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氏世德碑記

鎖定
《朱氏世德碑記》是朱元璋所著作的書籍。
書    名
朱氏世德碑記
作    者
朱元璋
類    別
碑記
朝    代
明朝

朱氏世德碑記內容簡介

碑記,指刻在碑上記錄人物生平事蹟的文體,用於敍述死者生前的事蹟,評價、歌頌死者功德。太祖御製《朱氏世德碑記》,是明太祖朱元璋稱吳王之後撰寫的,文中比較明確地指出了五代祖先的家族關係、遷徙以及大事記等,是研究朱元璋家族的重要史料。

朱氏世德碑記碑記全文

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桑。
五世祖仲八公,娶陳氏,生男三人,長六二公、次十二公,其季百六公,是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長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娶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配王氏為祖考妣,有子二人,長五一公,次即先考,諱世珍。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產,市於他方,以供歲賦。
先祖考初一公困於役,遂棄田廬,攜二子遷泗州盱眙縣。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歲,先考才八歲。先祖營家泗州,置田產,及卒,家道日替。由是五一公遷濠州鍾離縣,其後先考君因至鍾離同居。
先伯考性淳良,務本積德,與人無疾言忤意,鄰里稱善人。先伯娶劉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鍾離。先考君娶妻陳氏,泗州人,生子四:長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遷鍾離後,戊辰年。
先伯考有孫六人,兵興以來,相繼而歿。先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為大都督。重六、重七皆絕嗣。
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病,舍入皇覺寺,歲甲申,父母長兄俱喪,次兄守家,三兄出贅劉氏,某託跡緇流。(至正)一十四歲,天下大亂,諸兄皆亡,淮兵大起,掠入行伍,乃召集義旅,兵力漸眾,因取滁、和。龍鳳二年帥師渡江,駐兵太平。為念先君嘗言,世為朱巷人,宗族俱存,平日每曰鄉土之思,即訪求故鄉宗族之所居,遂調兵取句容。次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里,舉族父母昆弟四十餘人至,始得與之敍長幼,行親睦之道,但朱氏世次,自仲八公之上,不可復考。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江左,歷世墓在朱巷,惟高祖葬泗州,先考葬鍾離,此朱氏之原委也。
爰自金陵太平駐師,開府為建台之所也,實鄉郡焉。連歲征伐,拓境吳楚甌越,方數千裏,由是累膺顯爵。乃龍鳳九年三月十四日丙辰,降制贈曾祖為資德大夫、淮南等處中書省左丞相、上護軍司空、吳國公,曾祖妣侯氏吳國夫人;先祖考為光祿大夫、江西等處中書省右丞相、太尉、吳國公,先祖妣王氏吳國夫人;先府君開府儀同三司錄軍國重事平章右丞相、吳國公,先妣陳氏吳國夫人;以閏三月十一日祗詣先壠,焚香告祭,遵舊典也。
重念報本者禮所宜厚,今勉建事功,匪由己能,實先世靈長之澤,垂衍後昆,宜得推恩三代,併為上公,以遂為子孫者之至願。(《書》)曰:“作善降之百祥。”《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先祖父積功累善,天地之報,茂於厥後,凡子孫當體祖父之心,循德存仁,以承其緒於無窮,是吾之所望也。於是備書於石,以傳言將來,有所考焉。

朱氏世德碑記歷史背景

《朱氏世德碑記》,是明太祖朱元璋稱吳王之後撰寫的,有關朱氏朱元璋五世祖以後到自己一輩的家族主要成員介紹,是一本大概的家族介紹。

朱氏世德碑記爭議

關於明太祖朱洪武的身世,有很多人在關注和研究,頗有爭議。對明太祖朱元璋的宗教信仰、身世及族屬等問題率先提出獨特見解的學者,首推台灣學者馬明道和九夷先生。他們對明太祖的諸多問題進行了大膽設想和理性分析,其中不乏有根有據,入情入理的成果。但是一直以來,絕大多數人都迷失於明太祖為當政需要而製造的秘局,對明太祖自述的族屬和身世不敢有任何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