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家璧

鎖定
朱家璧,(1910-1992) 雲南龍陵縣人,1930年5月南京中央軍校第八期,1933年畢業於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八期。曾任滇軍連長。 [1] 
中文名
朱家璧
籍    貫
雲南龍陵縣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1992年
出生地
雲南龍陵縣

朱家璧人物簡介

朱家璧,雲南省龍陵縣人,早年參加滇軍。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陝北公學教育幹事。1940年被派回滇軍做黨的秘密工作。1948年領導滇東南西山、圭山起義。參與創建雲南人民討蔣自救軍和滇南遊擊根據地,任自救軍第一縱隊司令員、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副司令員。參加了滇南戰役。1950年後,任昆明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雲南省公安廳廳長、軍參謀長。1954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後歷任南昌步兵學校副校長,中共雲南省委統戰部部長,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雲南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第五屆政協主席。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64年晉為少將。曾獲一級解放勳章。

朱家璧人物生平

1928年在滇軍軍官團學習。1930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八期,在武漢分校和南京分校學習,1932年入黃埔軍校,是第八期學員,在黃埔軍校自學世界語。同年6月在昆明與張鏡秋費炳等人組織雲南省世界語學會,當選為理事。黃埔軍校畢業歷任排長、連長、中隊長。後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後打入國民黨軍隊,任副團長、團長。後任雲南人民討蔣自救軍司令員、滇桂黔邊區司令員。1933年底畢業回滇軍任職。 1938年2月,他輾轉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延安,先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中央組織部黨員訓練班學習,並留在延安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1月,他和劉林元等人起草並向中央組織部呈送了《我們對於將來回雲南及滇軍中工作意見的報告》,主動提出回雲南工作的請求。1940年9月,中央組織部指派朱家璧回雲南開展工作。到重慶時,周恩來就他到滇軍中開展工作作了具體指示。1941年1月,他按照黨的指示,利用社會關係進入滇軍,先後任營長、副團長、團長等職,以此為掩護,進行了大量艱苦的革命工作。他利用一切機會,把許多疏散的地下黨員和進步分子隱蔽在滇軍中,開展工作,積極準備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他主持成立了滇軍十八師藝工隊和前鋒劇團,宣傳抗日救亡;他廣泛接觸中上層軍官,通過各種渠道做了大量的統戰工作。1946年,他離開滇軍,按黨組織安排疏散在外,任黨的特支書記。
1947年冬,朱家璧按照省工委的指示回到雲南。1948年初,他參與領導了路南圭山、彌勒西山起義,組建了雲南人民遊擊武裝主力部隊:雲南人民討蔣自救軍第一縱隊,任司令員。在奔襲師宗、圍攻丘北、攻克廣南、南下桂西、河陽整訓、轉戰開廣等一系列戰鬥和軍事行動中,他堅決貫徹黨中央、中央分局和雲南省工委、桂滇邊工委的指示,表現了高度的黨性原則。他英勇善戰,身先士卒,和幹部戰士同甘共苦,為雲南人民武裝鬥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卓越貢獻。1949年1月,任桂滇黔邊縱隊副司令員。他率領邊縱第三支隊,跳出外線向滇北進軍,配合滇北黨組織開闢滇北新區,對昆明形成包圍之勢,有力地配合了盤江兩岸的反“圍剿”鬥爭,推動了雲南武裝鬥爭的發展。同年7月,任中共滇桂黔邊區委員會執委和滇桂黔邊縱隊副司令員。他率部西進,調動敵軍,迂迴轉戰八千餘里,打亂了敵軍部署;為粉碎敵軍西逃緬甸的企圖,指揮炸燬了滇緬公路上的功果橋和惠通橋,切斷了敵人向西逃竄的通道,開闢了騰龍新區。1949年,他代表邊縱兩次與盧漢的代表會談,宣傳黨的政策,爭取盧漢走和平起義的道路,促進了雲南地方實力派靠攏人民。在昆明保衞戰中,他奉命率部馳援昆明,給起義部隊以有力的支持和配合。
1950年春,他積極組織指揮邊縱部隊和部分起義部隊配合野戰軍進行滇南戰役,為雲南各族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雲南解放後,先後任昆明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雲南省公安廳廳長、解放軍第十四軍參謀長、南昌步兵學校副校長、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中共雲南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政協雲南省副主席、主席、黨組書記,雲南省委黨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1980年任雲南省世界語協會籌備組名譽組長。1981年9月雲南省世界語協會成立,當選為名譽理事長,後加入中國世界語之友會。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七屆政協全國委員等職。1992年10月,不幸逝世。 [2-4] 
參考資料
  • 1.    朱家璧  .彌勒市人民政府網.2011-05-30[引用日期2014-06-11]
  • 2.    陳予歡編著. 雲南講武堂將帥錄[M]. 廣州:廣州出版社, 2011.03. 第70頁.
  • 3.    劉世生主編;石林彝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石林彝族自治縣誌 1989-2000[M]. 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6.10. 第593頁.
  • 4.    中共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朱家璧紀念文集[M].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0.10. 第5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