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正業

鎖定
朱正業,男,1970年12月生,安徽肥西人,博士。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現為安徽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 
中文名
朱正業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70年12月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曾被評為“安徽大學十佳青年教師”
籍    貫
安徽肥西
學    歷
博士研究生

朱正業人物經歷

先後參加了安徽省委黨校和中央黨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班。 [1] 
先後入選安徽省第九批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安徽省第六批學術與技術帶頭人。系省級重點學科“專門史”負責人。 [2] 

朱正業社會任職

安徽省“115”產業創新團隊“皖北文化研究及文化產業發展”帶頭人助理,省級重點學科“專門史”、校級A類創新團隊“區域社會經濟史——以淮河流域為中心”主要成員。
安徽省淮河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安徽省大別山革命研究會常務理事。 [1] 

朱正業主講課程

《中國現代史》、《中國近現代經濟史》、《中國當代外交史》、《中國近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料學》、《近現代淮河流域社會經濟史》等。 [2] 

朱正業主要成就

參著《清代通史(光緒宣統朝分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參編《安徽大學簡史》(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合著《近代淮河流域經濟開發史》(科學出版社2010年)。參與的調研報告——“進一步推進皖北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加強皖北鄉鎮幹部隊部建設的對策建議”獲省領導重要批示。
在《光明日報》(理論版)《抗日戰爭研究》《社會科學戰線》《史學史研究》《檔案學通訊》《歷史檔案》《民國檔案》《福建論壇》《安徽史學》《安徽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合著《近代淮河流域經濟開發史》先後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民國時期淮河流域災害文獻蒐集、整理與數據庫建設”、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淮河流域經濟開發與變遷研究(1949-2009)”、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近代中原地區水患與荒政研究”、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近代淮河流域環境與社會變遷”、安徽省社科創新發展研究項目“淮南、淮北抗日根據地的經濟改革與經濟建設”等多項,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項目、國家文化提升項目等多項。 [2] 

朱正業獲獎記錄

曾被評為“安徽大學十佳青年教師”。 [1] 

朱正業主要項目

1、“淮河流域經濟開發史(1840-1949)”,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第三,2002年。
2、“安徽近代以來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以淮河流域為中心”,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第三,2002年。
3、“徽州文化與淮河文化比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主要參加者,2005年。
4、“南宋以來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變遷與水事糾紛及其解決機制研究”,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第三,2007年。
5、“近代淮河流域工業與社會經濟變遷”,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主持人,2009年。
6、“近代安徽交通開發與社會經濟研究”,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第二,2009年。
7、“民國安徽社會史研究”,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第二,2009年。
8、“典志·邦交志(下)·政策體制篇”, 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項目,第二,2009年
9、“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工業化探索——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安徽革命根據地為考察對象”,安徽省社科聯項目,第二,2009年。
10、“近代中原地區水患與荒政研究”,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主持人,2010年。
11、“近代淮河流域環境變遷與社會經濟研究”,安徽省社科聯項目,第二,2010年。
12、“淮河流域經濟開發與變遷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主要參加者,2011年。
13、“皖北文化研究及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安徽省“115”產業創新團隊項目,帶頭人助理,2011年。
14、“科技支撐文化產業跨越發展研究”,安徽省軟科學項目,主要參加者,2012年。
15、“徽州牌坊的保護修復與數字化展示研究”,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子課題負責人,2013年。
16、“社會轉型與民國時期的電報建設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第二,2013年。
17、“環巢湖文化資源及其產業研究”,合肥市政府委託項目,主持人,2014年。 [1] 

朱正業代表論文

1、《評中國近代史專題》,《福建論壇》,1999年第1期。
2、《陳儀與郁達夫》,《福建鄉土》,1999年第1期。
3、《元代建寧北苑喊山造茶詩賞析》(第二),《農業考古》,1999年第4期。
4、《郁達夫情結福州》,《炎黃縱橫》,2002年第3期。
5、《試析庚子賠款的“退還”與使用》,《安大史學》,2004年第1輯。
6、《略析國民政府時期的福建經濟政策及對人口的影響》,《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5年第1期。
7、《張學良的個性特徵與西安事變》,《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2期。
8、《試論毛澤東在兩次國共合作中的貢獻》,《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3期。
9、《毛澤東的平等外交思想探析》,《毛澤東思想研究》,2005年第6期。
10、《近十年來淮河流域經濟史研究述評》,《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6期。
11、《庚子賠款數額略析》,《安大史學》,2006年第2輯。
12、《毛澤東鄧小平衝破教條主義的共性因素探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1期。
13、《毛澤東衝破“兩個凡是”的個性因素探析》,《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1期。
14、《淮河流域生態變遷的歷史啓示》,《安徽日報》(理論版),2006年6月2日。
15、《抗戰時期淮河流域安徽段驛運事業述論》,《民國檔案》,2006年第4期。
16、《南京國民政府〈工廠法〉述論》,《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7期。
17、《試論南京國民政府〈工廠法〉的社會反應》,《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18、《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土地改革及其歷史經驗》,《農業考古》,2007年第6期。
19、《淮南、淮北抗日根據地的制度變革與紡織業發展》,《抗日戰爭研究》,2008年第1期。
20、《清實錄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8年第3期。
21、《清實錄的編纂特色探析》,《檔案學通訊》,2008年第3期。
22、《葡萄牙人入侵澳門方式的歷史考察》,《安大史學》,2008年第3輯。
23、《清實錄曲筆之考察》,《史學史研究》,2008年第3期。
24、《抗戰時期安徽驛運事業探析》,《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25、《試析民國時期皖西茶業的衰落原因》,《安徽農業科學》,2008年第36期。
26、《清實錄缺失之考察》,《蘭台世界》,2009年第2期。
27、《在挑戰與機遇中發展的木帆船業:以近代淮河流域為中心》,《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4期。
28、《民國時期皖西茶業改良述論》,《皖西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29、《近代淮河流域經濟開發的歷史啓示》,《光明日報》(理論版),2009年10月13日。
30、《民國時期安徽公路建設述論》,《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31、《清前期蘇北地區的水利與饑荒》(第二),《安徽農業科學》,2010年第2期。
32、《清實錄的史料來源探微》,《檔案學通訊》,2010年第3期。
33、《“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改革與創新思維培養》,《教書育人》,2010年第6期。
34、《試析淮南、淮北抗日根據地的工業發展》,《巢湖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35、《民國時期淮河流域汽車運輸業探析》,《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36、《民國時期鐵路對淮河流域經濟的驅動》,《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0期。
37、《民國時期皖西茶業的改良》,《皖北崛起與淮河文化》,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年。
38、《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路徑探討——以“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學為例》,《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版),2011年第2期。
39、《機遇與挑戰:1930年代淮河流域傳統食品業研究——以榨油業、釀酒業為中心》,《民國檔案》,2011年第2期。
40、《梁啓超與亞當·斯密經濟思想之比較》(第二),《五邑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41、《抗戰時期安徽稻米生產與改良》(第二),《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42、《回眸與前瞻:近二十年來中國近代工業化研究》,《巢湖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43、《明清徽州社會救助體系淺論》(第二),《江淮論壇》,2012年第3期。
44、《預防時疫指向下的喪葬改良——以1928年安慶為例》(第二),《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45、《20世紀30年代淮河流域的傳統食品業研究——以榨油業、釀酒業為例》,《淮河文化與皖北振興》,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年。
46、《清實錄館人員的構成》,《歷史檔案》,2012年第4期。
47、《略析民國時期淮河流域方誌中的經濟文獻》,《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48、《民國安徽疫病防治研究》,《巢湖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49、《皖江商埠近代化勃興的文化解讀》(第二),《江淮論壇》,2013年第3期。
50、《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安慶環境衞生治理探析(1927—1936)》,《安徽史學》,2014年第1期。
51、《徽州牌坊研究》(第二),《銅陵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52、《民國時期淮河流域煤炭業發展述論(1912-1936)》,《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53、《近代河南水患及其救治研究綜述》,《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54、《<清實錄>纂修程序述論》,《歷史檔案》,2014年第2期。 [1] 
參考資料
  • 1.    朱正業  .安徽大學歷史系.2015-01-12[引用日期2022-05-14]
  • 2.    朱正業  .安徽大學歷史系.2018-12-04[引用日期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