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橋板龍燈

鎖定
朱橋板龍燈,是流傳於安徽宣城朱橋鄉一帶春節期間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這種龍舞因龍身由木板為基礎做成,因此稱板龍。村民們舞的還是傳統的板龍。做板龍很有講究,每節龍身由山樺樹削成2寸厚的木板連成(這就是板龍名稱的由來),龍身由毛竹紮好,蒙上綢布,縫好後再細繪龍身的花紋。龍頭龍尾帶電瓶,身子裝電池,四周安燈。十幾個人,要花費四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做好兩條龍。
中文名
朱橋板龍燈
起源時間
清光緒年間
起源地區
安徽宣城朱橋鄉一帶
每節長度
2.27米
龍燈節數
51節

目錄

朱橋板龍燈源起

朱橋鄉板龍燈起源於清光緒年間,源由一農夫在田間耕田,他將牛額架在牛尾巴上,而正常耕田牛額應該架在牛頸上,旁人看了説他成仙了,一塊地還沒有耕完,此農夫突然從水面飛越100多米,直到龍王廟,大聲呼道“我要玩燈”。此後,便由該農夫牽頭,地方知名人士資助,組織起一支規模宏大的板龍隊在民間義演,並規定義演三年,休息三年,直到1937年中止。

朱橋板龍燈傳承

宣城民俗活動——朱橋板龍燈 宣城民俗活動——朱橋板龍燈 [1]
隨着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決定把老祖宗這一門藝術傳承下來,並自發組織起一支規模更加宏偉、氣勢更加壯觀的板龍隊。龍隊分為老龍與子龍,老龍頭長5.8米,龍尾長5米,共長122米。子龍12節,每節長1.8米,共計長21.6米,演出人員231人。今天為廣大羣眾表演的節目有:烏龍盤頂、老龍盤柱、子龍搶珠。
村民們舞的還是傳統的板龍。做板龍很有講究,每節龍身由山樺樹削成2寸厚的木板連成(這就是板龍名稱的由來),龍身由毛竹紮好,蒙上綢布,縫好後再細繪龍身的花紋。龍頭龍尾帶電瓶,身子裝電池,四周安燈。十幾個人,要花費四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做好兩條龍。
雖然玩龍燈目的改變了,但玩燈時一些老習俗還是沿襲下來。比如,每年臘月三十之前,玩燈的“燈貼”一定要打出去;正月初二正式玩燈前,要到周村的龍潭前舉行“起水”的祭拜儀式;每晚不論演出得多晚多遠,一定要帶着龍燈回來,不在外過夜;正月十五,龍燈演出結束後,所有參加演出的隊員要舉行“圓燈儀式”,放鞭炮、禮花,慶祝一年龍燈演出的順利結束。
“等龍燈玩結束,也意味着年要過完,許多會員也該收拾行李,到外地打工、上班,孩子們不久也要開學了。”周長鎮説,他們協會會長周文福就在上海工作,但逢年過節,大家就會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玩龍燈讓勤勞、純樸的鄉人們也更加團結,村風也更加和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