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友裕

鎖定
朱友裕(?~904年),字端夫,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縣)人。後梁宗室大臣,梁太祖朱温長子。
自幼善於騎射,跟隨朱温作戰。驍勇善戰,寬厚待人,甚得兵士之心。天覆三年,拜鎮國節度使、興德尹 [1]  。天祐元年(904年),李茂貞、王建、李繼徽傳檄合兵,討伐朱温。朱友裕為行營都統,帶領步騎數萬,經略邠州岐州
天祐元年十月,有疾,將校謀畫旋師,尋卒於梨園,歸葬東京 [2]  。開平初年,追贈郴王。乾化三年,贈太師。
端夫
所處時代
唐朝末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縣)
逝世日期
904年
主要成就
郴王
本    名
朱友裕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朱友裕人物簡介

朱友裕年紀稍長,便跟隨父親朱温四處征伐。唐末黃巢起義,朱温被封為宣武節度使與李克用追擊黃巢。其時,二人共同攻圍華州,黃巢的弟弟黃鄴首先用士兵之力死守華州,又用士兵之嘴大罵李克用這個少數民族將領和朱温這個叛徒。兩個人都是性格暴烈之輩,怎麼可以忍受這種咒罵。李克用命手下人向城上放箭,箭是射出去了,但均未射中黃巢的兵士。
李克用乃是沙陀人,騎射似乎就是這個民族與生俱來的技能。他所率領的“鴉兒軍”個個都是神射手,可這一次卻丟了臉。朱温見李克用的手下連連不中,便回頭看了一眼朱友裕。朱友裕發現李克用的兵士之所以射不中那人,是因為角度有問題。他找了一個適宜的角度,取箭,拉弓,一箭而中。兩軍將士齊聲歡呼,聲震山谷。李克用手下猛將多如牛毛,但還是對朱友裕讚賞有加,賜其良弓百矢。
但就是這樣一位有勇有謀的人,卻間接地死在了父親手裏。當初,朱温任宣武節度使,鎮守汴梁,過不久,朱温伐徐,當時的軍閥朱瑾領兗、鄆之眾,在外圍騷擾朱温。朱温大怒,命友裕率兵擊之,朱友裕一戰告捷,斬獲朱瑾甚眾,朱瑾領着幾員殘兵逃跑。朱友裕覺得戰爭的重點在徐,而不是朱瑾,所以,當朱瑾跑掉時,他便沒有追趕。
當時的都虞候朱友恭認為朱友裕這樣做必有他圖,便寫信告訴了朱温。朱温也害怕這個勇謀兼備的兒子造反,就寫信令都指揮使龐師古代朱友裕統領部隊,讓朱友裕暫且主持許州事宜。
但是,這封信卻落在了朱友裕手裏,根據對猜疑心過重的父親的瞭解,朱友裕大恐慌,便帶了親信數人跑進山裏。可後來一想,自己根本就沒有謀反之意,這樣一跑反而不是弄假成真了嘛。他派人去四處活動,希望能找到父親的愛將將自己的冤屈呈上。這件事讓朱温的妻子,也就是後來的元貞皇后知道了,她給朱友裕送信,叫他以平民打扮入汴梁,自己一定會想辦法搭救。
朱友裕一大早晨就去見朱温,跪在庭中,泣涕請死,朱温大怒,叫左右拉他出去,欲斬。張皇后急忙走進庭來,拉起友裕哭着説:“你束身歸罪,豈不欲明非反乎?”後朱温終於明白了友裕的一片忠心。
公元904年,朱友裕在討伐楊崇本叛亂時病死。他的過早去世使朱温在傳位問題上猶豫不決,最終導致父子、兄弟之間互相殘殺。

朱友裕史籍記載

郴王友裕,字端夫,幼善騎射,從太祖征伐,能以寬厚得士卒心。太祖與晉圍黃鄴於西華,鄴卒荷槊登城罵敵,晉王使胡騎連射不能中。太祖顧友裕,一發中之,軍中皆大歡呼,晉王喜,遣友裕良弓百矢。太祖鎮宣武,以為衙內都指揮使。景福元年,太祖攻鄆,友裕以先鋒次斗門,鄆兵夜擊之,友裕敗走。太祖從之。
後來,不知友裕之敗也,前軍遇敵多死。太祖至村落間,始與友裕相得。是時,朱宣在濮州,太祖乃遣友裕先以二百騎前,太祖後至,與友裕相失。太祖卒與敵遇,敗而走。敵兵追之甚急,前至大溝,幾不免,賴溝中有積薪,馬乃得過,梁將李璠等死者十餘人。
冬,友裕取濮州,遂圍時溥于徐州。朱瑾以兵二萬救溥,友裕敗瑾於石佛山,瑾走。都虞候朱友恭讒之太祖,以為瑾可追而友裕不追。太祖大怒,奪其兵屬龐師古,以友裕屬吏,使者誤致書於友裕,友裕惶恐,不知所為,賴張皇后教之,得免。權知許州。許州近蔡,苦於大寇,居民殘破,友裕招撫流散,增户三萬餘。遷諸軍都指揮使,與平兗、鄆,還領許州。崔洪奔淮南,友裕引兵定蔡州,市不易肆。太祖兼鎮護國軍,以友裕為留後。遷忠武軍節度使。太祖攻鳳翔,未下,去攻邠州。友裕破靈台、良原,下隴州,楊崇本以邠州降。後崇本復叛,太祖遣友裕攻之,屯於永壽。友裕以疾卒。
《舊五代史 卷一十二 列傳二 宗室》
郴王友裕,字端夫,太祖長子也。幼善射御,從太祖征伐,性寬厚,頗得士心。唐中和中,太祖會並帥李克用攻圍華州,賊將黃鄴固守甚堅。俄有一人登陴大詈,克用令北騎連射,終不能中,命友裕射之,應弦而斃。大軍喜噪,聲震山谷,克用因以良弓百矢遺焉。太祖鎮汴,表為宣武軍牙校。及蔡賊殄滅,朝廷議功,加檢校左僕射,尋為牙內馬步都指揮使。景福元年,總大軍伐徐。時朱瑾領兗、鄆之眾,為徐戎外援,陣於彭門南石佛山下。友裕縱兵擊之,斬獲甚眾,瑾領殘黨宵遁。時都虞候朱友恭羽書聞於太祖,誣友裕按兵不追賊,太祖大怒,因驛騎傳符,令裨將龐師古代友裕為帥,仍令按劾其事。會使人誤致書於友裕,友裕懼,遂以數騎遁于山中。尋詣廣王於輝州,以訴其冤。賴元貞皇后聞而召之,令束身歸汴,力為營救,太祖乃舍之,令權知許州。乾寧二年,加檢校司空,尋為武寧軍節度留後。四年,太祖下東平,改天平軍留後,加檢校司徒。光啓元年,再領許州。天覆初,為奉國軍節度留後。太祖兼鎮河中,以友裕為護國軍節度留後,尋遷華州節度使,加檢校太保、興德尹。天祐元年七月,兼行營都統,領步騎數萬,經略邠、岐。十月,友裕有疾,將校乃謀旋師,尋卒於梨園,歸葬東京。開平初,追贈郴王。乾化三年,又贈太師。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