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天梵

鎖定
朱天梵(1883~1966),名光,又名衝,字天梵,別字漢才,以字行,三林鄉人。著述《明遺民錄》、《經學述概》、《述書》、《小盤柴阿文稿》、《天梵樓詩》等10餘種,金石類《梵樓印存》等。
中文名
朱天梵
出生日期
1883年
逝世日期
1966年
出生地
三林鄉
主要作品
《明遺民錄》

朱天梵個人生平

少年家貧好學,不屑八股,遊庠後,入江陰南菁書院。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東渡日本,入弘文學院速成師範、清華學校理化夜班。與鄒容、蔣方震、平海瀾等交遊,著《最近支那之革命運動》一書和鄒容的《革命軍》相呼應,評述洪秀全、唐才常、譚嗣同、孫中山等人物,鼓吹民族革命。次年返國,因兩江總督飭令滬道緝捕,經日本駐滬領事館掩護流亡南洋吧城,任中華學堂校長。
1908年,潛回上海,與江天鐸等編輯《大陸報》。民國初造,為之“意氣凌雲,不覺手舞足蹈”;一年後,又覺“民國氣象反日就頹唐,真堪浩嘆”。為謀生計,出任華亭、九江等縣地方檢察廳書記官,金山、松江縣政府科長、秘書等職。終因事違所願,辭職返里。
1928年(民國17年)後,專心從事教育。感女權不張,創辦上海景平女子中學;又歷任上海女子文學專門學校,愛國、徐匯、崇德、正行等女校及上海藝術大學,新華藝專,震旦大學,徐家彙大、小修道院教職,長期任教上海美專,張書旂,吳一峯,顧坤伯、黃羲、柳子谷等都出門下.
1940年,獲教育部服務10年以上大專教師二等獎。太平洋戰爭爆發,棄職回鄉,簞瓢屢空。抗日戰爭勝利後,家居不出,以書畫自娛,對時事多所感憤,作《刺國大》等詩。上海解放之日,喜告子弟:“中國始有希望”,願為祖國效勞。終因年老,心臟宿疾時發,不能如願。上海中國畫院院長豐子愷邀往畫院任職,也未成行。延至1966年7月8日,病發不治終。

朱天梵個人成就

善詩文,精書畫金石。詩詞3000餘首,多詠懷之作,以《喝火今》詞“照眼花成國,傷心佛是家”句蜚聲詞苑。書重漢魏,畫法宋元,為“百川書畫會”會員。痛於中國藝術缺少生氣,先後與七寶潘蒼水等創辦“同文社”,與山陰田宿宇創辦“廬陰書畫社”,與程門雪等創辦“文美社”,發行《文藝叢刊》、《文美》等期刊,以謀光大祖國藝術,“扶植人類精神”。
熱心公益,書法作品流傳較廣,畫件頗自珍秘,然對“福建涵江大火”善後,劉海粟南洋義賣資助抗日戰爭等事都捐輸數十幅。在故鄉舉凡地方建設,如疏浚三林港、加強火政建設等,都有所建白。崇尚氣節,抗日戰爭開始,即焚盡所藏日文書籍,日兵騷擾朱家,以為“不識字老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