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務平

鎖定
朱務平(1898—1932) ,安徽宿縣臨渙(今屬濉溪)人,原名煥明。1922年考入徐州培心中學。同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回宿縣從事革命工作。後任中共宿縣縣委組織委員。大革命失敗後,在皖東北地區堅持鬥爭,先後任中共徐海蚌特委委員兼鳳陽縣委書記、長淮特委書記。1932年10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同年11月25日在南京雨花台就義。 [1] 
中文名
朱務平
別    名
朱煥明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32年
出生地
安徽省濉溪縣

朱務平成長經歷

朱務平,原名宋煥明,字鏡秋,又名朱大生、朱大春、馮心,1898年出生於安徽省宿縣臨煥區朱小樓村(今淮北市濉溪縣)。 [2]  祖父朱學倫曾追隨捻軍將領張樂行,為推翻腐敗的清朝而鬥爭,他的反抗精神對童年的朱務平影響很大。 [3] 

朱務平走上革命道路

1917年,入宿縣第二高等小學讀書,受校長陳龍樓影響,開始閲讀《新青年》、《每週評論》等進步書刊,逐漸接受革命思想。五四運動爆發後,他與徐鳳笑等人發動師生遊行示威,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後組織學生聯合會和讀書會,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1921年,朱務平高小畢業後回家鄉教書。1922年,他和徐鳳笑、劉之芫等在臨煥組織“羣化團”,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鬥爭。1923年,朱務平考入徐州培心中學。讀書期間他參加了由進步學生組織的青年互助社和讀書會,發起成立了徐州各校學生聯合會。特別是抗議外籍校長辱罵中國人的鬥爭中,他表現突出,沉重打擊了徐州的教會勢力,推動了反帝愛國運動的發展。1924年6月18日,朱務平在《嚮導》週報第71期發表《徐州教會學生奮鬥的經過》一文,表現了他敢於鬥爭的革命精神和出色的政治活動能力。1924年8月,朱務平由中共徐州特別支部負責人、省立第三女子師範學校吳亞魯介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底,轉為中國共產黨員。1925年初,朱務平因積極參加政治活動,被學校當局開除學籍。離校後,他仍在徐州從事革命活動。3月8日下午,在徐州三女師附小舉行“國際婦女日”紀念活動中,朱務乎作了《國民會議與善後會議》的演講。隨後,朱務平受黨的指派回到家鄉臨煥積極進行革命活動。他先後發展了徐鳳笑、劉之芫入黨,建立了臨煥黨小組、團支部,同時在臨煥建立了工會,在農村建立了農民協會,使這一地區的工農運動得以蓬勃發展。五卅慘案消息傳來後,朱務平積極組織工人罷工,發動羣眾集會遊行,聲援五卅罷工工人鬥爭。在此期間,朱務平奔波往來於徐州、宿縣、臨煥之間從事革命活動。1925年5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徐州支部改為共產主義青年團徐州地委後,他先後被選為秘書、團地委委員並負責工人運動,後被派赴銅山車站任工會書記。1925年10月,吳亞魯調離徐州後,朱務平隨後也同去河南鄭州等地組織領導紗廠和鐵路工人運動。1926年上半年,朱務乎返回宿縣家鄉開展黨的工作。5月,中共宿縣獨支成立(亦稱臨煥特支),他當選為書記。 [2]  在國共合作期間,朱務平任國民黨宿縣黨部農民委員及縣農協會秘書,在宿城主辦兩期農民運動訓練班,培訓了一大批農運骨幹,並在全縣鄉村普遍建立了農民協會、農民納税委員會、農民息訟委員會、農村教育促進委員會、賑災會、度荒互助社、農民自衞軍,組織和領導農民開展了一系列反對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和封建地主的鬥爭。 [3]  在他的領導下,宿縣的農民協會會員很快發展到2萬餘人。1927年2月11日,中共江浙區委農民運動委員會成立,朱務平當選為委員。 [2] 

朱務平堅持革命鬥爭

大革命失敗後,中共安徽省臨委派徐鳳笑返回宿縣建立臨委並任書記,朱務平任委員。他們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在臨煥建立了有30多支槍的農民自衞武裝,準備進行武裝鬥爭。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將安徽境內沿津浦線及皖東北各縣劃歸江蘇省委領導。1928年夏,朱務平和董畏民去上海,向江蘇省委書記李富春彙報工作。朱務平返回後,先後到徐州、宿縣、蚌埠、鳳陽、泗縣、懷遠等地,傳達省委“抓緊建立徐海蚌地區特別工作委員會”的指示,積極開展地下鬥爭。蚌埠市臨委被破壞後,朱務平重新組建了特支並擔任書記。12月5日,江蘇省委派蔣雲在徐州東曹莊籌備召開了徐海蚌黨代表大會,朱務平參加大會,並當選為特委委員及出席省黨代會代表。
1929年春,鳳陽縣黨組織被破壞,朱務平受委派前往恢復組織,6月,接任鳳陽縣委書記。他先後領導了淮上火柴公司、鳳陽黃包車工人、蚌埠鐵路工人、國民黨蚌埠警察局警察等一系列罷工、罷崗鬥爭,並取得了勝利。同年秋,鳳陽監獄越獄暴動後,朱務平冒着危險前往探監,見到了獄中黨的負責人王香圃,在送給獄中同志的燒餅中夾帶一封長信,帶去了黨的重要指示,極大地鼓舞了大家堅持獄中鬥爭,爭取勝利的信心。 11月18日,朱務平赴上海蔘加了中共江蘇省第二次代表大會。會上,朱務平對何孟雄反對李立三《政治報告》的發言表示贊同。
1930年9月,瞿秋白、周恩來等主持召開的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結束了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的統治。中共徐海蚌土地革命行動委員會撤銷,改稱中共徐海蚌特委。1931年初,為便於開展工作,徐海蚌特委劃分為徐州、海州、長淮三個特委,朱務平在蚌埠籌備建立了中共長淮特委,轄鳳陽、定遠、盱眙、泗縣、靈璧、懷遠、阜陽、鳳台、潁上等縣,陳履真任特委書記,朱務平任特委常委負責組織工作。
1931年6月,陳履真調任上海工作,朱務平接任長淮特委書記,當時長淮各地黨的組織均遭到嚴重破壞,白色恐怖籠罩,幹部黨員嚴重不足。朱務平首先在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接着又在城鎮的店員、工人以至國民黨警察局中發展並建立了黨團小組或支部。朱務平還創辦了特委機關報《紅旗報》,他親自為該報撰寫文章並參加報紙的編輯刻印工作,號召長淮地區的勞苦大眾與國民黨反動派作堅決鬥爭。《頸上血》就是這一時期發表在《紅旗報》上的著名詩篇。革命鬥爭的環境愈是艱難,朱務平的革命鬥志愈是頑強,共產主義信念愈是堅定。他以捲煙作掩護和維持生活,還常去拉黃包車掙錢補充活動經費。即使自己餓着肚子,仍省下幾個銅板給年輕同志買餅充飢。就是靠着這種階級友愛,他團結長淮特委的同志,共同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1931年下半年,長淮特委設立軍事委員會,在國民黨蚌埠駐軍中進行兵運工作,即乘反動軍隊招募新兵的機會,派黨團員打人國民黨軍隊,在軍隊中廣交朋友。經過近一年的工作,長淮特委在蚌埠駐軍一團中發展黨員30多人,後成功組織了該團士兵譁變,有力地配合了皖西紅軍反“圍剿”的鬥爭,長淮特委的革命活動狠狠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反動當局惱羞成怒,四處緝捕朱務平。 [2] 

朱務平壯烈犧牲

1932年8月26日叛徒劉平赴南京告密,國民黨特務與軍警在蚌埠、鳳陽、懷遠等地大肆搜捕,鳳陽縣委書記趙連軒夫婦和80多名黨團員及革命羣眾被捕。朱務平不顧個人安危,忙於奔走,通知尚未被捕的同志轉移。10月20日,朱秋平在門台子火車站不幸被叛徒帶領的國民黨特務逮捕,並隨即押往蚌埠國民黨警備司令部,次日被押赴南京國民黨憲兵司令部的拘留所。 [2]  朱務平被捕後化名朱大生,自稱是販賣捲煙的農民,未暴露真實身份。當敵人令他和叛徒陳蘇生等當面對質時亦未承認。敵人將他送進拘留所內的所謂“優待室”,派叛徒路大奎、劉平等勸降他借題發揮,怒斥叛徒。朱務平對同牢難友進行教育,還利用放風時間找長淮被捕同志談話,鼓勵他們堅定革命信念,並教給他們向敵人鬥爭的方法。有些承認了自己是共產黨員的人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又推翻了原來的口供。朱務平本來就因肺病吐血,這時又患痢疾,腹瀉發燒,身體非常虛弱,敵人也不給他治療,還對他反覆施刑折磨,但他始終保持堅定的革命精神,團結戰友鬥爭。 [4]  後來由於敵人已瞭解朱務平的政治身份,所以在審訊時,敵人對他説:“你要考慮,你的路只有兩條,牢是沒有你坐的,是死是活可以自己選擇。你們長淮一帶的黨組織徹底垮了,黨員捕光了,只要你把組織情況交出來就行了”。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朱務平選擇了獻身黨的事業。他臨刑前夜對同監的黨員説:“同志們不要難過,這是我自選的道路”,“我不死,就會有更多的同志要犧牲。我死了,只要同志們在,長淮黨組織不久還會重新建立起來。共產黨是殺不盡、斬不絕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1932年11月25日清晨,朱務乎和同時被捕的26位同志,被敵人殺害於南京雨花台刑場。 朱務平將自己的熱血灑在了雨花台,他用自己寶貴的生命,印證了他詩一般的誓言:頸可折,肢可裂,奮鬥的精神不可滅。 [2] 
參考資料
  • 1.    本辭典編寫組.中國近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132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中華著名烈士 第10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95-99
  • 3.    安徽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鄧國寶(卷)主編.安徽省志 66 人物誌.北京:方誌出版社,1999:181-182
  • 4.    中共蚌埠市委黨史辦公室,蚌埠市民政局編.長淮英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