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履先

鎖定
朱履先(1884—1959)原名朱先志,江蘇省泰興縣黃橋鎮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國後,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見,分配到清王朝新軍第三十四標(相當於團)任管帶(相當於營長),駐紮在南京城內。參加辛亥革命,任陸軍第二師團師團長,授予陸軍中將銜。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南京舉行第一次閲兵時,履先任這次閲兵式的總指揮,時年29歲,被譽為“江蘇三傑”之一。後響應孫中山的號召,率先裁軍,到南京講武堂任堂長。袁世凱稱帝和“二次革命”後,履先離開南京,先後在山東的桓台,鄒縣、曲阜,安徽的蒙城等地做了幾任縣長, “九·一八”事變後返回黃橋。為民辦事,聲望較高,地方上尊稱為“三大人”。抗日戰爭期間,他積極參加抗日鬥爭,·動員地方士紳繳抗日救國公糧,協助陳毅、朱克靖做統戰工作,被推選為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參議長。1943年,由葉飛,朱克靖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哉爭期間,朱履先和革命武裝在——起,共同打游擊,堅持鬥爭。解放後,任蘇北行署副主任、蘇北抗美援朝分會主席、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省政協委員、省抗美援朝分會副主席等職,終年75歲。 [1] 
中文名
朱履先
外文名
Zhu Lvxian
別    名
原名朱先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江蘇省泰興縣
出生日期
1884年 [1] 
逝世日期
1959年 [1] 
畢業院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出生地
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黃橋鎮
所屬政黨
中國共產黨

朱履先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朱履先,1884年出生於泰興黃橋,1905年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五期,在炮兵科學習軍事理論和技術。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為二十世紀初日本培養高級軍官的著名軍校。在校期間,朱履先深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薰陶,結識了蔡鍔、李烈鈞等志同道合的進步青年,確立了反清愛國的革命志向。1908年冬,朱履先學成歸國,投身軍界,出任清廷第十七協第三十四標二營管帶,率部駐南京楊公井。 [2] 
參加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心向民主的朱履先,參加秣陵關起義,被起義將領新軍第九鎮統治徐紹楨任命為三十四標前敵指揮,11月8日受命進攻清軍雨花台炮台。戰中,朱履先身先士卒,勇往直前,率部發起數次衝擊,終因子彈匱乏,守軍工事堅固、炮火猛烈,未能成功。起義部隊後因傷亡慘重,被迫撤退至鎮江。
11月12日,中國同盟會江浙聯軍總司令部在鎮江成立,徐紹楨任總司令。朱履先隨徐部加入江浙聯軍,不久投身光復南京的戰鬥。因擁有秣陵關戰役的作戰經驗,他被徐紹楨委以重任,與劉之潔率領的蘇軍合力攻奪雨花台炮台。24日,戰鬥打響。南京城內守軍加重火力,並在雨花台炮台四周佈下地雷,欲負隅頑抗。朱履先靈活運用戰略戰術,排地雷、挫守軍,與劉之潔默契配合,一舉攻佔雨花台炮台。29日,朱履先率前衞突擊隊迅速突破守軍防線,兵臨中華門城牆下,他架起雲梯,第一個登上中華門城樓……
朱履先以其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在戰鬥中表現出的忠勇,深得孫中山與黃興等同盟會領袖器重。12月2日南京光復後,他由黃興介紹加入同盟會,並被孫中山先生委任為陸軍第二師中將師長兼南京城防司令,獲授二等文虎勳章。1912年元旦,朱履先被再次委以重任,擔任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閲兵總指揮,時年僅28歲。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為縮減開支,作出裁軍決定。朱履先率先響應,脱下戎裝,組建南京講武堂,出任堂長,並把所獲5萬元裁軍費全部捐獻給臨時政府,決心以另一種方式追隨孫中山先生。
不久,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旋即稱帝。孫中山倡議二次革命,終以失敗告終。袁世凱去世後,北洋將領把持政權,掌握北方與東南諸省。山西、東北與西南諸省,則由當地軍閥紛紛割據,混戰不斷。
面對支離破碎的中國,朱履先痛心萬分,但默默尋求救國的出路。他隨柏文蔚創立革命軍,以圖北伐;他為老同學閻錫山當過顧問,也在馮國璋處擔任過參謀長;1927年,他應安徽省主席陳調元之邀,先後在蒙城、壽縣等地擔任過縣長;“九一八”事變前後,他受邀在蔣介石國民黨軍政部任過職。幾經浮沉,均失望而歸,於1932年退出軍界,隱居故鄉黃橋。 [2] 
投身抗日民主運動
1940年3月,汪精衞在南京成立偽中央政府。他多次派秘書長褚民誼到黃橋邀請朱履先出任“蘇北招討使”“蘇北委員長”“和平軍總司令”等要職,遭朱履先嚴詞拒絕。為擺脱汪偽再三糾纏,4月,朱履先暫別黃橋,化名劉金麟避居上海。
在上海,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報紙、電台對新四軍奮戰蘇南、屢挫日寇的事蹟報道,使這位曾經的國民黨軍官,精神振奮,百感交集。他對共產黨、新四軍的抗日壯舉,心生敬佩,隨之萌生與之相識的渴望。不久,他聽説陳毅、粟裕率新四軍移師蘇北抗戰,便立即從上海回到黃橋。
7月28日,陳毅率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一舉殲滅駐黃橋的******頑固派、國民黨江蘇省保安四旅何克謙部近2000人。29日凌晨,進駐黃橋。
新四軍進駐黃橋後,陳毅繼續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注重與當地中上層進步人士廣泛接觸,以求在政治上贏得社會支持,孤立國民黨頑固派、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取得蘇北抗戰的領導地位。他了解到黃橋朱履先在蘇北中上層人士中威望極高,有很強的愛國心和正義感,是舊軍人中不可多得的有識之士。在進駐黃橋第二天,便派新四軍挺進縱隊司令員管文蔚以拜見前輩的禮節,赴朱府拜訪。翌日,他又在管文蔚、陳丕顯的陪同下親自登門。
二人一見如故,寒暄落座後,彼此敞開胸懷,談論家國天下。朱履先被陳毅的正義與真誠所感動,他痛斥國民黨政府的腐敗與韓德勤的昏憒怯懦,當即表明立場:“公道自在人心,對於抗日部隊,理當支持。”“只要貴黨貴軍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定竭盡全力,在所不辭”。此次會晤,雙方都留下了極好印象。此後,朱履先結識了粟裕、陳丕顯、管文蔚、朱克靖、陳同生等一批共產黨骨幹。
與共產黨人的頻繁接觸,使朱履先對共產黨的認識日益清晰,他一掃曾經的苦悶、悲觀與失望,堅定地站到共產黨一邊,積極投身抗日民主活動。
8月下旬,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在黃橋成立通入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開展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新四軍首先面臨籌糧問題,7000將士吃飯問題亟待解決。身為蘇北指揮部總指揮的陳毅心急如焚,他專程拜訪朱履先,與之商討解決辦法。言商中,深明大義的朱履先,提出開徵救國公糧的建議,並承諾:“會在士紳中先為説明!”
幾天後,開徵抗日救國公糧動員大會在黃橋中學召開,地方士紳應邀參加。會前,朱履先做了全面細緻的工作,他頂着烈日,挨户向當地士紳説明開徵田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動員他們幫助新四軍解決困難。會上,朱履先以黃橋“首户”的身份首先發言,並帶頭將五萬元現款和家中最好的五百石糧食捐獻給新四軍。以實際行動號召大家支援新四軍抗日。與會士紳們深受感染,紛紛表示“唯履公馬首是瞻”,擁護開徵救國公糧。會議取得巨大成功,順利通過了在通、如、靖、泰徵收救國公糧議案,同時籌集糧食三千石、現款六萬元,解決了新四軍的燃眉之急。
黃橋淪陷後,新四軍退至農村根據地開展對敵鬥爭,再次遇到籌糧困難。身在黃橋的朱履先,鼎力相助,在日偽掃蕩,物資匱乏的困境中,為新四軍籌款5萬多元(這在當時可購得7.5萬斤大米),並冒死越過敵偽重重封鎖線,將鉅款送至陳毅手中,又一次助新四軍渡過難關。多年後,陳毅回憶此情此景,仍感動地説“1941年初,要不是黃橋人民的支持,我們真不知道怎麼辦”。 [2] 
動員支前助戰
為支持新四軍的抗日活動,朱履先跟隨新四軍領導人多方奔走,呼籲國共合作抗戰,做了大量工作。
當得知朱履先與海安名流、曾任國民黨江蘇省省長韓國鈞私交深厚,陳毅便請朱履先出面引見,派朱克靖去海安拜望韓國鈞。朱履先欣然應允。朱克靖到訪後,韓國鈞多次寫信給朱履先,徵詢對新四軍的看法。朱履先每信必復,向其介紹新四軍在黃橋抗戰的情況,並以鮮明態度表示對新四軍在蘇北抗戰的支持。這對韓國鈞最終堅定地站到共產黨一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民黨蘇魯皖邊區遊擊總指揮李明揚,與朱履先同是老同盟會員,有多年友誼。李明揚擁兵兩萬,駐守蘇北大門,是蘇北地區最大的地方實力派。他具有很強的民族意識,因受韓德勤排擠,與韓矛盾很深。陳毅靈活運用統戰藝術,在到達蘇北後曾“三進泰州”與李明揚談判合作抗日事宜,爭取他的中立。
黃橋戰役打響前,韓德勤多次催逼李明揚攻打新四軍,甚至祭起蔣介石手諭。這使對新四軍心存疑慮的李明揚產生了動搖。為解心結,他專程寫信向朱履先請教。朱履先向他揭露了韓德勤借“二李”(李明揚、李長江)之刀殺新四軍,同時借新四軍之力消耗“二李”實力的陰謀,讓他“千萬不要聽信讒言,自相殘殺”!並對李明揚道明:“韓若勝,必先滅李。”李明揚深信朱履先的肺腑之言,決定按兵不動,保持中立,對黃橋決戰的勝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朱履先公開支持新四軍的態度,爭取了韓國鈞、李明揚等蘇北名流,影響了蘇北地區一大批新舊知識分子。管文蔚的回憶錄中寫道:“這些人亦以朱履先馬首是瞻,跟着傾向我們。如泰興劉伯厚、靖江祝維乾等都先後和我們站到了一起,對抗戰起到了很好作用”。
1940年9月,韓德勤實施堡壘政策,對黃橋糧道實施封鎖。新四軍為解救民困,打破封鎖,14日攻取姜堰,同時通過各界人士向韓德勤呼籲“停止內戰,團結抗日”。韓德勤卻以“新四軍如有誠意,應首先退出姜堰”相挾,為準備新的進攻製造藉口。新四軍相忍為國,在蘇北八縣軍民代表會議上作出了撤出姜堰的重大讓步。30日,新四軍信守承諾,撤出姜堰。韓德勤卻出爾反爾,於10月3日,調集26個團計3萬兵力進攻黃橋。
此間,朱履先兩次函電國民黨軍政要員,呼籲停止內戰、合作抗日。此舉雖未能力挽狂瀾,卻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為配合陳毅的“孤韓”策略,發揮了重要作用。
10月3日至6日,陳毅、粟裕率新四軍7000將士與韓德勤部決戰黃橋,全殲韓部11000餘人,取得黃橋戰役的全面勝利。戰鬥中,朱履先不顧個人安危,堅持與共產黨人共進退。因擔心管文蔚的蘇南口音不便與黃橋羣眾溝通,他不顧管文蔚勸阻,在炮火中堅持陪同管文蔚、陳丕顯檢查黃橋城內各項支前工作,挨家挨户動員,組織羣眾支前助戰。在他的號召下,黃橋士紳們慷慨解囊,捐錢捐物;工商户正常營業,全鎮3家磨坊和63家燒餅店夜以繼日地磨麪粉做燒餅、制乾糧,支援前線;百姓們一呼百應,組成擔架隊,冒着槍林彈雨,赴前線搶救傷員。黃橋戰役的勝利離不開黃橋人民的支持,朱履先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陳毅在戰時發出由衷讚歎“你真不愧是位軍人”。
黃橋戰役勝利不久,蘇北臨時參政會召開,朱履先當選為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參議長。 [2] 
成為特殊黨員
新四軍離開黃橋後,朱履先仍在黃橋堅持抗戰,開展對敵鬥爭。
1941年1月,日偽軍侵佔黃橋。調駐黃橋的偽軍第三十七師師長丁聚堂,曾為朱履先朋友的勤務兵。他深諳朱履先在黃橋的影響力,多次派人上門,請朱履先出任參議;日軍駐黃橋特工隊隊長金松春也備帖,要拜朱履先為義祖父,都想借助朱履先威望,實施對黃橋的侵略。朱履先與中共蘇中三地委密切聯繫,及時將這些情況作了彙報,並根據三地委指示,將計就計,答應他們的請求。
朱履先利用日本留學時的一口流利日語,公開與駐當地日軍司令接觸,瞭解敵情;他冒着生命危險,打入偽三十七師內部配合共產黨開展敵佔區工作。他的住所成為了對敵鬥爭的地下聯絡點。日寇佔領期間,蘇中三地委敵工部部長盛華、青年解放團負責人周伯藩等,常在這裏秘密往來,蒐集情報。這裏被譽為我黨對敵工作的“安全島”,蘇中三地委的同志曾以此為共產黨做敵軍工作的聯繫點,在這裏爭取、瓦解了大量偽軍。
朱履先還利用他在黃橋的“特殊”身份,營救大批革命同志,為保衞黨的組織作出重要貢獻。泰縣參議會參議長徐觀伯當時曾以“片言勝斧鉞”為題賦詩一首,高度評價朱履先的膽識和在黃橋的能量:“為解親人困,黃橋據點行。履公頻點首,使命兩肩輕。身雖穹廬陷,心存漢室營。片言勝斧鉞,一舉鬼神驚。”這是他當年在奉縣長汪海粟之命,請朱履先出面成功營救被日偽抓獲的10名泰縣區鄉幹部後所作。
1943年,年屆60的朱履先由葉飛、朱克靖二人介紹,經陳毅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他成為一名特殊黨員,由朱克靖、葉飛二人與他單線聯繫,不過組織生活。1945年,朱履先當選為蘇皖邊區參議會副議長。土改運動中,他貫徹執行黨的政策,將家中280畝良田全部獻給人民政府,極大地影響了周圍的地主、士紳,推動了周邊地區土地改革的進程。 [2] 
後續革命生涯
解放戰爭時期,面對國民黨軍隊的血腥“清剿”。朱履先以大無畏的軍人品格,留在原地和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一起奮戰在田間鄉道,與敵展開游擊戰,直至1947年春。地方黨組織關心他的安危,派人接他北撤至濱海縣合德鎮。
新中國成立後,朱履先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先後擔任蘇北生產救災委員會副主任,蘇北行署副主任、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省抗美援朝分會副主席等職。任職期間,他不顧年高體弱,深入基層瞭解情況,為土地改革、水利建設和田賦徵收等工作提出很多合理建議。
1959年春,朱履先因病在南京謝世。 [2] 

朱履先後世評價

朱履先在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訓下,繼續追求真理,追尋新的道路。抗日戰爭中,朱履先援助黃橋決戰,與陳毅、粟裕結成革命摯友。認識並接受中國共產黨和新四軍的引導,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重大轉折。1943年10月,60歲的朱履先由葉飛、朱克靖介紹,經陳毅和曾山批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由毛澤東親自批准為中共特別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朱履先擔任蘇北行署副主任、江蘇省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會長柯慶施)、中國人民保衞世界和平委員會江蘇分會主席、江蘇省抗美援朝分會主席、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等職。1955年5月中風癱瘓,1959年1月病逝南京。
縱觀朱履先從追隨孫中山到跟隨共產黨的革命一生,是追求真理、不懈奮鬥的一生。朱履先所選擇的道路,是一條光明正確的歷史必由之路,也是中華民族中一切為祖國、為真理而戰的愛國者的人生必由之路。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