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厚烇

鎖定
朱厚烇(1493~1553)第四代荊和王朱祐橺嫡長子,明朝第五代荊王。
正德二年(1507年)襲封王爵,正德四年(1509年)正式冊封荊王。在位四十六年期間,性格温和、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愛民如子。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薨,年六十一歲,皇帝輟朝三日,賜諡號端,史稱荊端王。
所處時代
明朝
逝世日期
1553年
主要成就
荊端王
主要作品
《藩獻記》
本    名
朱厚烇
諡    號

朱厚烇人物生平

朱厚烇出生荊府

弘治六年(1493年),朱厚烇在蘄州出生。弘治九年(1496)七月時,明孝宗賜名。

朱厚烇襲封荊王

正德二年(1507年)襲封王爵,正德四年(1509年)正式冊封荊王。

朱厚烇申請護衞

第三任荊王朱見潚被廢為庶人後,荊王府的護衞,有四百人改屬武昌衞。
《明武宗實錄 卷三七、卷六七》記載:正德三年(1508)四月,經荊王厚烇多次懇求,又買通太監劉瑾從中疏通,明武宗答應把護衞還一半給荊王府。正德五年(1510)九月,劉瑾伏誅,這“一半”再次被革除。

朱厚烇年少氣盛

據《明武宗實錄 卷五二》記載:正德四年(1509)七月,15歲的荊王請求皇帝批准荊王府左長史施魯享受四品俸祿,紀善陳錦冠以“長史”官名。明代制度規定,王府長史司設左、右長史各一人,以左為尊,為正五品官,長史掌管王府政令,輔佐勸諫親王,總領王府事務,如親王有什麼過失,一般要追究長史的責任。紀善為正八品官,主要負責向親王宣傳國家禮儀法制,讓親王明白大是大非,引導親王向善。
施魯作為荊王府左長史,陳錦作為荊王府紀善,本應勸導荊王學好向善,然而,兩人不僅不引導荊王遵紀守法,反而誘導荊王違規越格、觸犯禁令。於是,朝廷下令將施魯革職為民,陳錦提前退休,並且詔令天下所有皇室宗親引以為戒。

朱厚烇治理有方

康熙《蘄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記載:朱厚烇親自在王府的空隙地裏開了一塊田,向老農學習耕種,體驗勞動的艱辛。他給自己取了一個別號——“東莊”,在田地旁邊築了一座“白雲深處”亭,每逢大旱之年,他都要冒着炎炎烈日,為百姓求雨。

朱厚烇不慕名利

正德十年(1515),由於身體不佳,朱厚烇上書請求辭去荊王爵位,皇帝不予批准。母妃劉氏就奏請朝廷,讓朱厚烇的弟弟、富順王朱厚焜代行禮儀。朱厚焜像他的兄長一樣,對名位也毫不留戀。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朱厚烇的庶長子、永定王朱載墭(1517—1550)年滿二十,長大成人。朱厚焜辭去“代理”。養病期間,厚烇又多次上書朝廷,請求辭去祿餉。

朱厚烇受之有愧

嘉靖二年(1523)七月,厚烇上書説,自己久病未愈,不能主持慶賀、祭祀等大禮,朝廷卻仍然按照親王的標準,賞賜全額祿餉,的確受之有愧,請求辭去祿餉,只需給一點大米、小麥之類做生活費,就可以了。皇帝特派使者,到荊王府宣讀詔書

朱厚烇身後哀榮

嘉靖三十二年(1553)六月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訃告傳到朝廷,皇帝輟朝三日,後賜諡曰端(守禮執義),史稱朱厚烇為“荊端王”。荊端王墓在廣濟楊門張家寢(又名芭茅壋),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被盜掘。 [1] 

朱厚烇人物軼事

文徵明《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刑部尚書劉公行狀》記載:
正德二年,剛剛襲封荊王、年少氣盛的朱厚烇向朝廷奏報蘄州知州餘忠擅自違規使用兵器儀仗、剋扣荊王家族的祿米、欺侮皇室宗親等種種不法行為,餘忠犯下的事兒,是大罪,依法當判處死刑。
由於案情重大,皇帝就命令時任湖廣巡撫的劉纓,會同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三法司一起審問。劉纓經調查,發現餘忠並沒有違法亂紀,只是沒有滿足荊王府的一些要求,與荊王府之間的關係有些緊張。劉纓於是向朝廷上書,幫餘忠辯解,餘忠最後被從輕處理。

朱厚烇人物評價

朱厚烇忠孝賢良

為了表彰厚烇的賢德,嘉靖皇帝還詔命蘄州官府,在荊王府前建青石牌坊兩座:一曰“忠孝”,一曰“賢良”。

朱厚烇至誠至性

蘄州本地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官至蜀王府左長史高鵬,創作了一首《白雲深處亭賦》,讚美厚烇至誠至性。

朱厚烇親屬成員

朱厚烇祖父

朱見溥,都梁王。因子朱祐橺嗣位荊王,後追封為荊王。

朱厚烇父母

朱祐橺,襲爵都梁王,後進封為第四代荊王。
劉氏,指揮同知劉淵海之女

朱厚烇兄弟

朱厚焜,富順王。
朱厚熿,永新王。

朱厚烇妻妾

王妃孟氏,中城兵馬指揮孟景之女,正德七年(1512)閏五月被冊封為荊王妃。
側室劉氏,生於弘治九年(1496)九月初七日,卒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八月二十五日,享年六十五歲。

朱厚烇兒子

朱載墭,側室劉氏所生。嘉靖八年(1529)十月,受封永定王。嘉靖二十九年(1550)正月去世,賜諡“端穆”。後因嫡長子朱翊鉅襲封荊王,被追封為荊王,改諡曰“莊”,史稱荊莊王。

朱厚烇孫子

朱翊鉅,朱載墭嫡長子,明朝第六代荊王。
朱翊鐯,朱載墭嫡次子,德安王。

朱厚烇家族世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第九代
第十代
十一代
朱瞻堈(荊憲王)①
朱祁鎬(荊靖王)②
朱見潚(荊王被廢)③
朱祐柄
-
-
-
-
-
-
-
朱祐槢
-
-
-
-
-
-
-
朱祐橙
-
-
-
-
-
-
-
朱祐樿
-
-
-
-
-
-
-
朱祐欘
-
-
-
-
-
-
-
朱祐棿
-
-
-
-
-
-
-
朱見溥(追封荊王)
朱祐橺(荊和王)④
朱厚烇(荊端王)⑤
朱載墭(荊莊王)
朱翊鉅(荊恭王)⑥
朱常泠
-
-
-
朱常𣵧荊敬王,無子)⑦
-
-
-
朱常泴(荊康王)⑧
朱由樊(荊定王)⑩
朱慈煙
-
朱慈煃
朱和至
朱翊鐯
朱常𤀰
-
-
-
朱厚焜
朱載垬
朱翊鏸
-
-
-
-
朱翊鍉
朱常湢
朱由檽
-
-
朱厚熿
朱載壕
朱翊鍵
朱常渭
朱由橒
-
-
朱祐栭
朱厚炳
朱載基
朱翊鏃
朱常溰
-
-
-
朱厚烷
-
-
-
-
-
-
朱祐栃
朱厚灼
-
-
-
-
-
-
朱厚燗
-
-
-
-
-
-
朱厚煓
-
-
-
-
-
-
朱見澋
朱祐構
朱厚焌
朱載坅
朱翊𨥌
朱常滄
-
-
-
朱祁鑑(鑑)
朱見浤
-
-
-
-
-
-
-
-
朱見潭
朱祐㮧
朱厚熙
朱載塎
朱翊鏵
朱常沄
-
-
-
朱見釜
-
-
-
-
-
-
-
-
朱見淲
-
-
-
-
-
-
-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