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慈烺

鎖定
朱慈烺 [lǎng](1629年2月26日—?),明朝宗室明思宗朱由檢嫡長子,母為孝節烈皇后周氏。
崇禎二年二月初四(1629年2月26日)生,次年(1630年)被冊立為皇太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北京城破,他被俘,李自成稱朱慈烺無罪,而朱慈烺要求李自成“不可驚我祖宗陵寢”、“速以禮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殺戮我百姓”,並稱現在投降的官員不忠不義,應盡殺之。 [1]  後被封為宋王。李自成敗退後,朱慈烺在亂軍中失蹤。南明弘光政權諡為獻愍 [mǐn]太子,監國魯王朱以海追諡為悼皇帝。
全    名
朱慈烺
諡    號
獻愍太子(明安宗諡)、悼皇帝(朱以海追諡) [29] 
封    號
皇太子(明思宗封)、宋王(李自成封)
所處時代
末、南明(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北直隸順天府(今北京市
出生日期
1629年2月26日(崇禎二年二月初四)

朱慈烺人物生平

朱慈烺冊立太子

朱慈烺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嫡長子,母為孝節烈皇后周氏,生於崇禎二年二月初四(1629年2月26日)。三月初九,明思宗頒詔大赦:“朕為帝王應天曆而奉宗祧,首重元儲,尤隆世嫡。朕以渺躬,嗣位丕基,祗念我皇祖皇考,集慶發祥,源深緒遠。佇昌嗣續,仰慰治謀。茲荷上帝居歆,宗祊垂佑,二月初四日第一子生,系皇后周氏出。中闈開冢嫡之先,萬國愜元良之祝。” [2] 
崇禎三年(1630年)二月初十日,朱慈烺被冊封為皇太子。之前幾天,明思宗命大學士率中書官於南燻殿寫篆皇太子金冊金寶,並遣官祭告天地宗廟社稷,賜文官四品上武官三品上並皇親披紅紵絲。冊立之際,因京師仍處於戒嚴中(己巳之變),故免升殿受賀,百官聽宣敕於午門,行十二拜禮。賜三品以上及日講官,各花朵紅一匹,三品以下,皆半紅花枝用角,日講官紅全匹花枝用銀,儀制署司事員外賀世鑄敍勞,升光祿寺少卿,尚書李騰芳太子少保 [2]  [3] 

朱慈烺出閣講學

崇禎十年(1637年),禮部請太子出閣講讀,明思宗批准,並定於崇禎十一年(1638年)行冠禮,二月出閣。行完冠禮,他執圭見羣臣,進止不失尺寸。 [4]  他長大後,“為人白皙而美,善應對,其足骭骨皆雙,上甚愛之” [6]  ,而且“舉止端凝,音亦亮”,但美中不足是身材矮小 [8] 
明思宗對朱慈烺的教育十分重視,他手書太子講官稱先生,其他官員稱官名,諸臣進講章,他都會親加刪定改正。 [4]  他選定太子講讀侍班官四員:禮部尚書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事王鐸屈可伸。講讀官六員:禮部侍郎方逢年右諭德項煜、修撰劉理順、編修吳偉業楊廷麟林增志;較書官二員:編修胡守恆、檢討楊士聰。侍書官二員:中書黃應恩、朱國詔。 [5]  又任命方拱乾為詹事,太監丘致中為東宮伴讀,此外還命李繼周、高起潛等宦官伺候朱慈烺。明思宗對方拱乾等告誡道:“善訓太子。太子聰敏,可漸造也。” [6]  有一次宮中有慶,朱慈烺放了幾天假,明思宗就對閣臣嘆息道:“東宮又荒疏四五日矣!” [7]  在精心培養之下,朱慈烺學問日益精進,而且精通書法。 [4] 
明思宗不僅重視負責東宮教育的官員和宦官,對日常服侍太子的宦官人選也嚴格要求,曾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月親擬《欽定官屬約八條》,分別是離間親親、交結有司、誑嚇給誘、擅作威福、言動非禮、關防欠肅、內外宜別、出入當謹,並回顧自己的親身經歷説:“向朕在慈慶宮後面勖勤宮住,極知此輩情弊,專行離間。朕朝皇兄熹宗,並不交接一言。先帝樸實,被他矇蔽。”然後為之泣下,不想讓兒子重蹈覆轍。他又儘可能不讓宮女服侍太子,只選了兩個老嬤嬤來服侍太子。 [9] 
除了講學之外,明思宗還會將朱慈烺帶到朝會和召對的場合中,一起聽政或受賀。在做出各種決策時,都會讓朱慈烺觀摩,在批閲奏章時,也往往讓朱慈烺一起看,並言傳身教道:“凡閲科道疏,須觀其立意,或薦剡市恩,或救解任德,此立意處。若鋪張題面,娓娓紙上者,借耳,無為所欺也。” [4]  [10]  有時還會問朱慈烺對處理政務的意見,朱慈烺的回答總是令明思宗滿意。 [11] 
明思宗預備在朱慈烺十五歲(虛歲)時選婚,十六歲完婚,為此將父皇明光宗朱常洛當太子時居住的慈慶宮改為端本宮,當時居住在此的懿安皇后已遷出,朱慈烺預定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月二十七日從鍾粹宮移居至此。但閣臣蔣德璟等表示天氣寒冷,於是改到來年春天再遷移。然而由於時局艱難,選太子妃之事被延宕,朱慈烺也始終沒有搬進去。 [9]  [12] 

朱慈烺國破家亡

進入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國勢已到千鈞一髮的時刻,部分臣僚請求讓太子南遷監國,明思宗沒有同意。 [13]  三月,李自成即將進京,明思宗自縊於萬歲山。在自縊前夜,明思宗將太子朱慈烺和他的兩個弟弟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託付給太監王之心、慄宗周、王之俊三人,送到成國公朱純臣等那裏,他親自給朱慈烺換上民間破衣服,並諄諄告誡:“汝今日為太子,明日為平人。在亂離之中,匿形跡、藏姓名,見年老者呼之以‘翁’、年少者呼之以‘伯’、‘叔’,萬一得全報父母仇,無忘吾今日戒也!”在場之人無不痛哭失聲。不久王之心卒,慄、王二人將朱慈烺交給李自成 [14-15] 
朱慈烺見到李自成,昂然挺立,李自成命朱慈烺下跪。朱慈烺怒道:“吾豈為若屈耶?”李自成厲聲詰責道:“若父皇何在?”朱慈烺説:“崩於南宮矣!”李自成又説:“汝家何以失天下?”朱慈烺説:“我何知?百官當知之。”李自成不能讓朱慈烺屈服,便息怒説道:“汝父在者,吾能尊養之。”朱慈烺又説:“何不殺我?”李自成説:“汝無罪。”朱慈烺説:“若是,則速以禮葬我父皇、母后。百官無義,且必朝賀矣!”李自成命朱慈烺同坐飲食,朱慈烺不肯吃,李自成就把他送到劉宗敏營保護。其後又封為宋王 [16]  明思宗夫婦下葬時,朱慈烺從白天哭到黑夜,不肯離開帝后梓宮。 [6]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軍東征吳三桂,朱慈烺兄弟隨行。 [16]  此後便不再有他們下落的確切記載。根據一些可靠度存疑的傳聞,李自成在山海關之戰前夕派張若麒等與吳三桂談判,並迫於吳三桂之要求,交出朱慈烺等人,並約定向被稱為“大明朝義興皇帝”的朱慈烺交割北京及合力抗清的誓書。朱慈烺的手敕也在五月初一日傳至北京,使用“義興”年號,稱自己將在五月初三日入京。司禮太監王德化等已準備好法駕鹵簿迎接朱慈烺。吳三桂請求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立朱慈烺為帝,多爾袞不許,吳三桂便將朱慈烺在晚上送至高起潛處,也有説法是偷偷送到皇姑寺 [17-18] 

朱慈烺下落謎團

  • 南北太子案
順治二年(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和南明都出現了自稱朱慈烺者,是為南北太子案
北太子者,蓋雲有似太子者詣週中書元振家而出,為街道所奏,繼而殿中勘之,言宮中事頗合,以訊內官,莫敢認者。有一楊姓內監在旁,太子曰:“此楊某,曾侍我”。楊即詐曰:“奴婢姓張,先服侍者非我也!”又呼舊侍衞錦衣卒十人訊之,鹹曰:“是永王”。有晉王者,山西從闖來,因留京師,獨言其偽。於是言真者,皆下獄。刑曹郎錢鳳覽詳訊,遂以真皇子報命。晉王抵覽,覽勃然語侵晉王。復廷訊之,內閣謝升執以為偽。太子曰:“某事,先生憶之否?”升默然,一揖退。鳳覽面叱升不臣。正陽門商民數人具疏救皇子,詈謝升禽獸無道,具疏人亦下獄。乙酉正月初十日,清廷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曰:“太子真偽無傷,但晉王明朝宗室、謝升明朝大臣,鳳覽呵晉王、百姓罵謝升,皆亂民也。”命繫獄者盡殺。四月初六日,鳳陽民張三聚眾誓救皇子,以楊生員為謀主,生員孫三應之,俱擒殺。初十日,太子遂薨。
南太子者,蓋雲東宮舊奄李繼周、楊進朝奉南廷御札迎之。先是,吳三桂擁太子離永平,至榆河,隱逸之民間,使人導入皇姑寺。太監高起潛奔西山,太子自詣之,遂同至天津,浮海而南。而起潛奉中朝之旨,欲加弒害,其侄鴻臚序班名夢箕者曰不可,挾之渡江,因棲於蘇,復轉於杭。而後夢箕懼禍及己,乃密啓於馬士英,於是遣內豎李繼周持御札召之。繼周至杭,聞已詣金華,即往覓之,乃跪曰:“奴婢叩小爺頭。”且雲:“奉新皇爺旨,迎接小爺進京。”繼周進京,先白士英,隨奏弘光。太子止石城門外,明安宗復遣北京張、王兩內豎覘之,二豎一見太子,即抱足大慟,見天寒衣薄,各解衣以進。明安宗聞之,大怒曰:“真假未辨,何得便爾!太子即真,讓位與否,尚須吾意。這廝敢如此!”遂掠二豎俱死,繼周亦賜酖死。有舊奄蘇某雲:“東宮其真,其足骭骨左右各雙,誰能偽者?特懾於積威,無敢相剖耳。”
明安宗(朱由崧)復召勳臣朱國弼等、閣臣馬士英等、詞臣劉正宗等入見武英殿面諭同府部九卿科道辨驗北來太子真偽。日午,羣臣奏:“系故駙馬都尉王內侄孫王之明,曾侍衞東宮,家破南奔,鴻臚寺少卿高夢箕家丁穆虎教之詐稱太子。”遂投之入獄。太子於獄中遣校尉買香燭,香燭至,太子即燃火間南北向再拜,大呼“太祖高皇帝、皇考皇帝!”復再叩首,號泣數聲,拭淚就坐,飲泣不已,滿獄為之悽然。
有內官以密疏勸明安宗曰:“東宮足骭異於常形,每骭則雙,莫之能誣。”乙酉三月辛卯,呼東宮舊時詹事太監拱乾辨之,拱乾唯唯。百官集定,眾擁拱乾前,王鐸指示太子曰:“此何人?”太子一見,即雲“方先生在”。拱乾懼,即退入人後,不敢復前,亦不敢言真偽。張孫振曰:“汝是王之明!”太子曰:“我南來,從不曾自己説是太子。你等不認罷了,何必改易姓名?”又曰:“你等不嘗立皇考之朝乎!何一旦蒙面至此?”眾官竊竊,有赧者、有恨者,莫之敢決。黃得功何騰蛟均上疏為太子爭,明安宗有旨王之明假冒系親口供吐,不必懸揣過慮。三月戊戌,左都李沾復會審太子於朝。及審時,沾呼“王之明”,不應。喝問何不應?太子曰:“何不呼明之王!”沾喝上拶,太子號呼皇天上帝,聲徹於內。將出朝,舊東宮伴讀邱致中捧持大慟。明安宗聞,即令擒下,發鎮撫司嚴訊。
有題詩於皇城曰:百神護蹕賊中來,會見前星閉後開,海上扶蘇原未死,獄中病已又奚猜!安危定自關宗社,忠義何曾到鼎台!烈烈大行何處遇,普天空向棘圜哀!
南北太子,一時真假難分。因錢鳳覽以死上疏爭北太子故,多謂北太子為真。然北太子稱其“從來未落賊手,止是流亡在外。”時禮部尚書黃熙胤、中書朱國詔都曾聞太子在流賊劉宗敏處,晉王亦言太子被賊裹去,同在一處。先是,公主審詳形貌,全然不是太子,袁貴妃及宮女秦壽,也皆不認識。左良玉力爭南太子時亦稱“李賊逆亂,尚錫王封,不忍遽加刑害,何至一家反視為仇!”可見太子曾落賊手人盡皆知,故又疑北太子為假。又或雲南北太子皆假,有傳太子薨於亂軍中。
  • 被清朝統治者處死
有一種説法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崇禎帝見大勢已去,絕望地叫來太子朱慈烺並另外兩個兒子——朱慈燦、朱慈煥,親自為他們換上民間衣服,令其逃亡,並叮囑他們説:“見到做官的叫老爺或相公,見到平民百姓叫老爹或老兄,見到文人叫先生,見到軍人叫軍爺,以此保全性命,勿忘父母之仇,勿忘光復明室。”
於是太子趁亂逃出皇宮,被一位老太太收留。當老太太得知他是太子,便讓他隱姓埋名,在家藏匿三個月之久。後來老太太衣食無着,無力供養太子,就想辦法把太子送到了當時國丈周奎家。這周奎膽小怕事,不敢收留,甚至聽到清廷的搜捕令後,立刻將朱慈烺上交了刑部。清朝統治者得到朱慈烺後,恐怕朱慈烺會成為明朝遺民的精神支柱,於是將他處死,斬草除根。 [31] 
  • 死在陝西寧家灣
還有一種説法是他被李自成抓獲,李自成讓他下跪,朱慈烺怒道:“我怎麼能跪你!”李自成無可奈何,又和着臉色問道:“你父親在哪兒?”太子説:“已死!”李自成又問他:“你們朱家為什麼失去天下?”太子説:“當問百官,我怎麼知道!”李自成竟然拿他沒辦法。後來,李自成被吳三桂與清軍擊敗,他不得不與吳三桂議和,作為條件之一,把太子交給了吳三桂。不到一個月,清軍入京,吳三桂希望立朱慈烺為明帝,但被多爾袞拒絕。吳三桂憤而挾持朱慈烺到山西,朱慈烺死在陝西寧家灣。 [31] 
  • 溺亡於廣東順德
據傳,時任太子太保的廣東順德狀元黃士俊,帶着明崇禎皇帝的兒子朱慈烺一路逃命,經甘竹灘左灘村石橋時,江面掀起巨浪將船掀翻,太子溺亡。此後,當地人為紀念明太子,將石橋改名為見龍橋。 [30] 
  • 流落廣東梅州
李士淳被選為東宮侍讀,成為皇太子的老師之一。 [28]  據傳,朱慈烺由老師李二何(李士淳)帶回故鄉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並修建世德堂以圖東山再起。為避人耳目,朱慈烺削髮為僧,在梅州陰那山靈光寺隱姓埋名,靜度餘生,後來老死深山,被當地人尊為“太子菩薩”。 [23]  [25] 
末翰林李二何(李士淳)在皇宮任侍讀學士,教末代皇帝明思宗的兒子朱慈烺讀書。清兵入關,李二何見大勢不妙,便攜皇太子朱慈烺潛逃至福建,後聽説侄子李直簡在老家鬆口建世德堂,李二何就回到鬆口把世德堂裏的大部分建築按皇宮模式進行建造,為使朱慈烺稱帝復時有座行宮。 [24]  [27] 
史學家推斷,世德堂是明朝最後一位太子朱慈烺的宮殿,大廳,堂門門檻,天井中間文武官員上朝的過道,外圍圍樓的碉樓,高牆厚壁,及附近9座可供皇室內眷和官員居住的圍龍屋,依舊能感受到昔日的皇家氣勢。 [23] 
靈光寺的三柏軒主人李士淳明朝的翰林,曾任東宮侍讀,即皇太子的老師之一,相傳,他南下逃離北京時,曾攜皇室人員潛遁歸裏。因末皇太子下落不明,於是衍生出太子出家陰那山的傳説,奯山和尚甚至被認為就是出家的太子朱慈烺。 [26] 
農曆三月十九日是明思宗朱由檢上吊自縊的日子,因此每年到了三月十九日李二何和朱慈烺會就祭拜先皇,稱此日為“太陽生日”,至今仍被當地客家人定為民俗節日。每年到了三月十九,一大家人就會聚在一起祭拜祖先,炒麪條吃,已經傳承多年。 [24] 

朱慈烺軼事典故

朱慈烺不祥之兆

有人總結自古以來君主即位後不久所生的太子都沒有好下場。如紂王劉劭趙桓朱厚照等。而這一點在朱慈烺身上同樣應驗。 [22] 

朱慈烺欲見母后

朱慈烺出閣後,沒有明思宗的批准就見不到母后。有一天,朱慈烺請求見母后一面,正好桌子上有“河南寇以某月日破某城”的急奏,明思宗嘆息道:“若不幾見而母,而動關我乎?今後勿復泥常也。”此後就廢除了這個規矩。 [20] 

朱慈烺陝西娶妻

陝西合陽有傳説稱,清軍入關時,朱慈烺被李自成裹挾逃走,到山西時逃脱,八月流落至陝西合陽的寧家灣,被當地紳士寧浤(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寧時鏌之子)留下,並將自己兩個女兒嫁給朱慈烺,不久朱慈烺出走南下,兩女都不改嫁。 [19] 

朱慈烺歷史評價

參考資料
  • 1.    《明季北略·卷二十》:自成曰:汝家何以失天下?曰:以誤用賊臣周延儒等。自成笑曰:汝亦明白。太子問曰:何不速殺我?自成曰:汝無罪,我豈妄殺?太子問曰:如是當聽我一言。一不可驚我祖宗陵寢,二速以皇禮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殺戮我百姓。又曰:文武百官最無義。
  • 2.    孔貞運編.《皇明詔制》,《四庫禁燬書叢刊 史部》第57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248—258頁
  • 3.    文秉:《烈皇小識》卷二:二月初十日,冊立太子,上以戒嚴免升殿,百官聽宣敕於午門,行二十拜禮。賜三品以上及日講官各花朵紅一疋,三品以下皆半紅花枝用角,日講官紅全匹花枝用銀,儀制署司事員外賀世壽敍勞,升光祿寺少卿,尚書李騰芳加太子少保。
  • 4.    吳偉業:《虞淵沉》中:太子性仁弱,年十歲,行冠禮,執圭見羣臣,進止不失尺寸。既講學,出居端敬殿,上手書講官稱先生,餘官稱官名。諸臣進講章,上親加刪正。太子於經籍多宮中所誦習,而書法尤工,憑几操銀管若飛。書成,導以朱藤,一腰玉大璫隨後左右用黃封捧之,送內閣點定。既長,元旦、早朝,未嘗不在側。有所誅賞處分,引之共視,每閲章疏,亦必召太子同觀,教以羣臣所上書,其意多為人營私解救,而故用浮詞嘗我,勿為所欺也。
  • 5.    文秉:《烈皇小識》卷五:禮部題:“二月十七日皇太子出閣講讀。”侍班官四員:禮部尚書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事王鐸、屈可伸。講讀官六員:禮部侍郎方逢年、石諭德項煜、修撰劉理順、編修吳偉業、楊廷麟、林增志。較書官二員:編修胡守恆、檢討楊士聰。侍書官二員:中書黃應恩、朱國詔。舊制:日講官、東宮講官無相兼者,恐皇上與東宮同日御講筵,致相妨也。黃應恩既充正字,又充侍書,則以淄川從外入,不諳衙門規例。而士聰系辛未,增志系甲戌一輩,尤為錯謬。臨期,逢元罷去,侍郎顧錫疇代。
  • 6.    朱溶.《忠義錄》,《明清遺書五種》: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第756頁
  • 7.    吳麟徵:《吳忠節公遺集》卷三:邇來聖明向學,至日夜不輟,講官蒙問難,多不能支,東宮亦然,一日宮中有慶,東宮暫假,皇上語閣臣曰:“東宮又荒疏四五日矣!“
  • 8.    黃景昉:《宦夢錄》卷四:方皇太子講讀,亦時問難。講《尚書》“敷在寬”章,問:“堯舜之世,還有五品不遜的百姓麼?”講《大學》“見賢不能舉”章,問:“賢不賢至為難知,操何術以辨之?”此餘侍班日所親聞,他尚多。既講官對訖,徐答曰:“本宮知道了。”舉止端凝,音亦亮,但睿體差短小耳。
  • 9.    孫承澤:《思陵典禮記》卷一:崇禎壬午十月十七日,上日講畢,與輔臣議東宮事,因出黃匣內《欽定官屬約八條》“離間親親、交結有司、誑嚇給誘、擅作威福、言動非禮、關防欠肅、內外宜別、出入當謹”以示輔臣,皆御筆也。輔臣延儒奏曰:“戒飭官屬,是內是外?”上曰:“是內員。此朕親經歷的,向朕在慈慶宮後面勖勤宮住,極知此輩情弊,專行離間。朕朝皇兄熹宗,並不交接一言。先帝樸實,被他矇蔽。”上不覺泣然。延儒曰:“關防內外,未知如何?”上曰:“就內言,內員就是外了。”延儒曰:“東宮有女人服事否?”上曰:“向前也撥兩個婆子。”德璟奏曰:“要年高六十歲的。”上曰:“宮中法度嚴,他也不敢。”德璟曰:“伴讀及典璽也要緊。“上曰:“典璽田存善也還好,未知其心如何。東宮後來即位,此輩便是從龍之人。”是時方有選嬪之舉,又東宮年當選婚,故移宮已卜於本年十日二十七日,德璟以為天氣方寒冷,吳甡曰:“天氣正寒,矟緩何如?”上欣然曰:“即俟二三月亦不妨。”皇太子端本宮在東華門內端敬殿之東,左為東華門,右為文華門,光宗皇帝青宮時所居,梃擊之地也。天啓末,懿安張皇后移居於此,名慈慶官,其外為徽音門。崇禎壬午八月,懿安移入仁壽殿,因改為端本宮徽音門 改為前星門,內左右門改為麟趾門、燕翼門,第二門原名麟趾門,改為重暉門,第三門慈慶門改為端本門。左右純禧門改為養正門、體元門。改宮後泰寧門為凝慶門,以待東宮大婚。未幾罷選嬪之議,竟未移居。
  • 10.    李清:《三垣筆記》捲上:上每閲章疏,必召皇太子同觀,且語之曰:“凡閲科道疏,須觀其立意,或薦剡市恩,或救解任德,此立意處。若鋪張題面,娓娓紙上者,借耳,無為所欺也。”
  • 11.    王世德:《崇禎遺錄》: 皇太子居鍾粹宮,每召對大臣,命太子侍立,動容中規,出言合度。上試問章奏輙裁,答稱旨,上每異之。
  • 12.    蔣德璟:《敬日堂外集》卷六,《端本宮小紀》:東宮十五選婚,十六大婚,禮也。明年皇太子年十五矣,原居大內鍾粹宮,在坤寧宮之左,既漸長,當移居,上因與臣等面商,以慈慶宮為皇考舊居,其後勖勤宮即上舊居也,以居東宮為妥,因奉遷懿安皇后於仁壽殿。
  • 13.    蔣德璟:《愨書》卷十二,《回奏會議各單》:(崇禎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召對,上手總憲李公邦華密奏內雲“輔臣知而未敢言,其試問之。”上指問何事?演對少詹項煜議單。上即簡閲,默然。璟奏:“廷議俱言東宮宜往南監國。”上不應。而科臣光時亨參李明睿南遷為邪説,上不悦,即召入,面詰日:“一樣邪税,卻只參李明睿,何也》顯是朋黨。姑且不究。”遂無敢言者。
  • 14.    王世德:《崇禎遺錄》:時太子年十六,定王十三,永王十二,託太監王之心、慄宗周、王之俊三人。城破,之心死;宗周、之俊獻太子、二王於賊,幽之賊將劉宗敏家,後不知所終。野史雲託外戚周、田二氏;又云城破太子詣周奎第,奎卧未起,皆無其事。
  • 15.    佚名:《燼宮遺錄》卷下:上命傳皇太子、二皇子,至,猶盛服入。上曰:“此何時,而不易服乎?”亟命持敝衣來,上為解其衣換之,且手系其帶,告之曰:“汝今日為太子,明日為平人。在亂離之中,匿形跡、藏姓名,見年老者呼之以‘翁’、年少者呼之以‘伯’、‘叔’,萬一得全報父母仇,無忘吾今日戒也。”左右皆哭失聲。
  • 16.    蒙正發.《纖言》: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7頁
  • 17.    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二十一戊寅,自成駐兵永平,三桂使人議和,並請太子。自成命張若麒奉太子赴三桂軍中,請名止戰。三桂允之,約自成回軍,速離京城,吾將奉太子即位。自成請如約。既盟,自成遂旋師,三桂頓兵不前,是以自成得安行。二十六日癸未,自成回京,三桂棄定王於永平,專擁太子,整軍而行,一路移檄,密吿遠近。自成聞報,驅百姓於崇文、宣武門,外毀拆民房及牛馬。二十七,三桂傳帖至京,言義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為先帝服喪,整備迎候東宮。三十日丁亥,自成西奔。五月戊子朔,皇太子在三桂軍中傳諭:“京中官民各宜整肅靜候。”士民大喜相慶。三桂兵至榆河,大清國師檄其西行追賊,三桂請護太子入都,帥不許。三桂夜送太子於高起潛所,或雲潛遞於民間,陰導之入皇姑寺。……北京城中俱延頸望太子至,初三庚寅,北京諸臣迎候於朝陽門外,傳呼奉太子至,多官望塵俯伏,及登輿,知非東宮也。
  • 18.    王永章:《甲申日記》:二十五日,戰於一片石,闖大敗,退入關,太子、陳氏已至平南軍中。二}1六H,闖與平南王誓書雲:“大明朝義興皇帝使監圈大學十平南王吳三桂、尚義伯、總兵官唐通,大順朝永昌皇帝使兵政府尚書王則堯、張若麒,於甲申四月二十二日立誓于山海關。自誓之後,各守本守疆土。不相侵越。大順朝已得北京,準於五月初一日交還大明朝,世守財貨歸大順朝,人民各隨其便。如北兵侵掠,合力攻擊,休慼相共。有渝此盟,天地殛之!”二十八日,牛金星揭呈平南告示兩通,一列“監國大學士平南王吳銜下書義興元年四月二十二日”。一列“平西親王吳銜下書順治元年四月二十六日”,印文亦兩歧。闖日:“大約我勝則與我和,清勝則與清合,彼誘得太子陳氏便爾背盟,實非人類!”立擒吳襄及家人十六人斬於市。二十九日,闖登極。j十日,闖率諸賊退出。五月初一日,接太子手敕,以五月初三日入都,為大行皇帝、大行皇后舉行大事,末署“義興元年四月二十四日”。正擬具本明日入奏,忽報太子已至城外,王德化急備車駕鹵簿至朝陽門迎駕,永貞在內預備。
  • 19.    《同州府續志》卷八(光緒七年刊本):二孝女祠,在寧家灣。甲申之變,逆闖為吳三桂所敗,五月朔挾東宮出京西走,至山西,東宮逃匿。八月,由山西入陝至郃之徐水寧家灣。秀才寧泓,尚書時鏌之第五子也,款留,以二女妻之。後東宮南下不反,二女亦不改字,白首終身,年各九十餘。隨葬泓塋下垂柏洞泓舊讀書所。後人即其處置祠,二女亦列侍左右。
  • 20.    佚名:《燼宮遺錄》卷下:宮禁禮重,太子定王既出閣,非上命不得朝後。一日,上坐便殿,太子前致請,適案有急奏河南寇以某月日破某城,上嘆曰:“若不幾見而母而動關我乎?今後勿復泥常也。”
  • 21.    黃景昉:《宦夢錄》卷四:無論皇太子英睿夙成,即定、永二王眉宇並天人,誦書清圓,作字端楷。講罷,呼:“先生每吃茶!”音如玉。冊封業蚤定,雍雍肅肅,無前代園綺之虞,眾所共瞻。
  • 22.    李清:《三垣筆記》卷中:自古人君即位後,中宮方生太子,一為商紂,亡國;一為宋太子劭,盤遊;一為宋欽宗,與父徽宗俱被金擄;一為本朝武宗,幾以倦勤失國,且無後。至此,為毅宗皇太子,又亡國殞身。亦一異也。
  • 23.    梅州,“世界客都”  .新民晚報[引用日期2022-07-17]
  • 24.    僑鄉梅州“世德堂”散發千年古鎮文化氣息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7-17]
  • 25.    “世界客都·長壽梅州”採風行  .新浪廣東[引用日期2022-07-25]
  • 26.    陰那山  .梅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9-04]
  • 27.    《走遍中國》 20120627 太子迷蹤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2-11-04]
  • 28.    李士淳在“甲申之變”中的遭遇  .梅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1-04]
  • 29.    《小腆紀傳·卷第二》:甲子(十一日),諡思宗皇太子曰「獻愍」、定王曰「哀」、永王曰「悼」。
  • 30.    順德區左灘村  .佛山市檔案館[引用日期2024-03-10]
  • 31.    【懸疑】大明最後一任太子朱慈烺的下落之謎  .CCTV4國寶檔案[引用日期2024-03-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