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光

(安徽省原副省長)

鎖定
朱光(1906-1969年),廣西博白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廣州起義。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參加工農紅軍。
曾任廣東省副省長,安徽省副省長。
中文名
朱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廣西博白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69年

朱光人物生平

朱光,原名朱光琛,曾用名朱曼生、朱愈之。廣西省博白縣人,7歲喪母,11歲喪父,靠親友扶持過活。初時隨堂兄讀了幾年古書,後人開國私立小學就讀。自幼喜愛書畫,能兩手同時執筆寫字,曾受業於中國著名語言文字學家王力。民國14年1925)考入博白縣立初級中學,受到革命思潮的影響,崇拜革命導師列寧,把自己繪製的列寧畫像貼於牀頭,研讀其著作,後因參加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活動而被開除出校。1926年秋轉學玉林省立第二中學,又得到該校校長、著名共產黨人朱錫昂的薰陶,參加了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到廣州考入國民大學,擔任共青團廣州市委委員,同年12月,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曾率青少年10餘人會同工人赤衞隊衝進警察局,繳了敵人的槍,並以警察局作為少年先鋒隊的指揮部,堅持戰鬥達兩天。起義失敗後,經香港回廣西,被指定為團廣西省委的負責人。1928年夏,受組織派遣往上海向黨中央請示工作,被留在上海從事秘密鬥爭。爾後參加了“反帝大同盟”組織,曾因呼喊反帝口號、散發革命傳單而兩次被捕。1931年春經組織營救保釋,出獄後轉為中共黨員。後復去上海,任中共淞浦特委秘書長。不久,又轉到“大道劇社”(後改名為藍衣劇社)工作,開展募捐演出,慰問“一·二八”淞滬抗戰前線的抗日將士,後進入蘇區,到紅四方面軍司令部,擔任政治部秘書長。因反對張國燾的錯誤路線和家長式領導作風,被定為“羅章龍右派分子”,受到迫害井被開除黨籍,被當作“囚犯”參加長征。白天,戴着手銬開着腳鐐行軍,晚上戴着腳鐐,開着手銬刻寫臘板,書寫標語,繪製軍事地圖。直到1936年10月,與紅一方面軍在寧夏同心城會師後,才經中共中央西北局派傅鍾在大會上宣佈撤銷處分,恢復黨籍。
1937年初,朱光到達延安,從事戲劇演出工作,所演《血祭上海》一劇,受到毛澤東等領導人的讚揚,被指派擔任魯迅藝術學院秘書長。他與廖承志被譽為“紅軍劇社兩演員”。1938年5月,朱光調任馬列學院秘書長,井與餘修結婚,同年11月,調任朱德總司令的秘書兼第一八集團軍總部秘書長。1940年春,朱光離開第十八集團軍總部,調到一二九師任政治部宣傳部長。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下,朱光組織制定了《政治指導員工作暫行條例》、《連隊支部工作暫行條例》、《救亡室工作暫行條例》等,對加強一二九師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部隊政治素質起了積極作用。1943年調到冀南軍區擔任政治部主任兼冀南區常委宣傳部長。1944年,新冀魯豫軍區成立,朱光被任命為政治部主任。
日本投降後,朱光調往東北工作,先後任嫩江軍區副政委、北平軍調部第三十六執行小組中共代表、中共齊齊哈爾市委書記、中共東北局城市工作部秘書長、中共長春市委書記等職。1949年8月,由葉劍英提名經中央同意,調派朱光南下,參加接管廣州。途經北平時,向毛澤東、朱德等辭行,毛澤東贈送朱光一幅題詞:“到南方去,同原在南方工作的同志團結一起,將南方工作做好,這是我的希望。”朱德也書寫了一幀《贈友人》詩相贈。當離開東北時,他流露出依依惜別之情,在一首《贈友人》詩中寫道:“四載風雲塞外行,艱難跋涉愧無成。如今身是南歸客,回首山川覺有情。”1949年10月14日,廣州宣告解放,朱光率領南下幹部隨即進入廣州,任市軍管會委員、中共廣州市委副書記、廣州市人民政府秘書長、副市長。同年12月,任中共廣州市委代理書記到1952年10月,實際上主管廣州市的黨政工作。1954年10月起到1960年10月止,朱光擔任廣州市市長,前後主政廣州市達11年之久,政績卓著。
朱光在廣州市任職期間,具體領導了接管城市,建立起中共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權,開展一系列工作:肅清匪特,收繳槍枝,收容傷殘蔣軍,維護社會治安;依靠工人階級恢復生產,保障城市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和支前任務;整頓金融,掃蕩“地下錢莊”和“剃刀門楣”等投機活動,穩定市場物價,賑濟失業工人,安定民生;清除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污泥濁水,禁煙、禁賭、禁娼,建立新的社會風尚。
接着,為改造城市面貌,他提出“綠化長堤,美化廣州”的著名口號,後來又進一步提出“要把廣州建設成為一個更加完備的工業生產城市,同時,又是一個美麗、整潔、安靜的花園城市”的藍圖。他積極貫徹黨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在市委的直接領導下,實現資本主義私營工商業、手工業、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的同時,利用極為有限的建設投資,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工業企業,發展輕紡工業,增強了經濟實力。在市政建設和文教衞生建設方面也辦了許多實事:把被國民黨炸燬的海珠橋修復;採取以工代賑、義務勞動的辦法,挖建了越秀山體育場;在珠江河畔的長堤一帶和馬路兩旁及附近的荒山禿嶺上植樹種花,在東北郊方圓28平方公里的白雲山種了大量的松樹和果樹,建設風景點: 在遭日機炸燬的西堤災區,重建起南方大廈和文化公園。此外,1958年動員全市幹部和羣眾奮戰一年,義務勞動建成了麓湖、流花湖、荔灣湖、東山湖四大人工湖,既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的遇暴雨或潮汐而受水淹的問題,又美化了廣州環境,消除了蚊蠅孽生基地。還興建了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三元里抗英鬥爭烈士紀念碑、沙基慘案烈士紀念碑等紀念場館和廣州動物園等公共遊樂園地。興建了華僑新村,並着手為6萬多漂泊在珠江上的水上居民興建住宅區,幫助他們逐步移居岸上。1957年興建了廣州體育館。1958年創辦廣州醫學院併兼院長,後來又創辦了廣州師專,從而結束了廣州市沒有自己的高等院校的歷史。朱光關心知識分子,重視發展向有“南國紅豆”之稱的粵劇,請居住在香港的著名粵劇演員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等返穗,重振廣州劇壇,繁榮廣州文藝事業。與此同時,還建起包括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在內的一批醫療機構和網點,改善城市醫療衞生條件,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
朱光是一位很有才華和個性的人。他既喜歡吟詩作畫,更喜歡收藏名人詩畫及古董。從他任中共長春市委書記開始,便節衣縮食,把省下的錢用於購買歷史文物。可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卻被康生之流利用職權以“借”為名,搜刮殆盡。他很重視保護國家的歷史文物,到廣州後看到廣州市博物館的五層樓珍貴文物大量流失,感到很痛心,便由市政府撥款重建廣州博物館。廣州解放初期,他到佛山恢復石灣窯的生產。後來石灣窯歸省領導,他又聘請了部分藝人在廣州河南創設一個小窯,專門燒製石灣窯的器皿,創造一些符合潮流的新產品,使石灣窯工藝不僅能保存下來,而且還得以發展。朱光愛畫梅花,更擅長於詩詞。1959年10月,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週年和廣州解放十週年紀念之際,他豪情滿懷,詩興勃發,寫下了組歌《珠江之歌》、《廣州好》50首,藉以讚美南國風光,謳歌建國後廣州人民安居樂業的景況。他的詩作受到董必武、林伯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稱讚,譽為“絕妙清詞五十章”。
1960年10月,朱光調到國務院對外文委擔任副主任。1965年12月,又調往安徽省工作,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兼副省長,主管科技戰線。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他受盡磨難,於1969年3月9日含冤辭世。直至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1978年9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在合肥為朱光舉行追悼會。1978年9月29日,朱光的骨灰移來廣州銀河公墓安放。有《廣州好》、《珠江之歌》等200多首詩詞和《朱光文集》傳世 [2] 

朱光人物逝世

1969年3月9日,在合肥逝世。 [1] 
參考資料
  • 1.    李景田主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 1921一2011 ) 》人物卷,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年4月,第179頁.
  • 2.    革命英魂·朱光  .廣州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