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元龍

(南宋歷史人物)

鎖定
朱元龍(1193—1252),字景雲,又字冠之,號厲志。
南宋婺州義烏縣(今義烏市)西門人,歷任温州平陽、池州青陽縣尉,宗正寺丞、權左司郎官,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等職,一生剛直不阿,為官清廉公正,不畏權貴,深得世人讚譽。
本    名
朱元龍
所處時代
南宋
出生時間
1193
性    別

朱元龍家族身世

朱元龍生於紹熙四年(1193)。時值南宋晚期,民族矛盾、政治矛盾突出,社會動盪不安。宋寧宗開禧三年(1207年),權相韓侂冑因對金用兵失敗而被殺,繼任宰相的史彌遠一貫採取對金屈服妥協的政策。
對當時的民族矛盾置之不理,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掠奪人民的財富上面,致使南宋晚期物價飛漲,民生憔悴。到理宗紹定年間(1228—1233),處在求生不得困境中的農民,便在福建、江西等地相繼起義。
從父親朱適之開始,朱家才遷到義烏稠城西門居住。朱元龍兄弟兩人,弟弟朱桂發,曾任宋王府主簿,加贈奉政大夫。因為兄弟倆都有出息,父親朱適之也因子貴贈承議郎。朱元龍的大兒子朱幼學,曾任臨安府推官。
朱元龍的大侄子朱傑是宋淳祐年間進士,歷官秘書少監兼金部侍郎,至朝請大夫告老還鄉。朱適之及其兄弟的子孫輩兩代中,中舉的和當官的計有8人,因此,南宋後期,這個家庭人才濟濟,是這個家族的鼎盛時期。宋末元初,這一家庭由盛轉衰。
至於朱適之為何要遷來義烏稠城西門居住,家境如何,已無史料可查。但從朱元龍的曾孫輩開始朱家由盛轉衰,開始大遷徙這一態勢來推測,朱適之是在原地待不下去時才不得不遷居的。遷居後的朱適之特別重視對下一輩的文化教育,因此朱元龍兄弟倆才有可能從科舉考試中脱穎而出,進人官場。
朱元龍年輕時除誦讀《四書》、《五經》等科舉必考的功課外,還曾拜徐僑為師,以後又跟從四明的袁燮(字正獻)學習。徐僑是義烏本地人,他是一個有才有識的清官,不滿現狀,正直敢言。在任宋理宗侍講學士時,曾冒着生命危險,借題發揮勸諫皇帝。袁燮,象山陸氏的門人,有德有才。
所以朱元龍吸取了兩家學派的長處,並融會貫通,從中學到了做人的道理。

朱元龍清廉一生

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朱元龍30歲時,登進士第。以後,曾任温州平陽,池州青陽(今安徽青陽)兩縣縣尉,後又調信州(今江西上饒)分管選拔讀書人工作的校文;又調饒州(今江西波陽)任司理參軍。端平三年(1236),調處州縉雲當縣令,這一時期,是他功績卓著的時期,因此不久被提升為幹辦公事,在諸司糧料院任職。後又被授予宗正寺主簿,升宗正丞並任代理左司郎官,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
朱元龍為官時間雖然只有10年,但他為民做主,實事求是,愛惜人才,不畏權貴,體現了義烏人剛正、勇為的凜然正氣,留下了許多佳話。
朱元龍辦案一向實事求是,決不冤枉好人。在他任饒州司理參軍時,有一個姓程的人,因為堅持某種政見,關在牢裏10年還沒有判決,按照當時的刑律,當死。朱元龍深入民間,查得程氏的真實案情,認定他是無辜的,經過努力,把他放了出來。德興縣令誣陷董氏把縣裏的公差淹死了。
董氏兄弟5個受到株連都被抓進牢裏關了起來,經刑訊逼供,已準備按縣裏的審訊結果往上報。朱元龍知道此事後,查明他們是冤枉的,就令屬下暫時把他們關押在牢裏,以待追證。不久,果然在軍隊中找到了這個公差,兄弟5人才倖免於難。在朱元龍任司理參軍的幾年中,他所平反的冤假錯案比他辦的平常案子還要多。為此,朝廷特派官員袁由全力舉薦他到朝廷任職,丞相喬行簡也想把朱元龍拉到自己身邊,都被朱元龍毅然地推辭了。
朱元龍非常愛惜人才。他在信州考核讀書人時,提拔了徐元傑為第一名。後來,徐元傑參加省試、殿試,果然都得第一。徐元傑到地方赴任後,也不負眾望,深得民心。
朱元龍不畏權貴,堅持按原則辦事。他在代理左司郎官的時候,有的京局官(中央機構各部門的官員)憑藉權勢想為親友謀個一官半職,朱元龍就斥罵他們:“朝廷的官職是可以憑勢力謀取的嗎?”宦官陳恂益想謀個節度使,朱元龍就召集屬下商議,指出國家大事並非兒戲,應按規章制度辦事。認為陳恂益並不適合擔任這一高階。此事傳到了皇上那裏,於是宰臣傳來皇帝的旨意,要朱元龍修改一下規章。朱元龍據理抗爭:“我的職務可以罷免,已定的規章是不能改的。”
宋理宗的時候,皇叔皇弟為圩田(江淮之間的水田)與老百姓發生訴訟,事關皇家,滿朝的文武大臣態度曖昧,唯唯諾諾,生怕得罪了權貴。朱元龍挺身而出,面無懼色的陳述:“按照法律,朝廷的官員不許佔有佃民的田產,難道皇上的親屬就可以與百姓爭田產嗎?”一語既出,滿朝愕然。
朱元龍辦事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這在封建社會尤為難能可貴。有一年,天大旱,朝廷官員請求皇上到明慶寺去拜佛,祈求上天賜雨。朱元龍説:“在泥菩薩面前叩頭號哭,一般的老百姓都不願做這事,你們難道要我們的皇上幹這種事麼?”理宗皇帝稱讚曰:“元龍好台諫”。
南宋一代,朝廷曾禁止民間的食鹽買賣,規定食鹽官賣。而官賣的食鹽價格高,運鹽的船户又都在途中大為奸弊,把大量灰土摻雜鹽中,致使民户雖付高價,買到的卻是不堪食用的劣質鹽。因此,南宋末期民間買賣私鹽盛行。朱元龍在朝期間,正是朝廷約束民間買賣私鹽的時期,於是朱元龍就寫信給執政者,認為朝廷去經營私鹽買賣,約束民間的食鹽流通,很是不好。他又兩次給主管部門寫信,説:“如果朝廷再不開放民間的食鹽買賣,如果官鹽的質量還是一味的這樣差下去,那麼,無論是朝廷的百官還是平民百姓都將會為吃不到質量好的食鹽而痛哭流涕。”
朱元龍的清正、直言,得罪了朝廷的不少官員。紹定年間,史嵩之任刑部侍郎,朱元龍曾彈劾他誤殺富民王倫。後來,史嵩之拜相,排斥異己,他痛恨朱元龍的直言,於是讓彈劾官彈劾朱元龍,把他趕出京城。嘉熙二年(1238)以後(具體年份不詳),朱元龍任衢州、吉州的知州,淳祐二年(1242)卸任後,又調至台州府,因為父親的去世沒有赴任。服喪期滿後,又遭到史嵩之的同鄉鄞縣人鄭清之的排擠,鄭清之尤其討厭並且害怕朱元龍的直言,於是朱元龍只得以朝奉大夫告老還鄉。
告老還鄉後,朱元龍在自己的寓所前,題了一塊匾,上書“厲志齋”。當時有人勸朱元龍説,只要如此如此,就可以讓宰相消消氣,你就可以重回官場。朱元龍説:“我生是一個全人,死也是一個正鬼,有必要如此嗎?”
閒居家中10年後,朱元龍於淳祐十二年(1252)謝世,享年59歲。

朱元龍世人評價

朱元龍的正直敢言,清正廉明,給當時的許多官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世人所讚譽。朱元龍被彈劾出京後,曾經當過彈劾官的古史郭磊卿聞聽後,長嘆一聲道:“朱左司這樣的好人都遭到了如此不公的待遇,這個世道可見一斑了。”不久,竟憂憤而死。後學者,元末明初名震域中的文史學家、曾主編《元史》的王褘也曾撰文紀念説:我小時候便聽説過前輩的為人,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個嚴厲的、受人尊敬的人。等我長大後,讀到前輩的文章,才真正看到前輩的剛直與浩然正氣。他的正直人格,簡直是與世間那些虛偽奸詐、欺世盜名者不可同日而語的。
曾任國子祭酒、權兵部尚書的袁甫在《處州縉雲縣重修鼓樓記》一文中,曾對朱元龍的人品大加讚賞。文章説:“冠之天資耿直,為人正直,不會阿諛奉承。”“縉雲這地方地勢高低不平,人民較貧閒,賦斂繁重。冠之寬厚待人,勤於政業,廣得民心,秉公執法,理順冤假錯案,體恤貧弱百姓,善於以理服人,有一種凜然的正氣,有古代良吏的作風。我們為有這樣的好官而感到暗自慶幸……”
朱元龍謝世後,王褘與朱元龍的曾孫朱烈把朱元龍生前的文章若干訂定編次出版,名為《朱左司集》,王褘為之作序,並有遺稿10卷及《讀騷集》問世,可惜這些文稿現都已遺失,無從查考了。 [1] 
參考資料
  • 1.    朱元龍  .義烏名人 -- “中國義烏”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