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載育

鎖定
朱載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漢族,河南懷慶府(今河南省焦作沁陽市人)。
中文名
朱載育
伯勤

朱載育個人簡介

明代傑出音樂理論家,樂律學家。出生於安徽鳳陽。父親是皇族鄭藩恭王,學者型王爺,通曉音樂理論,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鄭藩第六代世子。號句曲山人,九峯山人,又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卒諡端清
著名的樂律學家朱載堉計算出十二平均律的相鄰兩個律(半音)間的長度比值,精確到二十五位數字,這一律學上的成就在世界上是首創。
朱載堉深受父親鄭恭王修德講學,布衣蔬食,能書能文,折節下士的影響,自幼儉樸敦本,聰穎好學。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恭王非罪削爵,被禁固高牆。年僅十五歲的朱載育,篤學有至性,築土室於宮門外,開始了席篙獨處的淡泊生活。在漠落坎坷十九年的漫長歲月裏,朱載堉拜結賢哲,出入俗理,以追逐日月的精神,專心攻讀音律,歷算。隆慶二年(1568年),恭王冤白還爵,三十二歲的朱載堉理應恢復世子冠戴,但他無視紫誥金章,高車駟馬,毅然自甘淡泊,在音律研究上窮追不捨,又開拓了邊緣學科的廣闊領域。朱載育自負學任,志在革新,三十五歲才當了新郎。萬曆十九年(1591年)。鄭恭王駕薨,朱載堉理當嗣爵,他為述家學,成父志,卻累疏懇辭,高風讓國。他從五十七歲起,決然走出宮門,開始過“門無車馬終年靜”的隱居生活。
朱載堉隱居在懷慶府城北30多華里的九峯山之陽。這裏前有丹水縈洄,後有九峯屏峙,左修竹,右植桑,與晉時竹林七賢所處的翠筠現僅有三華里。如同七賢一樣,受“五祖七真”的“求真”影響,他在那紙窗茅舍,竹榻鋤侶的田園裏,一方面與農樵雜處,耕植餵養為手段,挖掘整理民間藝術(金鼓)為目的;一方面撰雕印裝,集大成著。萬曆三十九年,朱載堉走完了從王子到布衣曲折的人生道路,回到了他歸宿的絢麗星空。

朱載育個人成就

朱載育墓 朱載育墓
在漠落坎坷獨居19年的漫長歲月裏,朱載堉拜結賢哲,出入俗理,以追逐日月的精神,專心攻讀音律,歷算,並開拓了邊緣學科的廣闊領域。朱載堉24歲時,寫出了他的第一部學術專著《瑟譜》。之後又相繼寫出了《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辯惑》等一系列音樂理論著作。他在珠算上進行開平方、開立方計算,得出了求解等比數列,首創十二平均律(或稱十二等程律、新法密率),提出了“異徑管説”,設計並製造出弦準和律管;他創立“舞學”,繪製了大量舞譜;
朱載堉不僅精於音樂研究,功於舞蹈設計,而且在天文、算學等方面也碩果累累。在天文學上,萬曆九年他完成了《律歷融通》這部歷學著作;之後,又在總結前人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寫出了兩部新曆《黃鐘歷》和《聖壽萬年曆》。在算學上,他首次運用珠算進行開方,研究出了數列等式,解決了不同進位制的小數換算,其中某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他發明了累黍定尺法,精確地計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與地磁偏角,還精確計算出迴歸年的長度什和水銀的比重。“他的理論是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發明”,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誕生出的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是樂律學家、音樂家、樂也有驚世的建樹。早在明代,朱載育就為我國奪得了多項世界第一。中外學者尊崇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朱載堉是真正的“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朱載育個人軼事

朱載堉生於公元1536年的河南沁陽,卒於公元1611年。他是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鄭藩第六代世子。然而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隱居在山王莊鎮的九峯山下,潛心於天文、歷算、樂律和音樂藝術的研究。
朱載育從小聰明好學,很早就跟隨舅舅何塘學習天文、數學,後來對樂律的理論特別感興趣,一方面學琴、作曲,一方面對各種樂律進行試驗計算。14歲那年,父親飛來橫禍,由於為人正直,得罪了皇帝,皇帝記恨在心,遂趁皇族內部發生矛盾有人誣告他“叛逆”之機,削去他的爵位,將他關進監獄。面對專橫的皇朝,血氣方剛的朱載堉滿腔怒火,決心冒死洗雪父親的冤案。他在皇宮門外蓋了一間小小的土室,四周沒有窗户,僅留一個小氣孔。屋裏無坑無椅,只在地上鋪了一些草。朱載堉把自己關在這個土室裏,並聲明:“何時放我父親,自己就何時從土室出來。” 在黑暗的土室裏,他專心致志地研究樂律,反覆地計算、思考、寫作。。。。。
把個人生死致之度外,每天僅靠送進來的一點點食物充飢。春去秋來,經過整整19個年頭,當他從土屋中出來時,已從少年變成了像老頭般蒼老的人了。父親死後,他雖有承襲爵位的機會,卻甘願放棄,不願參與皇族宗室間的爭權奪利。他數十年如一日地著書立説直至終身。他首創了“新法密律”(即12平均率),是音樂律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比德國音樂家威爾克邁斯特提出的同樣理論早了一百多年。70歲時,朱載堉把多年心血的結晶“律學新説”、“樂説新學”等13種著作,彙編成系統的音樂理論鉅著“樂律全書”進獻皇帝。但是他的偉大著作卻被明、清兩代統治者束之高閣,未能發揮其應有作用。
朱載堉曾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稱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朱在音樂,數學、天文曆法、美術、舞蹈、哲學方面都有驚人的建樹,但他最值得驕傲的當數他在音樂方面的傑出成就,被西方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十二平均律是其最大貢獻。1997年江主席訪美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曾經盛讚我國曆史上對人類有傑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其中就有朱載堉。他説:“朱載堉首創的十二平均律,後來被認定為國際通行的標準音調。”
一般來説,要理解十二平均律的含義需要具備一定的數學、計量學以及聲學、律學等知識。也正因為它的深奧才不為一般人所知。所謂的十二平均律,是一種律制,把一個八度分成十二個相對均等的音程,每一個音程是一個半音,兩個音程是一個全音十二平均律一經出現,世界上有十分之八九的樂器發音和理論標準都是參照十二平均律的。比如説被稱為“樂器之王”的鋼琴,就是依據十二平均律的原理髮明的。十七世紀,朱載堉研究出的十二平均律的關鍵數據——“根號2開十二次方”被傳教士帶到了西方,巴赫根據它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鋼琴。現在,在世界各國的鍵盤樂器上,十二平均律仍被廣泛應用。此外他根據十二平均率的理論反覆研製、創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發音準確的樂器--"弦準",這就雄辯地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與科學性。
朱載育紀念館 朱載育紀念館
朱載堉在著書立説之餘混跡於鄉間百姓之中,擷取民間音樂和鄉土文化之精華,被世人稱為“布衣王子”,因此也留下了許多美麗的民間傳説故事。相傳,朱載堉於1546年被封為世子後,曾經歷過王室內部傾軋、父親被削爵並遭受禁錮的家庭變故。作為一個品行獨特的奇男子,朱載堉雖然心情沉痛,卻不以權勢為意,“築土室於宮門外,席藁獨外者十九年”,一直到他父親得到昭雪、復爵、還邸。這以後,朱載堉仍然尋師訪友,和音樂藝人、樂工、學者們相互探討藝術和學術,專心於著述,絲毫不在意自己的王位繼承權。自1591年父親去世後,他更連續七次上疏,要求把王位讓給曾經與他父親結仇的一系後人,並且因此得到“讓國高風”的褒獎。百姓知道他的讓國事蹟,卻仍在民間傳説中稱他為“鄭王”。
據説,在明萬曆年間朱載堉去世的時候,曾囑咐子孫不要給他立碑,如果真的要立,就在墓前立一快無字碑。但是所立墓碑在幾年之後居然片甲不留,至此朱載育墓地前後一共立過三次墓碑。原來,傳説載育不僅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還是個精通醫術的名醫。他曾為鄉鄰們治癒過噎食病(食道癌),許多人聞訊後千里迢迢來請醫求藥,可惜鄭王已經去世。眼看治病無望,他們在墳上祭奠之後,就把鄭王的墓碑敲了一小塊,回去研成粉沫,在藥鍋裏煎熬喝下。奇怪的是,病人每喝必好,好似靈丹妙藥。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説是鄭王墓碑顯靈,有病之人都來鄭王墳前尋藥,就連過往的客商,也要捎帶一點回去,時間久了,墓碑也就隨之消失了。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曾説過,科學和藝術是一個山峯的兩面,它們是融為一體,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這兩方面都精通的人,才能站在峯的頂端。朱載堉正是這樣一個站在峯頂的人。

朱載育朱載堉墓

位於沁陽縣東北15公里處的山王莊鄉張坡村東九峯山下。北依太行,南瞰懷川,墓周流水潺潺,環境優雅。原有明代書法家王鐸書寫的神道碑,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炸燬。墓上原有高大封土堆,墓面有神道,神道兩側有石像生等,“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逐漸被毀,夷為平地。1986年國家撥款對其進行修復。墓上封土高2.5米,底部直徑7.6米,四周壘砌了保護牆。修復了寬10米,長126米的神道。墓前樹碑。 1986年11月,公佈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朱載堉是中國明代的偉大科學家,對音樂、曆法、數學等都有傑出貢獻。

朱載育個人詩作

山坡羊 十不足
近日奔忙只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 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並大廈,牀前缺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家人招下十數個,有錢沒勢遭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説官小勢位低。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有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不是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還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