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耀偉

鎖定
朱耀偉,現任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教授、香港研究課程總監。 [1] 
中文名
朱耀偉
外文名
CHU, Yiu Wai Stephen [2]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舊金山州立大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3] 
代表作品
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等 [5] 
主要成就
第十二屆(2011-2012)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評論組) [4] 

朱耀偉人物簡介

朱耀偉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系主任。 [1]  其研究範圍十分廣泛,包括香港文化研究,香港電影,粵語歌詞,後殖民主義,全球化,中西比較文學等。 [6] 
朱耀偉的主要著作有《當代西方批評 論述的中國圖像》 [7]  、《他性機器?後殖民香港文化論集》 [8]  、《香港流行歌詞研究 [9]  、《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 [10]  、《音樂敢言:香港「中文歌運動」研究》 [11]  、《香港文學@文化研究》(與張美君合編) [12]  、《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產》 [13]  、《音樂敢言之二:香港「原創歌運動」研究》 [14]  、《香港的當勞化徘徊獅子山下尋找信望愛》 [15]  ;論文散見《清華學報》、《中外文學》、《當代》、《思與言》、《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等。

朱耀偉主要作品

朱耀偉書籍

書名
出版社
出版時間
《Hong Kong Cantopop: A Concise History》 [16] 
2017
《香港研究作為方法》 [17] 
中華書局(香港)
2016
《詞家有道——香港十九詞人訪談錄》 [18] 
香港匯智出版社
2016
《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 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 [19] 
香港亮光文化
2016
《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 [20] 
香港亮光文化
2016
《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 I & II》 [21] 
香港亮光文化
2015
《Lost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Culture in the Age of China》 [22] 
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
2013
香港匯智出版社
2012
《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 II》 [2] 
香港亮光文化
2011
《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 I》 [24] 
香港亮光文化
2011
香港匯智出版社
2011
香港匯智出版社
2010
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 [27] 
2010
《Contemporary Asian Modernities: Transnationality, Interculturality and Hybridity》 [28] 
瑞士Peter Lang學術出版社
2010
2009
《香港流行歌詞導賞》 [30] 
香港匯智出版社
2009
《詞中物》 [31] 
2007
《香港的當勞化 徘徊獅子山下尋找信望愛》 [15] 
香港文化會社出版社
2007
2006
《虛擬後樂園:透視電腦遊戲文化》 [32] 
香港天窗出版社
2005
《愛恨地球村:透視全球化現象》 [33] 
香港天窗出版社
2005
《音樂敢言之二:香港「中文歌運動」研究》 [14] 
香港Bestever出版社
2004
《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產》 [13] 
台灣學生書局
2002
《音樂敢言:香港「中文歌運動」研究》 [11] 
香港匯智出版社
2001
《香港文學@文化研究》 [12] 
2001
《中國作家與宗教》 [34] 
中華書局(香港)
2001
《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1984-1990)》 [10] 
香港匯智出版社
2000
香港流行歌詞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 [9] 
1998
《他性機器?後殖民香港文化論集》 [8] 
香港青文書屋
1998

朱耀偉論文

“Book review: Sonic Multiplicities: Hong Kong Pop and the Global Circulation of Sound and Image,” China Information 27 (July 2013): 255-257. [35] 
“Remapping Hong Kong Popular Music: Covers, Localisation and the Waning Hybridity of Cantopop” (co-authored with Eve Leung), Popular Mus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2:1 (Jan 2013): 65-78.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Free: Fu©Kin Music as Alternative Pop Music Productio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12:1 (March 2011): 62-76.
“Brand Hong Kong: Asia’s World City as Method?” in Visual Anthropology (London: Routledge) 24: 1 & 2 (Jan 2011): 46-58.
“One Country Two Cultures? Post-1997 Hong Kong Cinema and Co-productions,” in Kam Louie ed. Hong Kong Culture: Word and Image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10), 131-145.
“The Donaldization of Hong Kong Society,” in Eva Man & Chu Yiu Wai eds.Contemporary Asian Modernities; Transnationality, Interculturality, Hybridity (Bern: Peter Lang, 2010), 191-211.
“Can Cantopop Industry be Creative? Th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ong Kong Popular Songs,” Chinese Cultur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Wong Wang-chi et. al. ed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443-475.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Chinese: Orientalism Reconfigured in the Age of Global Modernity,”Boundary 2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35:2 (Summer 2008): 183-206.
〈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四溟詩話》的詮釋觀念〉,《漢學研究》25: 2 (2007年12月):165-185。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Identity in Hong Kong Cantopop,” Perfect Beat: The Pacific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Contemporary Music and Popular Culture (Sydney: Dept of Contemporary Music Studies, Macquarie University) 7: 4 (Jan 2006): 32-51.
“Hybridity and (G)Local Ident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 (revised and expanded version of “(In)Authentic Hong Kong: The ‘(G)Local’ Cultural Ident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 in Sheldon Lu and Emilie Yeh eds.,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312-328.
〈九十年代香港文化研究:體制化及其不滿〉,《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第26 期(秋/冬2003): 81-102。
〈再讀《人間詞話》:從西方文論看王國維的境界説〉,《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第1期(2002年6月)頁159-182。
“Developing Local Popular Songs in Hong Kong: A Study of the ‘All Cantonese Pop Music Station’ Format,”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 Policy(Brisbane: Griffith University) No.105 (November 2002): 147-162.
“Postcolonial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Social Analysi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and Social Practice(New York and Oxford: Berghahn Books), 46:2 (Summer 2002): 148-156.
〈全球化年代的後殖民研究〉,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Hong Ko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5 (Spring 2002): 153-175.
〈誰的中國性:九十年代兩岸三地的後殖民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第19期(2001年春/夏),頁135-158。
"(In)Authentic Hong Kong: The '(G)Local' Cultural Ident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 Post Script (Jacksonville: Post Script, Inc.) 20 (June 2001): 148-160.
〈(不)真實香港:後殖民香港電影的全球/本土身分〉,《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第29卷第10期(2001年3月),頁6-18。
“Postcolonial Law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Case of Hong Kong,”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w(London: Academic Press) 28 (Dec. 2000): 291-309.
〈香港流行歌詞中的「香港」本土意識〉,龔鵬程、黎活仁主編:《香港新詩的「大敍事」精神》(嘉義:佛光大學出版社,1999 ),頁275-304;濃縮版本載吳俊雄、張志偉編:《閲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頁268-275。
〈小城大説:後殖民敍事與香港城市〉,龔鵬程、黎活仁等主編:《方法論與中國小説研究》(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0),頁403-424。
〈全球化城市的本土神話:《玻璃之城》的香港圖像〉,《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第28卷11期(2000年4月),頁50-63。
〈全球化年代的國族論述:從後國族意識到中國論述〉,《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第38卷第1期(2000年3月),頁185-218。
〈同途殊歸:八十年代香港的比較文學〉,劉漢初、黃耀堃、龔鵬程、黎活仁編:《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台北:學生書局,2000),頁273-300。
〈全球化論述生產年代的中國圖像〉,《清華學報》(新竹:清華大學)新29卷第3期(1999年9月),頁233-260。
〈五四的反思:從現代到後現代〉,《中外文化與文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第六期(1999年8月),頁30-33。
“In the Name of Law: Legality and Moral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w(London: Academic Press) 27 (June 1999): 185-205.
“Whose Rule of Law? Rethinking Postcolonial Hong Kong Legal Culture,”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Social and Legal Studies(London: Sage) 7 (June 1998): 147-169.
〈全球化年代的知識生產〉,《中外文化與文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第四期(1997年12月),頁66-81 。
〈在香港談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化與文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第二期(1996年10月),頁27-30。
“The Other Territories: On the Meaning of the Other Discourse in the Cultural Periphery,”Sun Yat-sen Journal of Humanities(Kaohsiung: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4 (Jan. 1996): 127-148.
〈書評 - 原始情慾:視象性、性、人種志與當代中國電影〉,《人文中國學報》(香港:香港浸會大學)第三期(1996年12月),頁225-232。
“The Politics of Marginality: Rethinking the Territorialization of the Other Discourse,”Shue Yan Journal of English/Cultural Studies(Hong Kong: Shue Yan College) 1 (Fall 1995): 1-18.
“Between Legal and Cultural Colonialism: The Politics of Legitimation of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in Hong Kong”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Tamkang Review(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Spring and Summer 1995): 49-88.
〈書評 -《中國文學思想選讀》〉,《人文中國學報》(香港:香港浸會大學)第一期(1995年4月),頁313-324。 〈當代批評論述中的「空間化」迷思〉,《當代》(台北:合志文化事業)第103期(1995年1月),頁14-25。
〈含混.並置.後殖民:從《暗戀(·)桃花源》想起〉,《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第21卷12期(1993年5月),頁93-103 。
“Interpretation, Textuality, Paradox: From Reading Hermeneutics’ Reading towards a Chinese Hermeneutics,”Tamkang Review(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Vol. XXII (Autumn 1991 - Summer 1992): 341-371.
〈詞來的春天:晚近香港流行歌詞探論〉,《中國藝術報》,2012年10月17日,頁6-7。
〈今夕是林夕〉,CASH Music Achievement Award 2012 Booklet (Nov 2012), Composers and Authors Society of Hong Kong.
〈輝耀香江半世紀〉,《明報月刊》46:7 (2011年7月),頁33-35。
〈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概説〉,馮應謙編《歌潮‧汐韻: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發展》,(Hong Kong: Subculture, 2009), 87-153.
〈2005城市漫遊: 香港空間回憶與想像〉,《第七屆香港文學節研討會論稿彙編》,(Hong Kong :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2008), 39-50.
〈早期香港新浪潮電影:「表現不能表現的」〉, 羅貴祥、文潔華編《雜嘜時代:文化身份、性別、日常生活實踐與香港電影1970s》,(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95-209.
〈一位文化精英的自我反省:讀《我這一代香港人》〉,《明報月刊》(2005年8月),頁109-110。
〈誰的中國性:九十年代兩岸三地的後殖民研究〉, in Baik Youngseo ed., Rethinking East Asia from the Periphery (Seoul: University of Yonsei, 2004) , 86-115.
“Introduction: Between Home and World” (co-authored with Esther Cheung), in 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 (co-edited with Esther Cheu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xii-xxxv.
“Introduction: Globalization and Hong Kong Film Industry,” in 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 (co-edited with Esther Cheu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15.
“Who Am I?—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in 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 (co-edited with Esther Cheu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9-58.
“Introduction: The Politics of Home, Memory, and Diaspora,” in 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 (co-edited with Esther Cheu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126.
〈香港各大學現當代文學研究單位簡介〉,《文訊》(台北:文訊雜誌社)第217期(2003年11月),頁49-51。
〈人地不宜:悼薩伊德〉,《E+E》(香港:牛棚書院)第8 期(2003 年秋),頁9-13。
〈後人類論述與世界公義〉,《當代》(台北:合志文化事業)第191 期(2003 年7 月),頁110-125。
〈香港粵語流行歌詞創作新與舊──從七十年代説起〉,《第四屆香港文學節論稿彙編》(香港:香港藝術發展局,2003),頁180-200。
〈香港流行歌詞的價值衝突與(不)調和〉,《思》(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第83 期(2003 年1 月),頁9-14。
〈從披頭四到LMF〉,馬傑偉編《出賣LMF:粗口音樂檔案》(Hong Kong: Ming Cheung, 2001), 167-176.
〈流行曲與偶像文化〉,突破機構編:《傳媒及資訊意識教育》(香港:突破出版社,2001),頁168-169。
〈流行曲〉,突破機構編:《傳媒教育教材套(二)進階本》(香港:突破出版社,2000),頁9-13。
〈流行曲〉,突破機構編:《傳媒教育教材套(二)初階本》(香港:突破出版社,2000),頁9-13。
〈以法之名:後殖民香港的法理、道德與公共論述〉,《當代》(台北:合志文化事業)第132期(1998年8月),頁118-125 ;第133期(1998年9月),頁124-131。
〈後殖民香港中文的省思〉,《1997與香港中國語文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學會,1996),頁159-168。
〈當代批評論述中的「空間化」迷思〉,《當代》103期 (1995年1月):頁14-25。
〈操斧伐柯:試論《文賦》所帶出的詮釋矛盾〉,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文集》(台北:文史哲,1994),頁495-504。
〈她者.中國.影象文化〉,《當代》(台北:合志文化事業)第98期(1994年6月),頁120-133。
〈從東方主義的脈絡看中國:論述中國批評家的中國觀〉,《當代》(台北:合志文化事業)第85期(1993年5月),頁48-61。
〈新詩取向再思〉,《新宇》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1993年4月)頁28-37。
“The Significance Beyond Languag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Critical Pursuit (Hong Kong: Critical Pursuit) 2 (1991): 53-75.
〈香港.文化.網〉(Ed.). Cyber Culture Express (Published by Hong Kong Culture and Society Programme,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Vol. 1(Dec. 2000). [35] 

朱耀偉文編

香港中華書局"文化香港系列"。 [36]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詞人系列"。 [36] 

朱耀偉其他信息

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正鬥中文》節目擔任曲詞賞析顧問。 [37] 
第26屆香港書展“詞情達意——香港粵語流行歌詞半世紀”展覽顧問。 [3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