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燮元

鎖定
朱燮元(1566年-1638年5月7日 [1]  ),原名懋賞,字懋和,號恆嶽,一號石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安昌街道白洋村)人 [2] 明朝後期名臣。
朱燮元為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官大理評事蘇州知府、廣東提學副使等職,任內平反冤獄,革除民弊,又撫定織工事變。後為奉養父母而棄官家居十年,其後被起復為陝西按察使四川左布政使。天啓元年(1621年),受命征討“奢安之亂”,相繼討平奢崇明奢寅父子及安邦彥叛亂,收復烏撤,降服安位及阿迷州土官普名聲 [63]  ,至崇禎十年(1637年)“底定”西南 [3]  。累加至兵部尚書兼督貴州雲南廣西諸軍務,賜尚方劍,再進少師左柱國。崇禎十一年(1638年),朱燮元病逝,享年七十三歲。初“襄毅”,後改諡“忠定” [4]  [55] 
朱燮元能謀善斷,治事明決,賞罰公平,以忠信告諭邊民,不妄行殺戮 [63]  。久鎮西南,屢次平定各土司叛亂,維持邊境穩定 [48]  。為明廷在貴州水東(鴨池河以東)和水西之外六目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掃清了障礙 [61]  。他擅作文章,有《督蜀疏草》《朱襄毅疏草》及《朱少師奏疏》等著作傳世 [5] 
(概述內圖片來源:《浙江山陰朱氏宗譜》 [9] 
全    名
朱燮元
別    名
朱少師
朱襄毅
朱司馬
懋和
諡    號
襄毅→忠定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安昌街道白洋村)
出生日期
1566年
逝世日期
1638年5月7日
主要成就
指揮平定“奢安之亂
主要作品
督蜀疏草
朱襄毅疏草
最高官職
兵部尚書左柱國少師
本    名
朱懋賞

朱燮元人物生平

朱燮元早期經歷

朱燮元生於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月十四日 [1]  [6]  ,其祖上世居於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的白洋裏。 [2]  朱燮元的母親趙氏生三子,朱燮元是趙氏最小的兒子 [7] 
明神宗萬曆十三年(1585年),朱燮元中舉後,曾應紹興知府蕭良乾的延請,入官署教授諸子經書兩年。山陰江北四都頻遭水患,蕭良幹採納朱燮元的建議,親臨沿海察勘,遂於白洋山右建山西閘,以殺西小江上流水勢而補三江之不足,瀕海數十萬居民都賴以為安。 [8]  朱燮元曾於安昌勒碑,以記述此事。

朱燮元能謀善斷

主詞條:蘇州機工起義
朱燮元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朱燮元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9]
萬曆二十年(1592年),朱燮元登進士第,被授官大理評事 [10]  當時山西豪紳劉申等橫行鄉里,“死者枕藉”。既而事發,此案繫獄十年不決。朱燮元受理此案,不為權貴所請,詳細調查之後定案斷決,平反者達到三百餘人。 [8]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朱燮元出任蘇州知府 [11]  [12]  蘇州財賦甲天下,邑縣、府吏多有漏弊。乃於府庫中編列各縣之名,但凡鄉邑的賦輸送到的,就令該縣官入庫,自行封識此賦。等到支解進京後,再讓某位官員親自開驗,全程不讓府吏插手。屬邑中自此也沒有了借漏耗之名濫取民財的情況。 [13] 
礦税使孫隆在蘇州橫徵暴斂,激起葛成為首的萬餘織工羣起抗暴,其時朱燮元已升為四川按察司副使,束裝待行 [14]  。諸大吏驚慌失措,飛檄請朱燮元平亂。朱燮元以“兵以御外寇者” ,"且眾怒難犯”為由,反對用兵鎮壓,以恩義勸諭解散,葛成挺身投案。 [15]  [16]  此年七月,朱燮元調任廣東提學副使。 [11]  [17] 

朱燮元仕途起落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九月,朱燮元被加授廣東右參政職銜。 [18]  次年十一月,升任廣東左參政、守惠湖道。 [19]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朱燮元因父母年高,棄官歸家,侍養雙親十年。 [20]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二月,朱燮元被起復為陝西按察使。 [21]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八月,轉四川右布政使。 [12]  [22]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轉四川左布政使 [23] 

朱燮元安定蜀中

天啓元年(1621年)九月,永寧土司奢崇明部下樊龍、樊虎殺重慶巡撫徐可求等,佔據重慶,奪取遵義。隨後,奢崇明僣稱偽號,舉所部及蠻部數萬,分道進攻。叛軍連破四十一州縣,水陸並進,包圍成都。蜀王朱至澍邀請即將入朝覲見的朱燮元留下治軍 [24]  。朝廷聞訊,當即升授朱燮元為僉都御史、巡撫四川,河南巡撫張我續總督四川、貴州、雲南、湖廣 [25] 
當時成都只有兩千兵力,糧餉又嚴重不足,朱燮元先是檄召石砫、羅綱、龍安、松、茂等道兵力火速來援,又將成都城附近兩百里的粟收入城中,佈置下屬分守四面。叛軍以障革包裹竹牌,鈎梯攀登城牆,並壘砌土山,建設蓬蓽,用弩箭向守軍發動攻擊。朱燮元指揮守軍以火器退敵,並派人決都江堰水灌注城壕,迫使叛軍修橋,減緩攻勢。隨後誅殺城中通敵的叛徒,召募死士焚燬叛軍在城外的望樓,擊殺首領三人。 [26] 
不久後,援軍逐漸趕來,並多有捷報。但叛軍的勢力也日漸壯大,一次,突然有數千叛軍跟隨一座“長五十丈”的呂公車(一種攻城武器)抵達城下,因其形體巨大,使得守城軍民極為驚恐,朱燮元一面鎮靜人心,一面利用呂公車行動笨重,易受攻擊的弱點,調動巨木作為機關,“轉索發炮,飛千鈞石”,又用大炮轟擊拖車的牛,羣牛受驚逃散。叛軍敗退。 [27] 
之後,朱燮元通過被叛軍俘獲的諸生招降了叛將羅象乾,並以誠相待。羅象乾感激不已,在此後不斷將叛軍的情報告知明軍。朱燮元於是派部將詐降,引誘奢崇明來到城下。奢崇明發覺伏兵,當即逃脱,羅象乾放火奪取敵營。奢崇明父子敗走瀘州,羅象乾率部投降。成都之圍,歷時一百零二日,自此解除。 [28] 
成都解圍後,張我續所部抵達,各部配合收復四川的州、縣、衞所共四十多處,副使徐如珂石柱宣撫使秦良玉等攻克重慶,擊斬樊龍。朱燮元所派部將也相繼收復建武、長寧及瀘州等地。 [25] 
然而,奢崇明死灰復燃,聯合貴州水西土司安邦彥再次起兵犯黔。朝廷錄朱燮元守城之功,加其為兵部侍郎,總督四川及湖廣荊、嶽、鄖、襄、陝西漢中五府軍務,兼巡撫四川,以總督貴州軍務楊述中接替張我續,進擊奢安之亂。但因朱燮元、楊述中分閫治軍,川、貴之間各自為政,故使亂軍勢力愈發壯大。 [29] 
天啓三年(1623年),朱燮元為徹底剷除奢氏,召集諸軍,自長寧連破麻塘坎、觀音庵、青山崖、天蓬洞諸砦,與秦良玉所部合兵直取永寧。在土地坎擊破奢寅,追擊至老軍營、涼傘鋪,殺樊虎。又窮追於橫山,入青崗坪,直抵永寧城下,一舉攻克,降服叛軍兩萬人。同時,副總兵秦衍祚等也收復遵義。奢崇明父子逃入紅崖大囤,被明軍攻破,連拔天台、白崖、楠木諸囤,撫定紅潦等四十八砦。奢崇明逃入舊藺州城,在五月又遭羅象乾驅逐,率殘部逃奔水西龍場客仲壩,投靠倚其妹奢社輝。 [30] 
此時,安邦彥收到奢崇明的求救訊息,派小股部隊試探性進攻遵義、永寧,被朱燮元擊退。隨後,總兵官李維新等連破客仲巢、龍場,奢崇明父子竄逃深箐,其妻安氏、弟弟奢崇輝被俘。 [31] 
天啓四年(1624年),朝廷錄功,進授朱燮元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 [31] 
為平奢氏之亂,四川聚兵十六萬,土、漢兵各佔一半,作為主要戰鬥力的土兵又驕橫無禮、不肯盡力,官軍養寇自利,貽誤戰機,使奢氏之亂遲遲未定。奢崇明父子被驅逐出後,朱燮元認為四川已無賊寇,便不再窮追,方窘甚,燮元以蜀已無賊,遂不窮追。永寧衞的收復,使明廷實際上拓地千里。朱燮元將最富庶的土地交還永寧衞,其餘土地則分設四十八屯,賜給平叛有功者,命他們按時向官府進獻歲賦,稱為“屯將”,統一隸屬於敍州府增設的一位同知管理;移敍州兵備道於衞城,與貴州參將共同駐守。自此之後,四川安定。 [32] 

朱燮元屢討水西

主詞條:永寧之戰
四川亂事雖已平息,但貴州的安邦彥之亂卻愈加劇烈 [32]  。天啓四年(1624年)春,貴州陷落,巡撫王三善全軍覆沒。次年,大將魯欽、貴州總督蔡復一相繼兵敗身死。明廷認為貴州屢敗在於川軍未予協助,於是將川、貴督府合併,升授朱燮元為兵部尚書,兼督雲南、貴州、廣西軍務,賜尚方劍,移鎮遵義 [12] 
天啓六年(1626年)二月,安邦彥乘朱燮元赴重慶、官軍未動之機,分別派兵入侵雲南及遵義,負責攻打永寧的奢寅被朱燮元收買的阿引刺殺。奢寅死後,奢崇明年邁無能,安邦彥也願意接受招撫,朱燮元便將此事奏稟朝廷,派參將楊明輝前往招撫。六月,朱燮元因父親去世而離職服喪,由偏沅巡撫閔夢得接替職務。 [12]  [33] 
閔夢得到任不久,便被召回,改由兵部尚書張鶴鳴接替。張鶴鳴未抵達前,楊明輝根據制書,只説招撫安邦彥之子安位,卻未提及赦免安邦彥。安邦彥大怒,殺死楊明輝,重新備戰。而張鶴鳴視師一年,無所作為,使水西安氏得以養精蓄鋭。 [34] 
崇禎元年(1628年)六月,朝廷起復朱燮元為兵部尚書,總督雲南、貴州、四川、湖廣、廣西軍務兼貴州巡撫。根據之前的功勞,進官少保世蔭錦衣衞指揮使 [12]  他移駐貴竹司(治今貴州貴陽),招流移,廣開墾,恢復經濟;據險要,立營壘,充實軍伍,一改此前“裏井蕭條,……山谷悉苗仲。而將士多殺降報功,苗不附”的狀況。 [35] 
崇禎二年(1629年),朱燮元命雲南方面出兵烏撒府;四川方面則出兵永寧,自畢節而下;朱燮元則率主力親駐陸廣,威脅大方。四月,貴州總兵許成名等由永寧出兵,收復赤水衞(今四川赤水河),揭開了與叛軍主力決戰的序幕。八月,安邦彥自號“四裔大長老”,奢崇明稱“大梁王”,分兵守陸廣、鴨池、三岔等要地,並進逼遵義,合兵十萬進擊赤水。朱燮元授計許成名佯敗,誘敵至永寧一帶,先後在五峯山、桃紅壩、鵝項嶺,大敗叛軍,斬首數萬級,安邦彥、奢崇明敗死,叛軍主力基本消滅。明思宗聞訊大喜。 [35]  烏撒土官安效良死後,其妻安氏招來原沾益土官安遠之弟安邊,安邊頑抗不服,被朱燮元驅逐,“遂復烏撒”。
安邦彥等敗退水西而死,安位率餘部繼續頑抗。朱燮元認為叛亂基本平息,不願再大動干戈,於是遣使招降安位。但安位猶豫不決,朱燮元遂採取“四面迭攻,漸次盪滌”的作戰方針,屯兵險要,四面包圍,逐步壓縮,絕其資儲”的方法加以逼迫,經過一百多天的圍剿,斬叛軍萬餘人。崇禎三年(1630年)春,安位終於遣使乞降,平叛戰爭結束,貴州亦恢復安寧。 [36]  朱燮元於是獻善後奏疏,請求將新收土地封予封有功將士,得到允准。 [37] 

朱燮元善後撫綏

奢安叛亂的平定,四川諸將被認為功勞最多,但在處置川貴之爭時,朱燮元卻偏袒貴州諸將,因此受到四川巡按御史馬如蛟的彈劾。朱燮元遂極力請辭,被思宗極力挽留。 [38] 
崇禎三年(1630年)冬,朱燮元派兵討平定番、鎮寧等地的苗人叛亂,順勢修通威清等上六衞及平越、清平、偏橋、鎮遠等四衞共一千六百餘里的道路,沿途修繕堡寨,設置遊徼。同時將原貴州宣慰司同知宋嗣殷的領地“洪邊十二馬頭”改土歸流,設立開州;奏請恢復原施秉縣,招徠流民,以充實户口。 [38] 
崇禎四年(1631年),雲南阿迷州土官普名聲作亂,震動遠近,雲南將官無法抵禦。朱燮元派兵出擊,成功將其招撫。 [39] 
之後,朱燮元與四川總兵侯良柱爭執龍場設官問題,互相攻訐。四川巡按御史劉宗祥也以朱燮元“受賄,(於)龍場、永寧不置邑衞”等事彈劾他“欺罔”之罪。思宗因此責備朱燮元,朱燮元上疏自辯,並認為水西已經歸附,則不必再做徒勞功,激怒各土司。思宗覽奏,仍未同意,直到後來遣使就地勘察,方才允准。事後,明廷論桃紅壩等地戰勝叛軍之功,加授朱燮元為少師,允許其家“世蔭錦衣指揮使”。後因“一品六年滿”,加左柱國。再據平叛功,晉升為“世蔭錦衣指揮僉事”。 [40] 
崇禎十年(1637年),安位死且無嗣,諸部紛爭,朱燮元建議分割水西之地,“授諸渠長及有功漢人”,允許其人世代承襲 [41]  ,至此,“西南遂底定焉”。 [3]  同年,朱燮元所招撫的部分土官發動叛亂,奉命平叛的方國安等軍兵敗,朱燮元受牽連被貶官一秩。但此次叛亂在不久後亦被平定。 [42] 

朱燮元病薨黔地

崇禎十一年(1638年)三月二十四日(5月7日),朱燮元在任上逝世,享年七十三歲(《石匱書後集》作七十二),朝廷賜祭九壇,並賜墓於九裏山 [43]  [1]  [44]  [45]  最初獲諡號為“襄毅”,後改諡“忠定”。 [4] 

朱燮元主要影響

朱燮元政治

朱燮元為大理評事時,平反受冤者三百餘人 [8]  ;知蘇州時,革除民弊,又撫定織工事變。 [15] 
朱燮元在平定奢安之亂時,曾移駐貴竹司(治今貴州貴陽),招撫流民,廣開屯田,使百姓重歸生產,對當地經濟的恢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用忠誠和信義管理少數民族,不濫殺無辜,深受苗民的懷念。 [46] 
水西宣慰使安位死後無嗣,水西安氏及周邊四川土司展開了宣慰使一職的爭奪。朝臣建議改土歸流,但朱燮元提出“分土世官”的措施,即撤銷水西宣慰使,並分其疆土以予諸土目和有功漢人。此議得到明廷同意,但在後來遭到水西土目聯合抵制,最終失敗。 [47] 

朱燮元軍事

朱燮元辦事明智,來往的軍事信件,不需幕僚幫忙。為將老成持重,總要計劃好之後再作戰,尤其擅長使用離間之計。 [48] 
天啓元年(1621年),以“賊動我止,賊止我動”戰術,誘敵深入,堅守成都百日,逼退永寧土司奢崇明所部叛軍。崇禎二年(1629年),在永寧之戰中大敗貴州水西土司安邦彥軍十萬,斬首數萬級,安邦彥、奢崇明敗死,使叛軍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朱燮元繼續進剿安位等叛軍餘部,以“四面迭攻,漸次盪滌”之策,於百日內斬叛軍萬餘人。次年,安位乞降 [40]  。至崇禎十年(1637年),朱燮元“底定”西南 [3] 
崇禎四年(1631年),阿迷州土官普名聲作亂,朱燮元派兵招撫。 [39] 

朱燮元文化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任蘇州知府時,朱燮元刻印過宋朱熹資治通鑑綱目》59卷,張栻《訂正通鑑綱目前編》25卷、商輅《續資治通鑑》27卷。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與朱一龍校刻過《楚辭》17卷、《篆刻楚騷》5卷以及《楚辭疑字直音補》1卷。 [62] 

朱燮元歷史評價

牟康民:蜀且有變,平之者朱公也。 [49] 石匱書後集》引
乾象:公天人也,乾象死心服矣!願為公效死。 [49] 《石匱書後集》引
劉宗周:①蓋嘗尚論公沉毅如魏公(韓琦),忠誠如汾陽(郭子儀),練達如文饒(李德裕),廉正如孝肅(包拯),而將略大類趙營平(趙充國),允為本朝經濟名臣冠冕。 [50] 《恆嶽朱公墓誌銘》)②川嶽儲精,篤生人豪。東南巨鎮,禹穴胥濤。世為才藪,有譽斯髦。我公崛起,參井之交。孤城一戰,如虎怒虓。席捲千里,深入不毛。討貳舍服,同歸覆幬。要荒之義,厥貢包茅。於昭聖武,不僭不慆。豐功大節,麟閣名高。臣寧不侯,臣職無逃。我思頗牧,中外建旄。九原可作,指揮蕭曹。爰勒斯銘,式歌以鐃。永爾萬年,惇史孔褒。 [50] 《恆嶽朱公墓誌銘》
張岱:藺酋竊發,使其得破成都,據蜀為窟穴;順流而下,豈止黔、楚中禍哉!朱少師既以輯瑞就道,有叱馭去爾;乃旋車受事,死守睢陽,不獨完城,復得殲渠。是猶剌蝟以身為肉,入虎口而反食之者也。功之在蜀,伏波、武侯以後,得公而三之矣。乃天啓之季,政在婦寺;少師寧失侯封,而決不歸功帷幄。其孤忠大節,不更壓倒時輩也哉! [49] 《石匱書後集》
宋徵壁:一國家外夷之患,北虜為急,兩粵次之,滇蜀又次之,倭夷又次之,西羌又次之。誠欲九塞塵清,四隅海燕。方叔召虎,一時鹹慕風采,奕世猶仰威名。指受方略,半系督撫……水西本末。則詳於朱恆嶽。 [51] 皇明經世文編·凡例》
查繼佐:如恆嶽頗才,而事有起倒,益費,朝廷又不知所以用恆嶽矣! [52]  罪惟錄
谷應泰:然其時發蹤指示,出奇無窮,多出於督臣朱燮元之方略。論者以固守成都,蕩滅羣妖,招降安位,為燮元功不世出。而不知善後撫綏,分裂其地,使南人不復反者,皆燮元之長算也。善乎燮元之疏曰:“今分水西之壤,授諸渠長,及有功漢臣,鹹俾世守。蓋地大者跋扈之資,而勢弱者保世之策也。”昔主父偃令宗室得分王子弟,而藩服益削,則知眾建土司而少其力者,其真馭遠之良規歟! [3] 明史紀事本末
林時對:①至若于謙之御也先白圭之剿鄖盜,原傑之撫流民,韓雍之斷藤峽,項忠之平滿四林俊之殄蜀寇,王守仁之擒宸濠、平贛盜,田州姚鍈之誅岑猛王崇古之封俺答梅國楨之討哱拜李化龍之滅楊應龍,朱燮元之平奢崇明安邦彥,皆師貞丈人謀定後戰,鼓行以出,奏凱而歸,策勳告廟,蔭胄旌功;可不謂隆焉。 [53] 荷牐叢談)②本朝一代偉人,皆吾浙產也……經濟則有嘉興項襄毅忠、仁和胡端敏世寧、蘭溪唐文襄龍、桐盧姚莊敏夔、烏程閔莊懿珪、常山樊清簡瑩、烏程潘司空季馴、平湖陸莊簡光祖、山陰朱司馬元爕(朱燮元)。 [54] 《荷牐叢談》
張廷玉:奢、安之亂,竊發於蜀,蔓延於黔,勞師者幾十載。燮元戡之以兵威,因俗制宜,開屯設衞,不亟亟焉郡縣其地,以蹈三善之覆轍,而西南由滋永寧,庶幾可方趙營平(趙充國)之制羌、韋南康(韋皋)之鎮蜀者歟。 [55] 明史
紀昀:燮元久膺閫寄,歷樹邊功,威望著於西南。史稱其治事明果,軍書絡繹,不假手幕佐。 [5]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蔡東藩:①朱燮元亦一大將材,觀其固守成都,卒卻悍寇,破呂公車於城下,識羅乾象於寇中,智勇雙全,難能可貴。 [56] 明史演義)②若夫王三善之才略,亦遠遜朱燮元,三善因勝而驕,卒墮賊謀,致為所害。燮元獨用兵如神,始降羅乾象而卻崇明,繼降苗老虎等而誅奢寅,並不聞有其愚之兇,猝遭反噬,是非駕馭有方,烏能使悍蠻之束身歸命耶? [57] 《明史演義》

朱燮元主要作品

《訂正通鑑綱目前編》,萬曆二十八年朱燮元刻本 《訂正通鑑綱目前編》,萬曆二十八年朱燮元刻本
朱燮元任蘇州知府時,曾刻印宋人朱熹的《資治通鑑綱目》59卷,明人南軒《訂正通鑑綱目前編》25卷、商輅《續資治通鑑》27卷,之後與朱一龍校刻過《楚辭》17卷、《篆刻楚騷》5卷及《楚辭疑字直音補》1卷。 [58] 
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朱燮元傳世的著述有《督蜀疏草》12卷、《朱襄毅疏草》12卷、《朱少師奏疏》8卷。 [5] 皇明經世文編》輯錄有《朱司馬督蜀黔疏草》2卷。 [59] 

朱燮元軼事典故

朱燮元食量過人

朱燮元身長八尺、肚大十圍,飯量過人(飲啖兼二十人)。 [48] 

朱燮元公正廉潔

朱燮元任蘇州知府時,夫人隨居蘇州。待到他離任時,夫人在後院有六隻大箱,捆紮嚴固。朱燮元命令在大堂上當場開箱,結果都是夫人平日所紡的棉紗。他長年鎮守西南,所得的軍費、贖金,每年不下數十萬,他一錢不留,全都交給官府。 [48] 
朱燮元善用人才,能發揮他們的長處。他執法公正,即使是親信,犯法了也要受罰。假使立下功勞,即使是奴僕,他也不會忘記賞賜。 [46] 

朱燮元奇遇老翁

朱燮元在陝西任職時,遇到一位老翁。朱燮元與他一同乘車回家,老翁將風角、占候、遁甲的技術全都傳給了他。將要分別時,老翁對朱燮元説:“希望您愛惜自己,將來西南發生動亂,您能主持討平此亂。”內江人牟康民是一位奇士,“奢安之亂”還沒有發生時,他對別人説:“蜀地將要出現變亂,平亂的莫不是朱公麼?”後來果如其所料。 [60] 

朱燮元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先祖
朱琛
明初世襲壽州衞千户,封武略將軍
朱昂
生平不詳。
朱絅
生平不詳。
高祖父
朱導
明孝宗舉人,官至內江知縣。
曾祖父
朱箎
明武宗時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巡按湖廣。後贈少師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右都御史等。
曾祖母
沈氏
累贈一品夫人
祖父
朱以京
岷府典賓正。後贈少師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右都御史等。
祖母
王氏
累贈一品夫人。
周氏
累贈一品夫人。
父親
朱璘
庠生。後贈少師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右都御史等。
母親
趙氏
累贈一品夫人。
——
配偶
莊氏
封一品夫人。
子輩
長子
朱兆寧
以父平叛功襲錦衣衞指揮使,先於朱燮元逝世。
次子
以父平叛功襲錦衣衞指揮使,管南鎮撫司僉書事。
三子
朱兆憲
以父平叛功襲錦衣衞指揮僉事
四子
朱兆宣
曾任南京後府都事、户部主事。
女兒
——
嫁太學生祁象佳。
曾孫輩
曾孫
朱人龍
校刻《督蜀疏草》。
朱世衞
整理朱燮元的作品,重刊為《朱少師奏疏》。
表格參考資料: [5-6]  [49-50] 

朱燮元史料索引

劉蕺山集》卷13《恆嶽朱公墓誌銘》 [50] 
石匱書後集》卷7 [49] 
罪惟錄》卷11《經濟諸臣列傳》 [52] 
明史紀事本末》卷69《平奢安》 [3] 
明史》卷249 [55] 
參考資料
  • 1.    《劉蕺山集》卷13《恆嶽朱公墓誌銘》:戊寅三月二十四日卒於官,祭塟如例,享年七十有三,距生嘉靖丙寅。
  • 2.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朱燮元,字懋和,浙江山陰人。
  • 3.    《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九·平奢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31]
  • 4.    全祖望.全祖望集匯校集註 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1311
  • 5.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31]
  • 6.    上海圖書館編;陳建華,王鶴鳴主編;王鐵整理.中國家譜資料選編 4 傳記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1:253-254
  • 7.    《劉蕺山集》卷13《恆嶽朱公墓誌銘》:七傳璘,配趙氏,生三子,而公其季也。
  • 8.    何信恩 主編.清正如鏡照古今:寧波出版社,2014-03:144
  • 9.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朱燮元)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6-29]
  • 10.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萬曆二十年進士。除大理評事。
  • 11.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遷蘇州知府、四川副使,改廣東提督學校。
  • 12.    黃露,朱燮元與明末西南治理,西南大學,2015:14
  • 13.    《石匱書後集》卷7:蘇財賦甲天下,凡屬邑賦應輸府藏者,邑先為贏羨,資吏乾沒。燮元立條程,使邑自封識,不關決吏手;即屬邑,亦無名徵民羨餘矣。
  • 14.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358:(萬曆二十九年四月)朱燮元、王繼明為副使,陳一洙為按察使兼右參議,俱四川升參政等官。
  • 15.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360:(萬曆二十九年六月)蘇州民葛誠等縛税官六、七人,投之於河,且焚宦家之蓄税棍者。太守朱燮元撫定之。
  • 16.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 編著.浙江人物簡志 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10:174
  • 17.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361:(萬曆二十九年七月)調四川按察司副使朱爕元為廣東提學副使。
  • 18.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413:(萬曆三十三年九月)準禮部議,福建提學副使饒景暉、廣東提學副使朱燮元各加升參政職銜,照舊管事。
  • 19.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427:(萬曆三十四年十一月)升廣東右參政朱燮元為左參政、守惠湖道。
  • 20.    《石匱書後集》卷7:而燮元在粵滿六載,念其父母年高,棄官歸裏。家食者十年,力行孝養。
  • 21.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542:(萬曆四十四年二月)甲子,……原任廣東參政朱燮元為陝西按察使。
  • 22.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573:(萬曆四十六年八月)升陝西按察使朱燮元為四川布政使
  • 23.    《大明光宗貞皇帝實錄》卷6:(泰昌元年八月)升四川右布政使朱燮元為本司左布政使。
  • 24.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天啓元年,就遷左。將入覲,會永寧奢崇明反,蜀王要燮元治軍。永寧,古蘭州地。奢氏,倮羅種也,洪武時歸附,世為宣撫使。傳至崇周,無子,崇明以疏屬襲,外恭內陰鷙,子寅尤驍桀好亂。時詔給事中明時舉、御史李達徵川兵援遼,崇明父子請行,先遣土目樊龍、樊虎以兵詣重慶。巡撫徐可求汰其老弱,餉復不繼,龍等遂反。殺可求及參政孫好古、總兵官黃守魁等,時舉、達負傷遁。時九月十有七日也。賊遂據重慶,播州遺孽及諸亡命奸人蜂起應之。賊黨符國禎襲陷遵義,列城多不守。崇明僣偽號,設丞相五府等官,統所部及徼外雜蠻數萬,分道趨成都。
  • 25.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初,朝廷聞重慶變,即擢燮元僉都御史,巡撫四川,以楊愈懋為總兵官,而擢河南巡撫張我續總督四川、貴州、雲南、湖廣軍。未至而成都圍解,官軍乘勢復州縣衞所凡四十餘,惟重慶為樊龍等所據。其地三面阻江,一面通陸,副使徐如珂率兵繞出佛圖關後,與良玉攻拔之。崇明發卒數萬來援,如珂迎戰,檄同知越其傑躡賊後,殺萬餘人。監軍僉事戴君恩令守備金富廉攻斬賊將張彤,樊龍亦戰死。帝告廟受賀,進君恩三官。燮元所遣他將復建武、長寧,獲偽丞相何若海,瀘州亦旋復。
  • 26.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陷新都、內江,盡據木椑、龍泉諸隘口。指揮周邦太降,冉世洪、雷安世、瞿英戰死。成都兵止二千,餉又絀。燮元檄徵石砫、羅綱、龍安、松、茂諸道兵入援,斂二百里內粟入城。偕巡按御史薛敷政、右布政使周著、按察使林宰等分陴守。賊障革裹竹牌鈎梯附城,壘土山,上架蓬蓽,伏弩射城中。燮元用火器擊卻之,又遣人決都江堰水注濠。賊治橋,得少息,因斬城中通賊者二百人,賊失內應。賊四面立望樓,高與城齊,燮元命死士突出,擊斬三賊帥,燔其樓。
  • 27.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既而援兵漸集。登萊副使楊述程以募兵至湖廣,遂合安綿副使劉芬謙、石砫女土官秦良玉軍敗賊牛頭鎮,復新都。他路援兵亦連勝賊。然賊亦愈增,日發冢,擲枯骸。忽自林中大噪,數千人擁物如舟,高丈許,長五十丈,樓數重,牛革蔽左右,置板如平地。一人披髮仗劍,上載羽旗,中數百人挾機弩毒矢,旁翼兩雲樓,曳以牛,俯瞰城中,城中人皆哭。燮元曰:“此呂公車也。”乃用巨木為機關,轉索發炮,飛千鈞石擊之,又以大炮擊牛,牛返走,敗去。
  • 28.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有諸生陷賊中,遣人言賊將羅象乾欲反正。燮元令與象乾俱至,呼飲戍樓中,不脱其佩刀,與同卧酣寢。象乾誓死報,復縋而出。自是,賊中舉動無不知。乃遣部將詐降,誘崇明至城下。伏起,崇明跳免。會諸道援軍至,燮元策賊且走,投木牌數百錦江,流而下,令有司沉舟斷橋,嚴兵待。象乾因自內縱火,崇明父子遁走瀘州,象乾遂以眾來歸。城圍百二日而解。
  • 29.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當是時,崇明未平,而貴州安邦彥又起。安氏世有水西,宣慰使安位方幼,邦彥以故得倡亂。朝議錄燮元守城功,加兵部侍郎,總督四川及湖廣荊、嶽、鄖、襄、陝西漢中五府軍務,兼巡撫四川,而以楊述中總督貴州軍務,兼制雲南及湖廣辰、常、衡、永十一府,代我續共辦奢、安二賊。然兩督府分閫治軍,川、貴不相應,賊益得自恣。
  • 30.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三年,燮元謀直取永寧,集將佐曰:“我久不得志於賊,我以分,賊以合也。”乃盡掣諸軍會長寧,連破麻塘坎、觀音庵、青山崖、天蓬洞諸砦。與良玉兵會,進攻永寧。擊敗奢寅於土地坎,追至老軍營、涼傘鋪,盡焚其營。寅被二槍遁,樊虎亦中槍死。復追敗之橫山,入青崗坪,抵城下,拔之,擒叛將周邦太,降賊二萬。副總兵秦衍祚等亦攻克遵義。崇明父子逃入紅崖大囤,官軍蹙而拔之。連拔天台、白崖、楠木諸囤,撫定紅潦四十八砦。賊奔入舊藺州城,五月為參將羅象乾所攻克。崇明父子率餘眾走水西龍場客仲壩,倚其女弟奢社輝以守。
  • 31.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初,賊失永寧,即求救於安邦彥。邦彥遣二軍窺遵義、永寧,燮元敗走之。總兵官李維新等遂攻破客仲巢,崇明父子竄深箐。維新偕副使李仙品、僉事劉可訓、參將林兆鼎等搗龍場,生擒崇明妻安氏、弟崇輝,寅、國禎皆被創走。錄功,進燮元右都御史。
  • 32.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時蜀中兵十六萬,土、漢各半。漢兵不任戰,而土兵驕淫不肯盡力。成都圍解,不即取重慶;重慶復,不即搗永寧;及永寧、藺州並下,賊失巢穴,又縱使遠竄。大抵土官利養寇,官軍效之,賊得展轉為計。崇明父子方窘甚,燮元以蜀已無賊,遂不窮追。永寧既拔,拓地千里。燮元割膏腴地歸永寧衞,以其餘地為四十八屯,給諸降賊有功者,令歲輸賦於官,曰“屯將”,隸於敍州府,增設同知一人領之。且移敍州兵備道於衞城,與貴州參將同駐,蜀中遂靖。而邦彥張甚。
  • 33.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四年春陷貴州,巡撫王三善軍沒。明年,總理魯欽敗於織金,貴州總督蔡復一軍又敗。廷臣以三善等失事由川師不協助,議合兩督府。乃命燮元以兵部尚書兼督貴州、雲南、廣西諸軍,移鎮遵義;而以尹同皋代撫四川。燮元赴重慶,邦彥偵知之。六年二月,謀乘官軍未發,分犯雲南、遵義,而令寅專犯永寧。未行,寅被殺,乃已。寅兇淫甚,有阿引者,受燮元金錢,乘寅醉殺之。寅既死,崇明年老無能為,邦彥亦乞撫,燮元聞於朝,許之,乃遣參將楊明輝往撫。燮元旋以父喪歸,偏沅巡撫閔夢得來代。
  • 34.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先是,貴州巡撫王瑊謂督臣移鎮貴陽有十便,朝議從之。夢得乃陳用兵機宜,請自永寧始,次普市、摩泥、赤水,百五十里皆坦途,赤水有城可屯兵,進白巖、層台、畢節、大方僅二百餘里。我既宿重兵,諸番交通之路絕,然後貴陽、遵義軍剋期進,賊必不能支。疏未報,夢得召還,代以尚書張鶴鳴,議遂寢。鶴鳴未至,明輝奉制書,僅招撫安位,不雲赦邦彥。邦彥怒,殺明輝,撫議由此絕。鶴鳴視師年餘,未嘗一戰,賊得養其鋭。
  • 35.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崇禎元年六月,復召燮元代之,兼巡撫貴州,仍賜尚方劍。錄前功,進少保,世蔭錦衣指揮使。時寇亂久,裏井蕭條,貴陽民不及五百家,山谷悉苗仲。而將士多殺降報功,苗不附。燮元招流移,廣開墾,募勇敢;用夢得前議,檄雲南兵下烏撒,四川兵出永寧,下畢節,而親率大軍駐陸廣,逼大方。總兵官許成名、參政鄭朝棟由永寧復赤水。邦彥聞之,分守陸廣、鴨池、三岔諸要害,別以一軍趨遵義,自稱四裔大長老,號崇明大梁王,合兵十餘萬,先犯赤水。燮元授計成名,誘賊至永寧,乃遣總兵官林兆鼎從三岔入。副將王國禎從陸廣入,劉養鯤從遵義入,合傾其巢。邦彥恃勇,擬先破永寧軍,還拒諸將,急索戰。四川總兵官侯良柱、副使劉可訓遇賊十萬於五峯山、桃紅壩,大破之。賊奔據山巔。諸將乘霧力攻,賊復大敗。又追敗之紅土川,邦彥、崇明皆授首,時二年八月十有七日也。捷聞,帝大喜。以成名與良柱爭功,賞久不行。
  • 36.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在燮元以境內賊略盡,不欲窮兵,乃檄招安位,位不決。燮元集將吏議曰:“水西地深險多箐篁,蠻煙僰雨,莫辨晝夜,深入難出。今當扼其要害,四面迭攻,賊乏食,將自斃。”於是攻之百餘日,斬級萬餘。養鯤復遣人入大方,燒其室廬。位大恐,三年春,遣使乞降。燮元與約四事:一、貶秩,二、削水外六目地歸之朝廷,三、獻殺王巡撫者首,四、開畢節等九驛。位請如約,率四十八目出降。燮元受之,貴州亦靖。
  • 37.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遂上善後疏曰:“水西自河以外,悉入版圖。沿河要害,臣築城三十六所,近控蠻苗,遠聯滇、蜀,皆立邸舍,繕郵亭,建倉廩,賊必不敢猝入為寇。鴨池、安莊傍河可屯之土,不下二千頃,人賦土使自贍,鹽酪芻茭出其中。諸將士身經數百戰,鹹願得尺寸地長子孫,請割新疆以授之,使知所激勸。”帝報可。
  • 38.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初,崇明、邦彥之死,實川中諸將功,而黔將爭之。燮元頗右黔將,屢奏於朝,為四川巡按御史馬如蛟所劾。燮元力求罷,帝慰留之。其冬討平定番、鎮寧叛苗,乃通威清等上六衞及平越、清平、偏橋、鎮遠四衞道路,凡一千六百餘里,繕亭障,置遊徼。貴陽東北有洪邊十二馬頭,故宣慰宋嗣殷地也。嗣殷以助邦彥被剿滅,乃即其地置開州,又奏復故施秉縣,招流民實之。
  • 39.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四年,阿迷州土官普名聲作亂,陷彌勒州曲江所,又攻臨安及寧州,遠近震動。巡撫王伉、總兵官沐天波不能御,伉逮戍。燮元遣兵臨之,遂就撫。
  • 40.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龍場壩者,鄰大方,邦彥以假崇明。崇明既滅,總兵侯良柱欲設官屯守以自廣。而安位謂己故地,數舉兵爭,燮元不之禁。會燮元劾良柱不職;良柱亦訐燮元曲庇安氏,納其重賄。章下四川巡按御史劉宗祥。宗祥亦劾燮元受賄,且以龍場、永寧不置邑衞為欺罔。帝以責燮元,燮元乃上言:“御夷之法,來則安之,不專在攻取也。今水西已納款,惟明定疆界,俾自耕牧,以輸國賦。若設官屯兵,此地四面孤懸,中限河水,不利應援,築城守渡,轉運煩費。且內激藺州必死之鬥,外挑水西扼吭之嫌,兵端一開,未易猝止,非國家久遠計。”帝猶未許。後勘其地,果如所議。論桃紅壩功,進少師,世蔭錦衣指揮使。一品六年滿,加左柱國。再議平賊功,世蔭錦衣指揮僉事。
  • 41.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水西有宣慰之土,有各目之土。宣慰公土,宜還朝廷。各目私土,宜畀分守,籍其户口,徵其賦税,殊俗內響,等之編氓。大方、西溪、谷裏、北那要害之地,築城戍兵,足銷反側。夫西南之境,皆荒服也,楊氏反播,奢氏反藺,安氏反水西。滇之定番,小州耳,為長官司者十有七,數百年來未有反者。非他苗好叛逆,而定番性忠順也,地大者跋扈之資,勢弱者保世之策。今臣分水西地,授之酋長及有功漢人,鹹俾世守。虐政苛斂,一切蠲除,參用漢法,可為長久計。因言其便有九:不設郡縣置軍衞,因其故俗,土漢相安,便一。地益墾闢,聚落日繁,經界既正,土酋不得侵軼民地,便二。黔地荒確,仰給外邦,今自食其地,省轉輸勞,便三。有功將士,酬以金則國幣方匱,酬以爵則名器將輕,錫以土田,於國無損,便四。既世其土,各圖久遠,為子孫計,反側不生,便五。大小相維,輕重相制,無事易以安,有事易以制,便六。訓農治兵,耀武河上,俾賊遺孽不敢窺伺,便七。軍民願耕者給田,且耕且守,衞所自實,無勾軍之累,便八。軍耕抵餉,民耕輸糧,以屯課耕,不拘其籍,以耕聚人,不世其伍,便九。帝鹹報可。
  • 42.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無何,所撫土目有叛者,諸將方國安等軍敗,燮元坐貶一秩。已,竟破滅之。
  • 43.    《劉蕺山集》卷13《恆嶽朱公墓誌銘》:賜塋在九里山,其塟也,以某年月日。
  • 44.    《石匱書後集》卷7:十一年,燮元薨於黔,年七十有二。凡黔、蜀之民訖於四裔,鹹為罷市行服、立祠。訃聞,天子震悼,賜祭九壇,遣官視葬。
  • 45.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十一年春卒官,年七十三。
  • 46.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使人各當其材,犯法,即親愛必誅;有功,廝養不遺賞也。馭蠻以忠信,不妄殺,苗民懷之。
  • 47.    顏丙震 崔曉莉.晚明水西承襲紛爭與“分土世官”.安順學院人文學院.安順學院學報,2018.04期:87-90
  • 48.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燮元長八尺,腹大十圍,飲啖兼二十人。鎮西南久,軍貲贖鍰,歲不下數十萬,皆籍之於官。治事明決,軍書絡繹,不假手幕佐。行軍務持重,謀定後戰,尤善用間。
  • 49.    《石匱書後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2-31]
  • 50.    《劉蕺山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2-31]
  • 51.    《皇明經世文編·凡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31]
  • 52.    査繼佐.二十五別史 18-21 明書 1-4:齊魯書社,2000-05:1918
  • 53.    《荷牐叢談·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2-31]
  • 54.    《荷牐叢談·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2-31]
  • 55.    《明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31]
  • 56.    明史演義:王化貞失守廣寧堡 朱燮元巧擊呂公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31]
  • 57.    明史演義:新撫赴援孤城卻敵 叛徒歸命首逆伏誅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31]
  • 58.    瞿冕良 編著.中國古籍版刻辭典:齊魯書社,1999-02:149
  • 59.    《皇明經世文編·卷四百八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31]
  • 60.    《明史》卷249《朱燮元傳》:初官陝西時,遇一老叟,載與歸,盡得其風角、占候、遁甲諸術。將別,語燮元曰:“幸自愛,他日西南有事,公當之矣。”內江牟康民者,奇士也,兵未起時,語人曰:“蜀且有變,平之者朱公乎?”已而果然。
  • 61.    龐思純 著.明清六百年入黔官員:貴州人民出版社,2021-05:103
  • 62.    瞿冕良 編著.中國古籍版刻辭典:齊魯書社,1999-02:149
  • 63.    施之厚 主編;《雲南辭典》編輯委員會 編輯.雲南辭典: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05:6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