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昌琳

鎖定
朱昌琳(1822—1912),字雨田,晚號養頤老人。長沙縣人。秀才出身。後因鄉試屢試不第,乃藉資在長沙開 設“乾陞雜貨店”,清道光二十五年 (1845) 起經營糧食 致富,遂改“朱乾陞碓坊”,專營穀米。同治三年 (1864) 起,又增設“乾順泰鹽號”和 “朱乾陞茶莊”,均獲巨利。 光緒三年 (1877),因參與陝西、山西賑災,敍功為道員, 加按察使銜。經商致富後,一面在長沙大興土木,建築別 墅“朱雲谷堂”,一面廣置田產,坐享地租收入。他還熱 心地方公益事業,辦蠲賑,設醫院,行募捐,善舉頗多。 維新運動時期,為開北湖納瀏 (陽河) 避湘濤之險,他捐 巨資招民夫,導瀏陽河水入北湖再與湘江接通,是為新 河。新河開通後,由官紳保奏,被清廷獎為三品卿。宣統 二年 (1910),湖南巡撫復舉耆賢,奉旨特授他內閣學士 銜,人尊稱他為“閣學公”。1912年病卒於家。 [1] 
別    名
字雨田
出生日期
1822年
逝世日期
1912年
本    名
朱昌琳
國    籍
中國

目錄

朱昌琳人物生平

朱昌琳(1822-1912),字雨田,晚年自號養頤老人,長沙縣人,清道光二年(1822)生。
朱昌琳家承儒業,考取秀才後,鄉試屢不第,乃至富紳唐藝農家任帳房,後藉資在長沙租賃鋪房開設“乾升雜貨店”。道光二十五年(1845),湘中農業豐收,谷價驟跌至1000錢3石。人多以谷賤不願經營,而昌琳獨傾資囤積。次年,長沙旱災,濱湖水災,谷價騰貴至15倍。昌琳盡售所囤穀米,以此致富,並將“乾升雜貨店”改為“朱乾升碓坊”,專營穀米生意。
同治三年(1864),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後為解決財政困難,實行票鹽制度,招商交款領票,運賣淮鹽。昌琳遽購百票成立“乾順泰鹽號”。不久,淮運大通,票價猛漲,獲利頗巨。繼後,清廷又徵商轉販茶葉於陝、甘、關外。昌琳在陝甘總督左宗棠支持下,積極應徵。他新設“朱乾升茶莊”,將湖南茶葉運輸西北各地,盈利日增。
光緒三年(1877年),陝西、山西等省發生饑荒,當時陝西巡撫譚鍾麟、山西巡撫曾國荃均湘人,委昌琳辦理賑災事項。他精心籌謀,於運米晉、陝時悉用布袋,得布數萬匹,做成棉衣出售,再獲巨利。他此次賑災,被敍功為道員,加按察使銜。
由於經營業務不斷擴大,他派員分赴各地與行商坐賈訂立購銷合同,本人則常居長沙總管業務。在行業內部,擇人設任,創立鹽茶章程,使客舟載車運,分曹四出。他特別注意瞭解國家形勢、商業信息和慎重用人。有人問其聚財要訣,答日:“務審時,如治國。”
昌琳還發行一兩、十兩、一百兩市票和千兩、萬兩鉅額莊票,並鑄造了刻有“朱乾升號省平足紋一兩”的圓形銀餅,流行市面。由於其資產雄厚,所發市票享有很高的信譽。光緒三十年湖南官錢局發生紙幣擠兑風潮時,省方曾借其市票加蓋圖記,代作現金兑付。
昌琳經商致富後,建居宅於長沙城鄉。其在長沙北門外絲茅衝所建別墅,風景幽雅,建築精緻,名日“朱雲谷堂”,人稱“朱家花園”。同時,還廣置田產,曾派其子往安徽南陵縣購買荒田2萬餘畝,在長沙徵集農民百户移往耕墾,坐享地租收入。 [3] 
目睹鴉片戰爭後國家衰弱,民生凋敝,他熱心於地方公益事業。辦賑濟,設醫院,行募捐,頗多善舉,並對戊戌維新運動給予資助。長沙城北,湘江水流湍急,不利泊船。湘春門外原有碧浪湖,一名北湖,商民曾議開北湖納瀏陽河避湘濤之險。但苦於資金缺乏,事不果。從光緒二十三年起,昌琳先後捐私財13萬金,招民導瀏陽河水入北湖再與湘江接通,稱新河,歷10年竣工。兩江匯合處,水面深廣,利於商船停舶,同時使湘江東岸、瀏陽河北岸一片沙灘變為良田。新河開通後,經官紳保奏,清廷授他為三品卿。宣統二年(1910),湖南巡撫復舉耆賢,他奉旨被授予內閣學士銜,時人尊稱為“閣學公”。
1912年11月27日,朱昌琳病卒於家,終年90歲。 [2] 
參考資料
  • 1.    萬里 主編.湖湘文化大辭典·上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280頁.
  • 2.    長沙市地方誌辦公室編. 長沙市志 第16卷[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10. 第21-23頁.
  • 3.    晚清富商朱昌琳  .湖南省文史研究館[引用日期202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