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烈

(地理學家)

鎖定
江蘇朱烈,幼時勤學苦練,終成書法大家,此外還有温州的朱烈。
本    名
朱烈
出生地
温州樂清磐石鎮
出生日期
1914年12月
主要作品
《漢字古今義合解字典》

目錄

朱烈簡介

朱烈,1914年12月出生在温州樂清磐石鎮。16歲那年由於父親病故,在温州中學讀書的他為了生活只得輟學。之後,一直堅持刻苦自學。曾在樂清白象小學任教。新中國成立前夕,經當時建華中學(現實驗中學)校長朱正介紹到建華中學任教。解放後先後在温州中學、温州三中、温州五中教中學地理,為温州市地理學會常務理事。朱烈先生鑽研文、史、地、生物,並且通過自學精通英文、拉丁文,能讀懂日文、法文和俄文,被譽為“百科全書”,在温州教育界享有很高的聲望。1981年從温州五中退休。他博覽羣書,嚴謹治學,涉獵的範圍甚廣,尤其對温州地理、歷史研究頗為深入。為了探究雁蕩山地貌,他三上雁蕩,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寫下了《雁蕩山地理初探》論文;為了探索温州物候特徵,他幾十年如一日,觀測記錄動植物變化,撰寫成頗有學術價值的論文;為了研究颱風影響温州的規律,他從上世紀60年代起每年記錄颱風的走向路徑,並自繪颱風路徑圖,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時間長達30多年之久。

朱烈著作

他先後參與《漢字古今義合解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温州市志》的編寫。他的著作還有《温州地理論叢》、《鹿城詩人尋蹤錄》、《温州自然環境志》、《永嘉縣自然環境志》等。

朱烈評價

在温州教育界,説起朱烈先生可謂是無人不曉。我在讀中學時就聽説過他的名字。在朱烈先生的女兒朱學新的眼裏,父親簡直是老態龍鍾,甚至擔心朱老先生能否接受我的採訪。然而當我見到朱老先生時,耄耋之年的他竟是那麼的精神。朱先生的個子不高,青色的T恤洗得乾乾淨淨,穿着也端端整整,連鈕釦都扣得整整齊齊,十分得體。雖然是一頭的白髮,可是清癯的臉龐仍是那麼的光潔滋潤,看上去完全不像已是九十高齡的老人,倒像只有七十多歲。只是耳朵有些重聽,説話時要提高聲音方可聽清楚,不過當他聽明瞭之後,説到高興處仍是談笑風生,手舞足蹈,顯露出頑童的天真,很可愛。當下我在心裏暗想,朱老不老,評他為浙江省健康老人真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朱烈先生一直居住在鬧中取靜的廣場路軍裝局,幽靜的小巷,寬暢的庭院,添上他藏書豐富的書房,身臨其境如同沐浴在書香之中。朱學新説:家父嗜書如命,以前工作時他的工資幾乎有一半花在買書上,以致新華書店的營業員都認得他,不時給他提供新書信息。每每買到一本好書,他恰似得到一件珍寶那麼的興高采烈,愛不釋手。“文革”中,武鬥引起的大火危及家裏房子,他首先要保護的是書籍,聽先母説,抗戰期間為了躲避日本人飛機轟炸,他把心愛的書籍藏在了家鄉的水井之中。愛書是朱先生的嗜好,書為朱先生打開了一個知識的天地,朱先生以書為伴依靠自學使自己從一位只有初中文憑的青年逐漸成為中西貫通知識淵博的學者。
朱烈介紹月令研究,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周、秦時代就有《夏小正》、《呂氏春秋·十二月紀》等關於物候的記載。這些文獻總結那時的節氣推移、動植生態與農時的關係。以現代科學概念來説,月令研究包括氣候學和物候學,氣候學以觀測和記錄一個地方的冷暖晴雨,風雲變化為內容,而推求其原因和趨向;物候學則是記錄一年中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來往生育,從而瞭解氣候和它對動植物的影響。我的《温州月令》寫於1963年,對於温州的氣候和物候僅做了初步的探索。其中物候只有二年記錄,不能作為科學依據,而且以一物實一候,也近於機械,而1981年撰寫的《論温州物候》稍紮實些,我將18年的物候觀測記錄進行整理分析,初步劃分出物候季節。

朱烈觀測記錄

朱烈有記日記的習慣,從年輕時就開始每天測量氣温,並做記錄。朱烈的物候觀測始於1960年,當時各級政府十分強調地理與農業生產相結合,這正合朱烈的興趣,於是就開始觀察記錄。朱烈選擇的動植物觀測點以中山公園和温州五中的校園為主。氣象和生物觀測場所的地球座標為東經120°40′,北緯28°0′,海拔4.8米。説實在的,物候觀測需要一個安定的環境,中途遇到了“文革”,一片混亂,中山公園惟一的一株定點雌性垂柳被人砍伐了,觀測記錄無法繼續。1978年朱烈中斷了堅持18年的觀測記錄。  朱烈説氣象觀測是要每天記錄而物候並不需要,可是其精確、規範要求比較高,是有一定的難度,但也其樂無窮。依照物候觀測,温州夏長冬短,秋天雖然是温州一年中最短的一季,可天高氣爽,冷暖宜人,勝似春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温州的冬季始於大雪節氣之後,也不是很冷,日最低氣温低於0°C的,平均開始於1月6日,結束於2月12日,僅38天。在温州垂柳發芽,最早為2月14日,最遲為3月14日,平均為2月28日。而垂柳在瑞安樂清發芽日不一樣,瑞安比樂清早一二天。
朱烈的記錄是為全局和局部的科學研究提供真實可靠的資料,同時也可對照比較民間或歷史資料的記錄。如《萬曆温州府志》中提到一種風痴草,“俗傳其葉一折,風痴一次,二三如之,土人恆佔焉。”《瑞安縣誌》稱風痴草“自生山間,其葉如箬,人每年視葉之截,知風之次數及後先。”温州是颱風活動較多的地區,預知颱風的活動是當地百姓的迫切要求。風痴草就是知風草,又叫畫眉草,是禾本科畫眉草屬的多年生草本,所謂葉一折或一截,是指花梗上葉的序數。
1981年冬,朱烈應邀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物候學學術研討會,並宣讀了《論温州物候》一文,獲得好評。同時朱烈的學術研究還引起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的重視,從此温州成為浙江省兩個國家物候觀測基地之一。
朱烈對研究颱風有興趣,每次有關台風的消息都非常關注。至於歷史上的颱風記錄,朱烈是根據歷代縣誌、府志上的記錄整理出來的。温州歷史上最早的颱風記錄是晉太元十七年,即公元392年,稱“颶風”,此後史不絕書,越近期越詳實。
朱烈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記錄,那是沒有高科技設備,不得已而為之。當時朱烈靠的是手、耳、眼。手就是用手記錄;耳就是靠聽廣播,那時連收音機都沒有,朱烈豎起耳朵聽;眼就是觀測天空的雲層。然後根據這些信息畫出颱風路徑圖。後來有電視了方便了,但上世紀90年代初電視上還沒有颱風路徑圖。所以,朱烈的颱風路徑看起來還有點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