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松

(南宋理學家朱熹之父)

鎖定
朱松(1097年~1143年),字喬年,號韋齋,人稱韋齋先生,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人,宋朝時期大臣、文學家。理學家朱熹之父。
政和八年(1118年),朱松考中進士,授建州政和尉,後調為尤溪尉,監泉州石井鎮。金兵進犯中原,宋室被迫南遷,朱松聞之悲慟欲絕,宋高宗臨朝,屢次上疏陳中興之策。累遷秘書省正字、校書郎、著作佐郎、兼史館校勘、度支員外郎、司勳、吏部郎等職,參與撰修《哲宗實錄》等。後秦檜意圖向金國議和,朱松極力勸阻,遭到外放,自請為祠官,管理台州崇道觀,隱居於建溪之上。
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松去世,時年四十七歲。
朱松從學於羅從彥,與李侗為同門友,深得洛學之要,又曾放意於詩文,以詩聞名於建炎、紹興間。其著述《上李丞相書》《上皇帝疏》《論時事札子》等,皆直言無隱,切中時弊,渾涵流轉,惟意所適。另著有《韋齋集》12卷,宋、元、明、清皆曾刊刻。今存明弘治十六年刻本、清康熙刻本、清雍正刻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續編》本。 [4] 
概念圖參考資料 [2] 
所處時代
南宋
出生地
徽州婺源縣 [1] 
出生日期
1097年4月8日(紹聖四年閏二月廿三,丁丑年,戊申日)
逝世日期
1143年4月10日(紹興十三年三月廿四,癸亥年,辛亥日)
本    名
朱松
屬    相

朱松人物生平

朱松政和八年(1118),同上捨出身,後為秘書省正字,再遷校書郎著作郎,又為度支員外郎史館校勘,歷司勳、吏部郎。北宋末登進士,南宋初任尤溪縣尉。紹興初,胡世將撫諭東南,發現朱松的才幹,向朝廷推薦,於建炎四年(1130)四月,奉調晉江任石井鎮首任的鎮監。當時安海港海外交通已相當發達。元祐二年(1087),泉州派榷税吏在港口設立津卡,坐收舶税,稱“石井津”。後因東西(新、舊)兩市爭奪舶利,相互鬥殺,榷税吏無力制止,泉州當局申報朝廷,詔準在安海建立“石井鎮”,並按鎮的建制,由吏部派選九品迪功郎為鎮監官。時值宋金對峙,秦檜在高宗趙構支持下,力主議和,向金稱臣。朱松與同僚一起上章極力反對,因而觸怒秦檜及高宗,自請賦閒,改主台州(今浙江臨海)崇道觀。後因極力反對權相秦檜和議,貶任江西饒州知州(今江西鄱陽),未至任病逝。 [3]  朱松早年受二程(程顥程頤)學説的影響,為北宋末較為知名的理學家,與著名學者胡憲、劉勉之劉子羽等相友善。調石井鎮時,公餘常集鎮中優秀士子講習“理義之學”。鎮民黃護替他在官署傍建1座“鰲頭精舍”,作為他講學的場所。朱松是在泉州開講理學第一人,安海因之有“閩學開宗”之譽。
紹興十三年(1143年)病逝,葬崇安縣五夫裏,後遷白水鵝子峯下,又遷葬崇安縣武夷鄉上梅里寂歷山中峯僧舍之北。卒贈通議大夫,惠宗至元二十一年追諡獻靖公,二十二年改封齊國公。明嘉靖九年,詔從祀啓聖公廟,會天下學宮一體並祀,通稱先儒朱氏。妻祝氏三娘,系歙縣名士之女。生三子一女,長子次子皆在貧病中夭折,是祝氏歷盡艱辛把三子朱熹養大成人。 [1] 

朱松任務詩作

其詩作大多寫於主管台州崇道觀時,反映其半官半隱生活,平和淡泊,清新流暢。其文切實明白,文風温婉。《四庫全書》收錄其《韋齋集》12卷,《全宋詞》輯其《蝶戀花》詞1首。

朱松人物相關

朱松監鎮,“試吏馳驅,厭魚鹽之瑣碎”,並不得志,而公餘常集優秀士子,於官署旁“鰲頭精舍”講習“義理之學”, 致後人有“誰是當年闢草萊?層軒高棟傍崔嵬”之思。
二十年後,朱熹簿泉州同安縣,常往來於相距百餘里的泉同之間,必經安海,數訪朱松遺蹟舊事,“見其老幼義理詳悉,遂與論説”,士因益勤於學。
南宋·紹興初,朱松經撫諭東南的胡世將保舉,任石井鎮監(“石井”是泉州安海鎮在宋元及明中葉前的行政地域名)。時人(佚名)有《送朱喬年拊舉薦監石井鎮》詩云:
“石井鎮初騰一鶚,管城子健幹千鈞。
已然自足雄吾黨,其進祗應軼古人。
衣被卉裳殊俗慣,解捐犢佩猾商馴。
萬鍾他日扶危平,五斗恰恰為奉新。”

朱松後世紀念

清乾隆二年(1737),重修崇聖祠,配殿內奉朱熹先儒之父(朱松)。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