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銘心

鎖定
朱銘心(1895—1974)字鏡堂,靖遠縣三灘鄉人。1895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曾任陝西邊區税務局督查室副主任,甘肅省檢察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政協委員等職。1974年在靖遠逝世。 [1] 
鏡堂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74年
本    名
朱銘心
畢業院校
北平師範大學教育系

目錄

朱銘心人物生平

朱銘心,字鏡堂,靖遠縣三灘鄉人。1895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不幸幼年父親去世,兄弟二人與母親相依為命。少年時期在本地私塾讀書,後求學蘭州,進入甘肅省第一中學就讀。1923年考入北平師範大學教育系,1926年考取北京研究學院,攻讀教育學和心理學,畢業後留北平師大任教。
在北京讀書期間,曾與李大釗、章伯鈞等進步人士交往,深受影響,追求民主科學,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受到校方的賞識。後來接受時任甘肅學院院長鄧春膏先生的聘請,於1932年返回甘肅執教,任甘肅學院教授兼事務長。
期間,他倡導在甘肅學院成立醫學專修科,得到甘肅省政府批准。由於省上經費有困難,無法購置設備,遂赴南京、上海、北平、天津等地募款,利用同學朋友等私人關係,四處遊説,不辭勞苦,博得了各界的捐款支持,得以購置X光機等醫療器材二十多台件,充實了教學設備。
1933年,任甘肅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1936年經甘肅省政府委員會研究通過,報教育部批准任命為甘肅學院院長。
甘肅學院內設有法律科、文史科和醫科,附設高中部、實驗小學,在校大、中、小學生1500多人,其中大專學生500餘人。當時大學西醫教室甚缺,為了提高西醫教學質量,他費盡心機,四處奔波,從張學良部隊中聘請來曾在德國留學的西醫專家王敬懷擔任科主任,充實師資力量,為甘肅培養了高質量的西醫人才。還曾東渡日本考察教育,學習借鑑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經驗。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銘心同情、鼓勵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支持保護青年抗戰團,引起當局的注視,於1938年被軟禁,受到迫害,幾被暗殺。在進步人士的幫助下,他得以脱身離開蘭州,流落西安、重慶等地,靠出賣文牘謀生,生活極度困難,以至於曾將自己兩個幼小的兒子放在重慶街頭無人看護,被人抱去下落不明。儘管身處生活困境,仍不忘國家的命運,心繫鄉親,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組織成立旅渝同鄉會,出任副會長,以圖回報家鄉。同時還積極參加四川的民主運動,加入民主同盟,擔任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推動抗日民主運動。此後投筆從戎,經賀耀祖(曾任甘肅省主席)介紹,在漢口第三集團軍孫相瑩的司令部任上校參議,隨軍開往鄭州、永川等地與日寇作戰。
1941年經孔祥熙推薦,朱銘心在重慶任糧食部專員,不久調往中央直接税總署任專員,1945年調西安任陝西直接税總局副局長。1949年5月,西安解放後留任陝西邊區税務局督查室副主任。1950年調回甘肅文教處,任蘭州大學總務長。1952年,被國務院任命為甘肅省檢察委員會委員。1955年任甘肅省政協委員,參加省文史資料編寫工作。1969年被遣散到靜寧縣勞動,1972年轉回故里靖遠三灘,1974年在靖遠逝世。 [1] 
參考資料
  • 1.    杜樹澤主編,靖遠史話,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05,第93-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