。 [2] 
中文名
朱鏡宙
別    名
字鐸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0年
逝世日期
1985年10月25日
出生地
浙江温州樂清瑤岙
信    仰
佛教
代表作品
詠峨堂全集
身    份
著名南洋華僑史專家、著名民國報人

朱鏡宙人物生平

朱鏡宙,字鐸民,温州樂清瑤岙人。清光緒末年就讀樂清師範講習所,深得詩人朱鵬讚賞。後考取浙江公立法政專科學校,畢業後即參加國民革命在校期間,朱鏡宙先後入杭州《自由報》、《民鐸報》任編輯,並自創《天鍾報》。曾謝絕浙督湯壽潛贈款,以保持言論自由。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天鍾報》以言論激烈而遭查封,1914年6月,朱鏡宙從浙江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後回鄉,在温州與劉金聲、李冠夫等創辦《天聲報》,並任主筆。
朱鏡宙 朱鏡宙 [6]
1915年夏,朱鏡宙又以文字激烈賈禍,為縣府拘捕,繫獄五日獲釋,報館被封。出獄後,他即赴上海,與張季鸞康心如、曾通一、周太炎等聯辦《民信報》,主持地方新聞與時評。1916年夏,袁世凱去世,《民信報》停刊,朱鏡宙應邀聘任北京《民蘇報》主編。
1917年8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在廣州就任軍政府大元帥;朱鏡宙辭職南下,任軍政府參議,曾謁孫中山,獲識大元帥府秘書長章太炎:朱鏡宙在廣州停留不久,旋應新加坡《國民日報》之聘,赴星洲任該報總編輯、朱鏡宙在星半年餘,呼籲華僑團結互助,籌建中華會館,遭英政府之忌,逼其離開報館、朱鏡宙乃辭職遊馬來全島,考察實業、礦產及華僑教育。
1919年秋,朱鏡宙返回温州,以考察所得,撰《南洋羣島——英屬之部》一書,由浙督盧永祥為之印行,上海泰東書局發售。北京政府大總統徐世昌見此書,約朱鏡宙入京一晤,垂問南洋華僑情形甚詳,詢及今後工作計劃,朱鏡宙答擬赴菲律賓、安南、爪哇考察,以加強國人對南洋的認識。
1919年,少年中國學會在北京成立,朱鏡宙由發起人王光祈介紹,加入為會員。同年,朱鏡宙去新加坡,任《國民日報》總編,因遭英政府嫉視,被迫解職。自此結束新聞生涯,改行金融財税工作。1920年,任中國銀行經濟調查室南洋經濟特派員。次年調任中國銀行福建分行副行長。
1923年秋天,朱鏡宙因公務到上海,順便拜訪了章太炎,章先生一直很喜歡朱鏡宙,邀請朱鏡宙陪自己去杭州。途中,朱鏡宙與章太炎三女兒結婚。婚後的朱鏡宙除任職中國銀行外,併兼任廈門大學教授。後章展曾在甌海中學(今温州四中)任教英語。
1926年朱鏡宙任北伐軍總司令部軍需處副處長。後歷任二十六軍經理處處長、上海財政局秘書、上海市銀行經理;1933年任甘肅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廳長。1936年任陝西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廳長。1937年冬奉命入蜀任川康區税務局局長,至1940年以病辭職。在甘肅、川康任內,廢除撥款,改屯於民,免除茶煙苛雜,整理税收,頗有政績。
抗戰勝利後,曾回鄉休養,過着隱居生活。1949年去台灣。離開温州前夕,將其詠峨堂藏書全部捐贈籀園圖書館,其中有隴右乾隆《五涼六志》、道光《敦煌縣誌》抄本等十數種方誌及《太炎信札》等。朱鏡宙至台灣後,初寓台北觀音山凌雲寺,後移居台中普濟寺,潛心研究佛法,稱居士。法名寬鏡,號佛顯,日與經聲鍾韻相伴,於1985年10月25日辭世,享年96歲。 [1] 

朱鏡宙人物作品

遺著有《詠莪堂全集》等十多部,其中《五乘佛法與中國文化》《八大人覺經述記》《論地藏經是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維摩室剩語》四部書被《中華大典》宗教類收錄。《英屬馬來半島》《民國政制改造論》《夢痕記》三部書被《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收錄。《英屬馬來半島》初版發行不僅,受到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電話召見,並贈款勉其為國繼續效力;2012年,該書還被《中國邊疆研究資料文庫》收錄出版。 [2] 

朱鏡宙人物事蹟

朱鏡宙為五四愛國發聲

1919年4月,朱鏡宙赴新加坡任職《國民日報》總編。5月4日,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北京愛國青年學生髮起請願活動,消息傳至新加坡,華僑學生羣情同憤。
朱鏡宙對於華僑學生參與請願持反對態度。他首先肯定“這是學生的愛國運動,值得讚許與欽佩。”“但有一點,我們卻不可忘記,這裏是新加坡不是中國。新加坡是英國屬地,並不是獨立國。新加坡總督是英政府所任命的屬員,無權變更英國整個外交政策,是顯而易見的。”“我國巴黎和會的失敗就因英日事前有了密約所致,所以無法替我們仗義執言。”“新加坡政府,對於僑校向取放任態度,原因很簡單,是因我們沒有政治企圖。一旦發現我們的小學生,也要過問政治,從此華僑教育,鞏不能像現在那樣自由了。”
朱鏡宙同樣反對以焚燬方式抵制日本貨物。他在社論中,力勸華僑捐棄小我,籌建中華會館,相互團結於大中華民族之下,強調團結即是力量,引導要冷靜處置問題,“即使是日貨,我們既已買來,就不是日本人所有了。現在將它焚燬,損失的不是日本人,而是我們的華僑。要用的東西,總歸不可缺少。今日憑着感情,破壞掉,風潮一過,又去買回來,那不是抵制日貨,而是推銷日貨!”“根本問題,只有我們自己多辦工廠,有了國貨代替,除了洋奴,哪個人樂意去買日貨。”
朱鏡宙愛國愛僑言行引起英政府仇視,8月6日新加坡《國民日報》被迫停刊。據其記載,當時被遞解回國的有莊希泉和南洋女校校長餘佩皋等多人,由於“沒有給他們以遞解出境的口實,所以只好用政治手段,使我自動離開報館。”後來如朱鏡宙所料,英政府頒佈華僑學校管理條例,不時派督學分赴學校督導。 [7] 

朱鏡宙為南洋華僑志書

1919年8月,朱鏡宙脱離《國民日報》後,萌生要編寫一部南洋志書的想法,“顧國內從無一部有系統之專著”,於是他遍遊馬來西亞全島,考察當地種植業、礦產和華僑教育等實業,接觸社會各階層,研究華僑歷史和現狀,收集了大量的當時經濟和社會的資料。
1919年11月,朱鏡宙從新加坡回到國內,他首先來到南京,將帶回的十餘種布樣按花色、闊狹、價格、用度等詳加説明,贈送給被譽為“中國第一僑校”的國立暨南學校,用於開發推廣“洋布”。12月,他寄居温州城區,歷經2個多月,撰寫了《南洋羣島──英屬之部》。全書30餘萬字,在總論後分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馬來屬邦三編,不僅詳盡記載了各地區的沿革、形勢、氣候、人口、政府、教育、財政、物產、貿易、交通、勞工、地方區域等情況,而且還從造船業、種植業、華僑從業人口所佔比例等角度,着重敍述華僑對南洋的貢獻。同時,還附錄了兩張一米寬的《英屬馬來半島華僑學校一覽表》和彩色的《英屬馬來半島全圖》。
1920年5月,在浙江督軍盧永祥的出資幫助下,《南洋羣島》一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並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見書後親自召見朱鏡宙,詢問南洋華僑情形,並囑秘書長吳笈孫致贈3000元勉勵其為國效力。該書後來更名為《英屬馬來半島》,蔡元培題寫書名,章太炎和黃郛作序。黃郛説:“朱君對於南洋曾數履其境,循問風俗,所得又富,其論頗多獨到之見。”該書在1977年被《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收錄,2012年又被《中國邊疆研究資料文庫》收錄,多次再版。因此,朱鏡宙也被譽為“研究近代南洋華僑史第一人”。 [3] 

朱鏡宙推動甘肅財政現代化

1933年,朱鏡宙應朱紹良之邀,到甘肅任財政廳長兼禁煙局長。他下車伊始,就針對甘肅大量種植罌粟的情況,制定了三年禁煙計劃,成為後來甘肅“兩年禁毒、六年禁煙”計劃的藍本。同時加緊廢除撥款制度,使各機關始有預算決算,款有定數,不再任意取之於民。可以説,他在甘肅建立了一套新型的財政體系。 [4] 
首先,就是廢除了撥款制度。朱鏡宙整理甘肅財政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制度。在這之前,甘肅雖然名曰撥款,但實際上變成提款。各路軍閥直接到當地縣政府提款。這一制度的實施,違背了軍隊由國家供養,軍費由國家統一籌集的原則,給駐軍提供了便利的生財之道。
同時,地方上為了應付提款委員,又使出各種辦法打點提款委員,負擔最終轉嫁到老百姓的頭上,致使其生活維艱,甚而離村逃亡,奔走他鄉。1934年10月,蔣介石巡視甘肅後,認為“甘肅民眾痛苦,完全因撥款關係”,電令“早日取消,以蘇民困”。朱鏡宙分三步走的辦法,四處奔走,多方協調,最終取消了撥款制度。
其次,改屯為民,實施賦税劃一。到1933年,甘肅許多地方,屯田及屯民規模還很大。但曾經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貪官污吏的盤剝下,逐漸成為壓榨民眾的工具。主要是賦税不均。朱鏡宙經過調查,逐漸弄清楚了屯田的弊端,於是下決心改變屯民為民户。朱鏡宙在財政廳第二科科長黨家駒的大力贊襄下,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獎罰政策,要求在半年內完結此事。到1935年年底,全省改屯為民基本完成,數百年來困累人民的屯糧之負擔,至此解除。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屯田制度,也完成了歷史使命。這是甘肅財政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
同時,他還清理一批苛捐雜税。尤其豁免了茶葉税,有力地抵制英商控制的印度茶對西藏的傾銷。除此,他還在編造預算,清理積案,裁減財政廳冗員,整理税收、附加税、契税,籌設農民銀行,整理田賦,籌辦營業税等方面做了初步的規劃和改革,為後續的深入變動奠定了基礎。 [5] 

朱鏡宙親屬關係

妻子章㠭,是章太炎三女兒。1924年3月13日,朱鏡宙與章㠭(“展”的古字)在上海一品香飯店完婚。 [9] 

朱鏡宙社會紀念

朱鏡宙朱鏡宙墓

朱鏡宙墓位於温州樂清市虹橋鎮瑤岙村。據村民介紹,該墓地在民國年問選定,墓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80平方米,墓室呈多邊形,墓門上有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書“朱鏡宙先生墓”。2002年朱鏡宙先生骨灰歸葬故里時,墓區重修。 [10] 
朱鏡宙墓墓碑 朱鏡宙墓墓碑 [10]

朱鏡宙朱鏡宙誕辰125週年學術研討會

2015年是朱鏡宙誕辰125週年,也是其逝世30週年。1月10日—11日,以浙江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為學術指導單位,樂清市委宣傳部、統戰部聯合主辦,樂清市社科聯、僑聯承辦的朱鏡宙誕辰125週年學術研討會在朱鏡宙故里浙江樂清召開。 [2]  會後,由樂清市社科聯、檔案局和僑聯共同承擔編輯,市社科聯主席錢宗主編的《朱鏡宙誕辰125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由線裝書局正式出版。 [8] 
朱鏡宙誕辰125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朱鏡宙誕辰125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