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英誕

鎖定
朱英誕(1913.4.10~1983.12.27),本名仁健,字豈夢,筆名有朱石箋、莊損衣、杞人、琯朗、淨子等,生於天津。他是朱熹的後裔,他的父親朱紹谷擅長詩詞,少時享有“神童”之譽。
朱英誕也是一位研究新舊詩歌的學者,他曾在北大任教七年,和廢名在北大中文系先後講授新詩,探討新詩。 [1] 
中文名
朱英誕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913年4月10日
逝世日期
1983年12月27日

朱英誕個人生平

1928年,朱英誕入南開中學,未滿一年因摔傷而休學。1932年考入北平民國學院,與李白鳳同學,時林庚在該校任教,三人常在一起寫詩論詩。1935年秋,朱英誕在林庚的介紹下結識廢名,從此在詩壇追隨林庚、廢名二人。不久自費出版詩集《無題之秋》,此係詩人生前唯一一部公開面世的著作。1940年至1941年朱英誕在偽北大擔任講師。在淪陷區的文壇,朱英誕非常活躍,發表大量詩文,曾與沈啓無一起編輯《文學集刊》,並編選廢名、沈啓無的詩合集《水邊》。

朱英誕個人作品

解放後朱英誕在貝滿女中教書,直至退休。後半生一直堅持“民間地下寫作”,留下幾千首詩和大量遺文,均未出版問世。1983年逝世前的半年裏他寫下兩萬字的自傳《梅花依舊》,極具現代文學史價值。他所補充完整的廢名的《新詩講義》即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部新詩講義前半部分為廢名的《新詩講義》(世人誤為《談新詩》),後半部分為朱英誕所添加,並對前半部分進行了評點。一部完整的新詩史著作終得完稿,此真可謂現代詩壇中師生合著一部詩話的佳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