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一馮

鎖定
朱一馮(1572年-1646年),字非二,一字明京.別號澹叟。江蘇省泰興縣城人。明朝官員,於天啓年間上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福建巡撫,主要從事福建之軍政事務。生於泰興名門,其父朱述是明秦王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府長史朱昶七世孫。
本    名
朱一馮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泰興名門
出生日期
1572年
逝世日期
1646年

朱一馮個人簡介

朱一馮生於泰興名門,其父朱述是明秦王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府長史朱昶七世孫。朱述年輕時家道中落,朱一馮於貧困中苦讀成才,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鄉試中舉,次年赴京會試,成貢士,殿試名列二甲,賜進士出身。天啓年間上任福建巡撫,接替前任巡撫朱欽相,在職期間抵禦荷蘭侵略有功,1628年被熊文燦接任。

朱一馮詳細資料

朱一馮年少家貧

朱一馮出生於泰興的名門望族,父親朱述(1520—1589)是明秦王府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長史朱昶的七世孫。朱述還不到二十歲時,家道已中落,靠縣學發給的糧米維持生活,朱述把好田讓給兩個哥哥,自己靠教書的收入養活雙親。但是哥哥生活依然好不起來,朱述就將自己所得的那塊薄田也送給了他們。遭逢荒年,家無餘糧,只能靠典當東西換一點糧食。母親去世後.朱述傷心過度瘦得不成人形;到父親去世,朱述更受打擊,精神一蹶不振。父親曾經借錢給鄉鄰,朱述前去索要,借錢的不但不還,還將他辱罵了一頓。朱述回來後把借券鎖到箱子裏,乾脆不要了。他對兒子朱一馮説:“《詩經》裏説:柔不茹,剛不吐。(軟的不吃下,硬的不吐出。意思是不欺軟怕硬。)不吃下容易,不吐出困難.我幹那容易的。”父親在困境中刻苦自強的精神和這種柔的處世哲學,深刻影響了朱一馮的一生。

朱一馮苦讀成才

朱一馮在貧寒的家境中苦讀成才,萬曆二十五年(1597),他和同學戴思敬、何南金參加鄉試,一齊中舉。次年朱一馮赴京參加會試,二月初九、十二、十五在禮部貢院考試三場,三場下來一馮順利入選,進入貢士行列,又參加了三月十五日的殿試。這次殿試奪得狀元的是山東青州趙秉忠,朱一馮也聯捷賜進士及第。

朱一馮初入官場

按慣例朱一馮入翰林院任修撰,掌修國史。後來他的職務不斷變化,史書稱他初次外出做官,就做出了成績。他離開京師,外放為信陽(今河南信陽)知州。他對州內發生的案件都要親自過問,審判定案既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結案又迅速。一馮還減免衙門對百姓的亂攤派,當時上面下達信陽州開礦採木等好多勞役。一馮便把節省下來的公費銀兩作為單獨出資,很快把事辦妥了,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同時又革除人夫馬匹等不必要開支和積弊。由於這兩項舉措,成績突出,朱一馮被升任刑部員外郎,後又調任兵部員外郎。又曾主持陝西鄉試,後升職方司郎中,起草刊發了《邦政條例》,成為一項不變的規章制度。武選司缺人,他被調任郎中又起草刻印了《左牌事宜》,下發為巡捕的法令法規,因此,兩司的工作都面貌一新。

朱一馮主政福建

萬曆四十七年(1619)正月,朱一馮升職為福建布政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僉事。朱一馮為右參政兼按察司僉事,既分領一道,又兼管刊名按劾之事,為藩臬二台的助手,是個從三品的官了。
福建這個地方在明代有三大禍患;一紅夷(荷蘭人),二海盜(鄭芝龍武裝海商集團),三山賊。天啓六年(1626),朱一馮被任命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到任後,他大修戰具,誓滅這朝廷大害。這時總兵俞諮皋不聽朱一馮約束,孤軍越境進兵,被鄭擊敗。朱一馮知俞必敗,急調都司洪先春、陳文燫等策應,堵住鄭芝龍的歸路,這樣俞得到救援,才免於一死。鄭芝龍也因先有準備而退,於是派其同黨到道台的衙廳要求招撫他們。鄉紳大學士史繼偕等建議招撫有利。朱一馮責令把囉囉遣散,殺掉其他作亂的寇賊的可以自贖。並且數月內不准他們登岸,又償還了先後繳獲他們的船隻和器械。鄭芝龍惶恐聽命,只得叫他手下三千精卒一齊投降。
捷報傳到京城,邸報上也登載了,表示肯定和祝賀。朱一馮以安撫成功地平息了鄭之龍的海上之亂,上疏彈劾俞諮皋。俞諮皋與魏忠賢黨羽吳淳夫是兒女親家,因此又一次違逆了魏黨。朱一馮手下文武將吏都因功受到獎賞,而一馮非但沒有受到獎賞,卻反而被魏黨中傷,指責他在受降的事上,作為一個封疆大臣不以掃蕩建立功業而以招安作為結束。朝議俞諮皋罪當誅,熹宗一併治一馮的罪,宰相錢龍錫為朱一馮爭辯説:“一馮所駐,遠非棄城可比”。這樣才被免罪。
熹宗朝是魏忠賢弄權的時代。 天啓六年(1626)這一年,浙江巡撫潘汝幀在西湖首創為魏忠賢建生祠。從此各地寡廉鮮恥之官吏競相效尤,以至魏忠賢生祠遍天下。上至督撫大支,下及武夫、賈豎、諸無賴於亦各立生祠頌德。都城則數十里間,祠宇相望。每建一詞,多者費銀幾十萬兩,少者亦幾萬兩。“在這樣的歪風下,朱一馮強毅不為,福建獨無一椽。魏忠賢派人為皇上修陵墓修宮殿,要各地送銷銀,朱一馮一文不給。朱一馮給朝廷的奏疏,對魏忠賢隻字不提,而且還參他任用私人。

朱一馮離開官場

朱一馮凜然正氣,一點不與魏忠賢同流合污,這在當時督撫中是絕無僅有的。朱一馮知道魏黨不除,自己就難免遭其毒手。於是稱病請求退休。這正是魏黨求之不得的。崇禎元年二月一馮被罷官入京察典。當他將離開福州時,汀州(治所在今福建長汀)的山賊暗中起事。朱一馮立刻命令遊擊歐陽瑞曾率所募集的浙兵前往平亂。當勝利消息傳來時,朱一馮正在離開八閩大地的出關路上。人們望着他那遠去的背影,真是依依不捨。於是為他建詞來祭祀他。
朱一馮回到家鄉泰興。家鄉由於遭受災害,一馮拿出錢糧賑活無數百姓的生命。揚州負責漕運的巡撫路公專門為他寫了一篇《奉優敍》歌頌他。這時明朝己日薄西山,奄奄一息。
揚州也動盪不安,總兵高傑來到這裏。高傑(?一1645)陝西米脂人,李自成同鄉好友。初隨李自成起義,崇禎八年叛變投降明朝,官至總兵。1644年南下,福王封他為興平伯,守江北,駐揚州城外,與黃得功爭揚州。高傑先至,一定要入城,揚州百姓害怕這個瘟君,閉城不納。高傑攻城頗急,白天到鄉村擄掠婦女,老百姓更加痛恨他。高傑這時也到泰興城朱一馮的居所,借朝命以兵威脅朱一馮,向他索要幾萬只饅頭。朱一馮根本不睬,高傑派兵到他家掘地三尺,把所有家產搶劫一空。順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南下攻破揚州,明督師兵部尚書兼大學士史可法帶領揚州人民奮勇抗擊,終因寡不敵眾,以身殉國,血灑梅花嶺。揚州城破後,被清兵屠城三日。閻應元江陰,相繼城陷殉難。朱一馮的三子朱長源與姻親戴氏二兄弟等共起,召集灘民隔江聲援,守衞縣城,抗擊清兵。兵敗被執,不知所終。朱一馮禁不住國破家亡的打擊,帶着滿腔悲憤,於第二年三月離開人世,死後葬於泰興城西郊金瓶灣(即寶塔灣)法輪塔河北西原,時年75歲。

朱一馮評價

朱一馮一生為官清廉幹練,任事勤快,謀略兼裕,卻功高不賞,幾不免禍。他的學生周吉在《閩功摘略》中説:由於朱一馮鎮撫海島,全閩安堵者數十年,“自閩逮粵,鯨波晏如’。“公於吾間內外諸亂次第盪滌而功高不賞”,“乃以得罪要人為其所中,甚至以失地文致其罪,吾間縉紳(當官的)鐵韋(當兵的)逢掖(讀書的)以至廝養(做雜役的)無不訟公冤者。”雖然這樣一位抵抗外族侵略的民族英雄為奸黨所不容,但是他卻在人民羣眾中有着很高的威信。當時太史黃東崖稱他是“特身如僧,愛民如子,惜錢糧如血,疾冒濫如仇”。一馮早負重望,時賢如衞景援、邱民仰朱大典、祁彪佳都出自他門下。一馮生平孝友,力學,
著有《自訂詩文集》30卷,《福寧定亂紀事》2卷,《符離弭變紀事》l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