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子雲

鎖定
朱子雲,上海江灣西唐家橋人。自幼受父傳授,精研歧黃,熟讀方書,成年後,隨父行醫,從事內、外、兒、喉各科。
中文名
朱子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上海
出生日期
1891年
逝世日期
1945年
職    業
醫生
主要成就
清金消白飲
出生地
上海江灣西唐家橋
性    別

朱子雲人物簡介

朱子雲(1891-1945年)、朱仲雲(1893-1948),弟兄倆,上海江灣西唐家橋人。父親朱定卿為鄉村醫生,擅長大小方脈,尤精喉科。兄弟二人,自幼受父傳授,精研歧黃,熟讀方書,成年後,隨父行醫,從事內、外、兒、喉各科。後因父病逝,遂遷至上海市區行醫,先在車馬行,後至虹口周家嘴路開業,抗戰後,遷至上海山海關路惠九錫中藥號及徐重道中藥號六分店開業。其時戰亂紛紛,傳染病流行,每至冬令,白喉大流行,江南一帶,為此喪命者不計其數。當時白喉血清尚未推廣應用,故病者多求救於中醫,朱氏兄弟,日診數百人,廢寢忘食,搶救病人,由於療效顯著,活人無數,遂名聲大振,滬上老幼,鹹知近家喉科。朱氏兄弟,遂以喉科為主科。因朱氏兄弟同室應診,病家難以區分,故常以其兄之名,概稱之為“朱子雲”,並流傳至今,故世人但知朱子雲擅長喉科,而鮮知實為兄弟二人矣。然而,朱氏兄弟二人,同繼父業,不同室應診,故學術思想亦相近,同為上海朱氏喉科奠基人。朱氏喉科盛名於三、四十年代,其特點是熔內、外、兒、喉諸科於一爐,重視喉科局部辨證與整體辨證相結合,至今仍為滬上喉科一派。 [1] 

朱子雲家庭背景

父親朱定卿為鄉村醫生,擅長大小方脈,尤精喉科。

朱子雲醫療特長

喉科疾病。

朱子雲治學思想

辨證論治,內外兼治。

朱子雲學術內容

一、重視對喉科疾病的整體辨證論治。朱氏喉科認為,喉科疾患,病雖表現在咽喉,然究其根源,實為臟腑經絡之病變,故在治療中不可見喉治喉,而應重視整體辨證論治。喉科醫師,必須熟悉中醫基礎理論,並有相當深厚的內科臨牀經驗者,方可任之,否則,僅執一、二首吹藥“秘方”而行醫,鮮有不誤人者。例如梅核氣,雖表現為咽部梗阻不適,但究其根源,實為七情鬱結,氣機失調,治療以疏肝理氣,解鬱化痰為主,又因氣鬱長久,鬱而化熱,故治療中應兼顧陰津,常選用理氣不傷陰,養陰不助濕的藥物,如八月札,綠萼梅,鬱金,制香附,白殘花,海浮石,白芍,麥冬,生甘草等,用了鬱化火,痰火交阻之梅核氣者,往往有良效。再如喉癰喉蛾,雖為喉部疾患,實為且胃積熱,自擬“化膿湯”,方中天花粉,大黃等通腑瀉熱,綠豆衣,蘆根清熱養陰,銀花,連翹,板藍根清熱解毒,再配以象貝母祛風化痰,臨牀使用,常獲覆杯取效之功。再如慢性咽炎,雖則患者咽乾充血,然其病源,多為肺腎陰虛,虛火上炎,故不宜用黃連等苦寒之品直折其火,而應滋水之源,以制陽光,而苦容之品,多用易燥而化火,更傷其陰津。臨牀上常用生地、麥冬、玄蔘增其陰液,茯苓,淮山藥健其脾,復加太子參、玉竹補其正氣,丹皮、澤瀉清其虛火,臨牀應用,常有殊效。 [2] 
二、重視內外兼治,擅長切開排膿術。朱氏喉孔,吸收外科切開排膿的特點,對喉癰、纏喉風及痰包,重舌之症,常施以手術,當時有“走馬看喉癰”之説,可見喉癰發病兇險,變化迅猛。朱氏喉科採用切開排膿法,往往一刀而轉危為安。具體運用方法是,其刀用不鏽鋼或馬口鐵製成的長柄斜刀尖刀,形狀類似刻字刀,柄長15-20釐米,刀頭呈斜面鋒刃,長約1.5-2釐米。施術時,患者取坐位,仰面張口,助手站在患者背後,以雙手固定患者頭部,術者立於患者正前方施術。在喉癰切開排膿時,患者取坐位低頭,術者坐於特製之矮凳上施術。施術方法:術者左手持壓舌板將舌壓下,使患部能充分暴露,右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筆狀,緊握刀柄,並使刀鋒斜刃能隨意靈活轉動,當刀頭進入口腔時,要使斜刃向內,刀背沿一側口角水平置入,喉癰排膿時,刀尖可刺入1釐米左右,刀尖進入膿腫內後,可左右轉動,使膿易排出。對痰包可用點刺法,小者點刺1-2處,大者可點刺3-5次,進刀時應觀察患者,若有噁心嘔吐、咳嗽者,應迅速沿原路退出刀頭,以免損傷口腔。當時,會厭腫膿,死亡率甚高,朱氏採用特製的彎形手術刀,先用中指摸到會厭膿腫處,然後用特製手術刀切開膿腫,患者因膿液排出而呼吸立時轉暢,傾刻轉危為安。此法在當歸實為獨特罕見,創中醫喉科會厭膿腫切開之先例,救活不少危重病人,故其時上海盛傳“張家膏(上海傷寒名家張聾彭善用石膏)、朱家刀”之民謠。朱氏喉科還善用外吹藥,往往取到立竿見影之功。

朱子雲主要領域

熔內、外、兒、喉諸科於一爐,重視喉科局部辨證與整體辨證相結合,至今仍為滬上喉科一派。

朱子雲科研成果

朱氏喉科治療白喉,療效尤為顯著,其遣方用藥,千錘百煉,爐火純青。朱氏認為,時疫白喉之病因,為燥火疫氣所致,其病在心肺胃及營血之際,故治宜滋陰潤肺,清熱涼血,忌用苦辛寒涼之劑,如一般風火喉症所常用的黃連、射干、馬勃、殭蠶等,皆不宜用於白喉,化痰者不宜用膽星、牛黃、天蟲、葶藶子之類,即有表證,亦只可用清表如牛蒡子、象貝等,不宜辛温之劑,使發汗傷津液。痰多使吐雖為喉症急則治表之法,然白喉之痰,乃燥火爍金,引水自救,以致吸聚五液而成痰,吐之可使邪熱更熾,若下之,則傷胃脱液,使治病之涼藥更不能承受。故吐、汗、下為白喉病所慎用之。治本病在病勢方張之時,刻不容緩,常囑患者一日配二劑至三劑,時時服之。白喉之白腐,不宜去之,去腐雖不至更速其死,然往往可見因欲去其腐未成,反致出血加重其病者,且白腐今日去之,明日可復有。若白腐而無紅腫者,不宜用吹藥,因吹藥之配伍,有脱冰片、犀黃、指甲、硼砂等香燥之藥,若有紅腫,尚可酌而用之,而無紅腫者,殊非所宜。或其以白腐而兼有紅腫者,欲施以刀針,以泄其熱,然則本病白腐且紅腫,刀針施之,腫因血出而暫退,於白腐則無益,非其非只見紅腫而無白腐之喉疾。且白喉之紅腫有異於其他喉症之紅腫,蓋水腫居多,紅腫者少,是以不宜於刀也。最宜注意者,白喉皮勢見減,反見精神不濟,胃納顯減,脈有息止者,此乃肺陰受耗,心氣不足之危症,極應高度重視,切莫等閒視之,當白喉將愈之際,若覺精神不振,胃納不佳,心悸怔忡等症,亟宜加以調養,滋其肺陰,養其心氣,以免有變,生脈,炙甘草湯等,為常用之劑。
朱氏喉科認為,幼兒為純陽之體,易感受熱邪而發為喉患,故喉科醫生應熟悉幼兒生理病理,方能勝任。以猩紅熱為例,三、四十年代,為兒科兇險重症,朱氏喉科治療猩紅熱(爛喉痧),其效之顯著,聞名於滬上。朱氏認為,爛喉痧之病因是,疫痧之邪性温,為風温之毒,春冬季節,氣候反常,當冷不冷,乍寒乍暖,毒邪繁殖於空氣之中,呼吸飲食傳染又因身體勞倦或伏熱內鬱,邪熱與氣血相搏,侵犯肺胃而成其病,治療宜宣泄透表,清熱解毒。其病與白喉雖同為咽喉疾患,但治法則大相徑庭,白喉應滋陰潤肺,不可發表以傷陰津,爛喉痧為邪熱內侵,亟應於邪熱尚在氣分之際,即與宣泄透表,達邪於外,故辛涼解表法為首選之法,若邪入營分,則酌加涼血清熱之品。是痛以皮療表現為紅痧後,乃疫癘外達,熱勢從表而解,故透表達邪之後,胸悶減輕,壯熱下降,驗舌能測知病邪所在,若舌苔厚膩是疫癘尚未化火,轉黃膩是熱毒侵入胃徑。若泄瀉不止為邪毒內陷,咽喉腐爛是疫毒火盛。治療宜用爛喉痧方,調理養後用清肺滋水飲,外吹可用玉雪丹。

朱子雲醫學貢獻

一、外用藥
1.口疳散
[組成]黃連18g 山豆根45g 人中黃60g 黃柏60g 青黛15g 煅石膏75g 青果粉60g 冰片0.9g 西月石60g 共研細末。
[功效]清熱解毒,斂瘡生肌。
[臨牀應用]外用吹於口腔潰瘍處,有清熱止痛,促使潰瘍癒合之功效。
2.耳疳散
[組成]甘草飛石膏15克,炒硼砂75克,硃砂3克,冰片1.5克,共研細末。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拔膿。
[臨牀應用]先用雙氧水將耳內膿液洗淨,然後撒入少量藥粉,每日3-5次,每次用前須洗淨耳道,對滲出性中耳炎有顯著療效。
二、內服方
1.清金消白飲
[組成]鮮生地30克,麥冬12克,生石膏30克,銀花9克,象貝9克,南沙蔘北沙蔘(各)9克,連翹9克,甘中黃6克,鮮茅根30克,鮮蘆根30克。
[功效]潤肺陰,清胃熱,涼營血。
[臨牀應用]用於白喉。煎服,一日二劑。
2.備急白喉飲
[組成]鮮生地30克,西洋參6克,生石膏30克,犀角屑0.9克,羚羊尖0.9克,鮮金斛15克,阿膠珠9克,銀花9克,龜版9克,生牡蠣30克,知母9克,鮮竹瀝30克。
[功效]滋陰清火
[臨牀應用]用於白喉重症,煎服,一日三劑,時時飲之。 [3] 
參考資料
  • 1.    王琴,胡曉峯.《 當代名老中醫圖錄》: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02
  •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精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年1月
  • 3.    南京中醫藥大學.《方藥傳真-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精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