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本罪

鎖定
基督教教義用語。謂除原罪以外各人自己在思想、言論和行為上有意違背上帝意志和律法所犯之罪。它是“個人的罪”(Individual Sin)和“現行的罪”(Actual Sin)。 [3] 
中文名
本罪
外文名
personal sin
本罪種類
羅馬天主教分類、聖經中本罪分類
本罪行為
自我實現

本罪內容解讀

本罪一詞,並非僅指藉着身體所作的外表的行為,而其一切內在的思想和意欲,也都是從原罪發出。原罪好像一棵樹,是單一的;本罪好似果子,是眾多的。芸芸眾生,蚩蚩者氓,都僅以為他所犯罪的,乃僅侵犯他人的權利;而卻都昧於罪可憎的嚴重性,乃是得罪神聖的上帝。

本罪本罪描寫

本罪可用以下不同之方式描寫:本罪是一精神或物性的、相反倫理判斷的、個別主體的行為,它或是積極的行動,或是消極的失職。另一説法,本罪是對自然律及神律不服從的行為,此即是本罪的道德面。最深的本罪是指直接反對及得罪“最高之標準”之行為,那標準是上帝,宇宙的創造主,天主聖三,此即本罪的“神學”面。本罪從客觀方面看,是錯誤的、不正確的行為。從主觀方面來看,本罪是錯誤的、個別自由主體有倫理責任的行為。本罪是相反天主的自我實現的行動。在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看法中,本罪可以説是一個相反耶穌基督的自我實現的行為。 [1] 

本罪本罪種類

本罪聖經中本罪分類

舊約在七篇祈福的懺悔聖詠中(六;卅二;卅八;五一;一○二;一三○;一四三)深入的描述本罪的情況。達味王(撒下十一~十二)變成了懺悔罪人的模範。依撒意亞和厄則克耳等先知影響了詠五一的思想;它在信仰團體中成了罪人的模範祈禱。
在新約中,福音描寫在罪人當中與罪人共融的耶穌。耶穌在其傑作性的比喻,即仁慈的父親的比喻(路十五11~32)中,描述本罪的本質:就是離開父親的愛及關懷。拒絕與父親在一起及依賴父親,是完全作自主之人的行為。仁慈父親的比喻同時宣佈新約的基本喜訊,即天主父的愛比人的本罪強而有力。保祿宗徒把本罪當作拒絕承認天主的權威的行為(如羅一21;弗四17~19;格前一19~20);罪是一個相反自己良心的行為(羅七14~25)。(若壹三4)把本罪當作邪惡,就是錯誤的自主行為;用敵人的態度來面對天主,是相反那位願意作我救主的天主的行為。 [2] 

本罪羅馬天主教分類

本罪(personal sin)一詞指個別主體的罪,在論罪的文章中分三層面:廣義、狹義、最狹義,都可用在本罪上。罪有不同的深度或嚴重性。應視三個標準:1.自我意識、清明的心的程度;2.內在自由及作決定的能力的程度;3.對規矩、法律及誡命的知識。罪在每一地方各按其文化、傳統(如中國)涵蓋不同的意義。
參考資料
  • 1.    本罪  .金山詞霸漢語[引用日期2013-04-07]
  • 2.    神學辭典.神學辭典編輯小組:台灣光啓出版社,1996
  • 3.    丁光訓、金魯賢.《基督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