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本質與現象

鎖定
本質與現象是揭示事物內部聯繫和外部表現相互關係的一對辯證法基本範疇。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繫,是決定事物性質和發展趨向的東西。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是本質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現。本質和現象是對立統一關係。任何事物都有本質和現象兩個方面。世界上不存在不表現為現象的本質,也沒有離開本質而存在的現象。本質和現象是統一的,但二者又有差別和矛盾。本質從整體上規定事物的性質及其基本發展方向,現象從各個不同側面表現本質;本質由事物內部矛盾構成,是比較單一、穩定、深刻的東西,靠思維才能把握;現象是豐富、多變、表面的東西,用感官即能感知。假象從否定方面表現事物的本質,給人一種與事物完全相反的印象,掩蓋着本質。假象的存在明顯表現出本質和現象的矛盾。因此不能簡單地把現象與本質等同起來。馬克思説:“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3頁)人們認識事物,就是要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這是一個艱苦、反覆的過程。只有在實踐中通過對多方面現象的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才能實現“從現象到本質、從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的深化的無限過程”(《列寧全集》第38卷,第239頁)。 [1] 
中文名
本質與現象
外文名
essence and phenomenon
關    係
統一又對立
唯物辯證法

本質與現象基本介紹

本質與現象
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事物自身組成要素之間相對穩定的內在聯繫,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構成的。

本質與現象形象具體化

物質運動的形態看,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構成力學運動的本質;化合和分解的矛盾構成化學運動的本質;同化和異化的矛盾構成生命運動的本質;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矛盾構成社會運動的本質;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矛盾構成認識運動的本質。本質和必然性、規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組成事物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關係結構是事物本質存在的客觀基礎,一事物和他事物的本質區別是由事物的各個特殊的組成要素及其關係結構決定的。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和表面特徵,是事物本質的外在表現。由於事物本質自身中的矛盾,本質有時以假象的形式表現出來,假象是事物本質的反面現象。

本質與現象關係

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
本質和現象的認識 本質和現象的認識
本質和現象相互區別,二者存在着明顯的差別和矛盾。本質是事物的根本特徵,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東西;現象是事物本質的外部表現,是局部的、個別的。因此,本質比現象深刻、單純,現象則比本質豐富、生動。不同的現象可以具有共同的本質,同一本質可以表現為千差萬別的現象。地球上已發現的生物有數百萬種,各有其特殊的生命形態,表現為無限複雜多樣的生命現象,但它們都有着共同的本質,都是核酸蛋白質的存在方式。事物的本質是相對穩定的,事物的現象是易於變化的。客觀事物在其過程結束之前本質是相對不變的,但它表現出來的現象則隨着過程的展開不斷地改變着具體形態。從人的認識方面看,事物的現象可以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隱藏在事物內部的本質,由於它的間接性和抽象性,只有藉助於理性思維才能把握。
本質和現象又是統一的
本質和現象互為事物的裏表,它們是互相依存的。本質決定現象,是現象的根據,總要表現為一定的現象;現象是由本質產生的,總是從不同的側面這樣或那樣地體現着事物的本質,它的存在和變化歸根結底是從屬於本質的。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現象,任何本質都是現象的本質。世界上既沒有離開現象單獨存在的本質,也沒有脱離本質的純粹的現象。
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
現象和本質的對立統一是事物的客觀辯證法,透過現象把握本質是認識的主觀辯證法(見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認識是由現象到本質的深化過程。一方面,事物的本質存在於現象之中,離開事物的現象就無法認識事物的本質,事物現象和本質的統一提供了科學認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現象又不等於本質,把握了事物的現象,並不等於認識了事物的本質,現象和本質的矛盾,決定了認識過程的曲折性和複雜性。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滅亡有一個過程,它的本質的暴露也有一個過程,因此,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必然要經歷由片面到全面逐步深入的過程。客觀事物不僅包括現象和本質兩個方面,而且本質自身具有層次性,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由現象到本質、由不甚深刻的本質到較深刻的本質的無限深化的過程。人們的認識過程從個別到一般,又從一般到個別。當人們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質以後,通過抽象和概括可以由某些事物的特殊本質進而認識各種事物的共同本質。對客觀事物普遍本質的把握,又會促進對事物特殊本質的再認識。由現象到本質、由特殊本質到共同本質、由初級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這是人類認識由淺入深、不斷深化的辯證過程
與此相反,唯心主義形而上學或否認現象和本質的客觀性,或否認其對立統一關係。主觀唯心主義者G.巴克萊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感覺的複合”或“觀念的集合”,本質只是一種“虛無”,否定了現象和本質的客觀性。I.康德承認事物本質的存在,但他把本質看作是處於“彼岸”的“自在之物”,人們只能認識現象,不能透過現象把握本質。他否認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可能性。現代西方哲學的一些流派,如實用主義新實在論存在主義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否認事物本質。實用主義把世界上的一切都歸結為經驗,否認反映事物本質的客觀真理的存在,把真理僅僅看作是某種作業假設,用觀念的價值性代替觀念的真理性。新實在論把本質和共相看作同個別事物一樣是獨立存在的東西。宇宙的基本要素是最簡單的邏輯項。存在主義者J.-P.薩特把存在分為兩類,自然界的存在是一個巨大的虛無,只有人的存在才是真實的。
理論和實踐意義
透過現象看本質 透過現象看本質
基於對現象與本質的理解,馬克思科學地揭示了資本運動的內在規律,揭示了資本運動隱藏在深層的內在的本質,經過多層次的外化,科學地説明另外資本運動的外部現象與內在本質的對立統一關係。如果説,《資本論》從第一卷到第三卷科學地揭示了資本運動的全過程,也就是以資本最深層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繫到資本的表面的現象的聯繫,因而是一個逐步外化的過程的話,那麼,馬克思對資本的研究方法就是從現象深入到本質,即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而《資本論》的敍述方法則是從資本的本質上揭示資本的表面現象,即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從而在本質上把握資本運動的形式。
馬克思分析了勞動工資,科學地揭示了勞動同勞動的區別。
在社會,工人在工廠裏做工所得到的工資。
工人出賣勞動,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是勞動的價格。因為勞動是商品。它有價值,也有價格,“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和內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有價值”。
實際上,工人出賣勞動;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是勞動的價格。所以,工資是勞動的價格的轉化形式。經濟學家用“勞動的價值”、“勞動的自然價格”等範疇,揭示了勞動的本質,揭示了勞動價格與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財富的區別,結果,價格概念不能成立。因此,勞動的價格是一種客觀事實,它表現了勞動要素獲得報酬的實質。馬克思説:“在‘勞動的價格’這個用語中,價值的概念不但完全消失,而且轉化為它的反面。這是一個真實的客觀事實,就象説土地的價格一樣。但是這類真實的用語是從社會經濟本身中產生的。它們是本質關係的表現形式的範疇。事物在其現象上往往按照自己的真相表現出來,這是幾乎所有的科學都承認的,是經濟學實事求是地分析。” 這裏所謂“經濟學分析”,是就經濟學而言的。經濟學家使用“勞動的價值”、“勞動的自然價格”之類的範疇,不僅揭示了工資的本質,同時也使自己的理論陷入混亂的矛盾之中,併為實事求是的經濟學家提供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由於這種客觀事實產生了“工和資的一切法的觀念,生產防護司的一切神秘性,這一生產方式所產生的一切自由,經濟學的一切分析,都是以這個客觀事實為依據的。”與經濟學家相反,馬克思不僅揭示了現象背後的本質,而且也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秘密,從而也就揭開了工資作為勞動價格的轉化形式,實際所表現的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僱傭被僱傭的關係。
不僅如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還分析了在市場社會中,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本質是如何為資本的社會生產力的現象所本質的;利潤的本質如何為利潤的形式本質;在生息資本的形式上,人的關係如何為貨幣關係的事實本質,等等,不僅科學地揭示了資本運動的內在本質,闡明有錢人剝削壓迫窮人的廬山真面目,為科學社會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也深化和發展了現象與本質範疇的理論。 先歸納推理,這是理論的積累階段。再演繹推理,這是理論的應用階段。對一個現象進行推理,就是在透過現象看本質。順便指出,本質是相對的。
參考資料
  • 1.    劉建明,王泰玄等.宣傳輿論學大辭典: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