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華

(四川大學副教授)

鎖定
朱華,1989.9-1993.6在四川輕化工學院化工系攻讀學士學位;1993.7-1995.8在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工作;1995.9-1998.6在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1999.9-2002.12在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0.7評為講師,2004.7評為副教授
中文名
朱華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四川輕化工學院
職    稱
副教授

朱華人物經歷

朱華,從事 vdW 體系和新型亞穩態 HRgY 型化合物的勢能面和振轉光譜以及溶劑化效應的理論研究工作。主持承擔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作為主研人員參加五個項目的研究工作(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大課題 、三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一 項 博士點基金)。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在 SCI 收錄期刊上發表論文 12 篇,其中在影響因子大於 3 的國際重要學術期刊 J.Chem.Phys. 和 J.Comput.Chem. 上發表 4 篇。研究論文被他人引用多次。

朱華研究方向

1. 弱相互作用體系勢能面和振轉光譜及溶劑化效應的理論研究
2. 亞穩態體系穩定性和離解途徑的研究
3. 雙核金屬磷酸酯酶催化水解機理的理論研究

朱華科研項目

1、HRgY型化合物構型及振轉光譜的溶劑化效應的理論研究 20.0 2005-2007 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材料表面/界面結構和特徵與成骨相關蛋白的選擇性吸附研究 23.0 2005-2007 參加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多原子分子光解過程動力學的理論研究 7.2 2002-2004 參加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4、核酸鹼基及其衍生物異構現象和振轉光譜的理論研究 13 1999-2001 參加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5、固體表面上小分子振動光譜的理論研究 5 2002-2004 參加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
6、分子激發態及相應化學反應的的理論研究 39.2 1998-2002 參加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大課題

朱華工作業績

1. 2000和2004年獲四川大學校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2. 2003和2005年度四川大學青年骨幹教師稱號
3. 2004年度 “實德教師獎勵計劃”獎
4. 2005年獲四川大學青年教師“電子教案”比賽二等獎
5. 2006年獲四川大學“雙語教學”比賽二等獎
代表性成果 (獲獎成果、專著、論文、專利)
1、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and predicted microwave spectra for Ar-OCS dimer and structures of Arn-OCS clusters 2006 J.Comput.Chem.27(9) 1045-1053
2、Ab initio intermolecular potential-energy surface and microwave spectra for the Ne-OCS complex 2005 J.Chem.Phys.122 234312-234316
3、Theoretical studies for structures and energetics of Rgn-N2O(Rg=He,Ne,Ar) clusters 2003 J.Comput.Chem. 24(15) 1839-1845
4、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and rovibrational spectra of Ne-N2O 2002 Chem.Phys.Letts.351(1) 149-157
5、He-N2O的從頭算勢能面及振轉光譜 2002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3(11) 2137-2141
6、Ab initio investiga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vibrational frequencies of Ne2-OCS trimer 2004 J.Mol.Struct. 684 61-65
7、He-N2O的偶極矩面及振轉躍遷強度的理論研究 2004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5(6) 1081-1084
8、Xe-N2O複合物的分子間勢能面和振轉光譜的理論研究 2004 化學學報 62(1) 5-9
9、Ne-HCl勢能面和振轉光譜的理論研究 2003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4(4) 686-689
10、A theoretical study of solvent effects on tautomerism electronic absorption spectra of 3-hydroxy-2-mercaptopyridine and 2,3-dihydroxypyridine 2004 J.Comput.Chem. 25(15) 1833-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