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兆雪

鎖定
朱兆雪,近現代常熟乘航(今屬江蘇 張家港)人。原名肇錫。1917 年入上海震旦大學。1919 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3年獲巴黎大學理學院數學碩士學位。後入比利時崗城大學皇家工程師研究院水陸建築系學習,獲土木工程師執照。1926 年回國,曾任京漢鐵路工務處工程師,奉天寶利公司建築工程師、奉天馮庸大學中 學部數理教員。1931 年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建築系講師、教授,中法大學理學院數理教授,兼任北平師範大學數學系講師。1938 年任偽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教授、主 任,並自營大中建築師事務所,參與設計世界紅卍字會濟南道院。1945年抗戰勝利後改任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北洋大學北平部建築工程系教授。次年獲北平市營造業建 築師登記,任龍虎建築公司經理,1947年改任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教授、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市公營建築公司經理兼總工程師,1950 年兼任北京市建設局總工程師。後任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及北京市規 劃局主任總工程師。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1964年任校長。曾當選第一、二屆全國人大 代表,北京市第一、二屆人民委員會委員、人民代表。兼任中國建築學會常務理事,《建築學報》第一、二屆編委會副 主任委員。長於結構設計,偏重於鋼筋混凝土,與南方楊寬麟齊名,在土木工程界有“北朱南楊”之稱。曾任清河毛紡廠設計總工程師,負責全國政協禮堂、人民大會堂結構設計。著有《高等數學》《圖解力學》《材料耐力學》等。 [1] 
中文名
朱兆雪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4年
逝世日期
1965年
主要成就
負責和主持全國政協禮堂的結構設計
代表作品
撰有《高等數學》
《圖解力學》
《材料耐力學》等著作,行刊於世。
職    稱
教授

目錄

朱兆雪人物簡介

朱兆雪,原名肇錫,常熟人。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幼年喪親成孤兒,被天主教會撫養。1917年人上海震日學院。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赴法國勒工儉學,人巴黎水陸工程大學。1923 年獲巴黎大學數學碩士學位。後人比利時崗城大學皇家工程師研究院學習。1926年回國後,朱兆雪曾任京漢鐵路工務外工程師、奉天寶利公司建築工程師、馮庸大學中學部數理教授等。 [2] 
1931年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建築系講師,不久任教授,講授鐵筋混凝土設計、製圖幾何、射影學等課程。同年任中法大學理學院數理教授,兼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數學系講師。 [3] 
1935年在實業部登記為土木科技師。曾參加設計世界紅卍字會濟南道院。1938年任偽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系主任,自營北平大中建築師事務所,曾參加對故宮建築實地測繪工作。1947年,時任龍虎建築公司經理,積極贊助北平市學生助學委員會。在十木工程界早有聲譽,與上海著名建築師楊寬麟並稱“南楊北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朱兆雪任北京市建設局建工科副科長、建築師,仍兼任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系主任。1950年與建工科科長趙冬日提交《對首都建設計劃的意見》,對梁思成、陳佔祥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提出異議,認為:如果放棄原有城區在郊外從頭建設新的行政中心,在財力、物力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勢必難以新舊兼顧,導致荒廢舊城區。主張在北京古城原有基礎上繼續進行建設,使其更加完善。具體建議:將行政區設在全城中心,南至前三門城垣,東起建國門,經東西長安街至復興門,與故宮以南,南海、中山公園之間的位置。他們的意見得到蘇聯城市建設專家和北京市相關業務部門贊同。同年朱兆雪以北京大學教授身份,被梁思成推薦加聘為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
1952年,任首都人民英雄紀今碑興建委員會工程事務處建築設計組副組長、建築設計委員會委員兼結構設計專門委員會召集人。歷任北京市建築公司、北京市建築工程局設計院、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主任總工程師,當選為中國建築學會第一至三屆常務理事。《建築學報》第一二屆編委會副主任委員。1961年任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副校長。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榮任校長。曾當選為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人大代表。精於土木工程結構設計特別對鋼筋混凝土骨架結構設計有精深的研究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曾負責和主持全國政協禮堂、人民大會堂結構設計,還與趙冬日合作設計中共北京市委辦公樓、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禮堂、北京伊斯蘭教經學院等。1965年5月30日逝世。編著有《高等數學》《圖解力學》《材料耐力學》等。 [2] 
參考資料
  • 1.    李峯,湯鈺林.蘇州歷代人物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230
  • 2.    《蘇州通史》編纂委員會編;李峯主編.蘇州通史 人物卷 下 中華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06:309-310
  • 3.    周川.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人物辭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0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