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本經陰符七術

鎖定
鬼谷子》下卷,有人稱為外篇。"本",是根本的意思。 "本經",主要討論精神修養,"陰符";《鬼谷子》上中卷十四篇(今存十二篇),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強調謀略的隱蔽性與變化莫測,歷代對它的註解都不在少數;《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鋭之道。《本經陰符七術》前三篇説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後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作品名稱
本經陰符七術
作    者
鬼谷子
創作年代
春秋
文學體裁
文言文

本經陰符七術養生思想

養生之道,注重養性修德、養氣、主靜、制欲。鬼谷子養生學説可以説是中國最早的養生理論之一,《東周列國志》指出世傳鬼谷子的四門學問之一就是“出世學”,即“修真養性,服食導引,祛病延年,衝舉可俟。”但這些僅是傳説,真正能代表鬼谷學派養生理論的,主要在《本經陰符七術》篇中,講求修道養德,調神養氣,並提出仿生導引、動靜相宜的養生方法,下面簡要歸納其中的養生方法 [1] 
修道養德
養生之道,首在養德。古代養生歷來重視德行修養功夫,《老子》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認為“道”與“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莊子·天地》篇説:“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同樣重視內在德性修養。東晉葛洪指出,“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求,皆不得長生也”,唐孫思邈也曾説過,“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長壽”。鬼谷子在修道養德方面亦有不少精闢論述 [1] 
《本經陰符七術》“盛神法五龍”一段指出:“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人,養神之所,歸諸道。”,“五氣”指五臟的精氣,陶弘景注曰:“五氣,五臟之氣也,謂神、魂、魄、精、志也。神居四者之中,故為之長;心能捨容,故為之舍;德能制邪,故為之人;然養事之宜,歸之於道”。這裏認為氣是生命之本源,神是氣之總帥,心靈是五氣之住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體現。在情志修煉中,養心是養神之根基,養德養氣之關鍵。“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也,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户,心之總攝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用道德涵養五氣,心才能得一 (即“道”),才能掌握道術 [1] 
《本經陰符七術》中“聖人”和“真人”處在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真人慾養生,需同天合道,對眾生懷有慈愛悲憫之心,修道養德。“同天而合道”與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如出一轍,都是要遵循事物的自然屬性,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而説到“道法自然”,上文中有提到《中經》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幹而逆之。”一段,與《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按春夏秋冬四氣養生思想和方法一致 [1] 
調神養心
養生家認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三者之中,神是主導。五臟養護的關鍵在於調神,心神安定,才能養氣,養氣才能五臟平和。養生貴在養神,清名醫張隱庵在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一句時,説:“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作勞,養其精也。夫神氣去,形獨居,人乃死。能調養其神氣,故能與形俱存,而盡終其天年”足以説明中醫及養生家對調神養氣的看重。“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只要保持平淡安定,排除心內雜念,做到精神內守,疾病就不會出現 [1] 
調神養氣方法有二:一是虛靜安己,心氣合一。養神之法在於虛靜,虛靜之要在於養心,攝養心神是養生的根本方法。上文為闡述《鬼谷子》“虛靜觀”曾引《本經陰符七術》“養志法靈龜”一段,此段也闡明瞭虛靜養心的方法:“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故心氣一,則欲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胸中。故內以養氣,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就是要淡泊名利,排除私慾雜念,沒有了思想枷鎖,人心就會坦然安詳,自然心氣合一,身心健康 [1] 
二是無為安靜,臟腑和通。“實意法騰蛇”一段有云:“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閉,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知天下,不窺腑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意思是“要自然無為,使得五臟和諧,六腑通暢,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動。這樣便可以精神內斂來洞察一切、聽取一切,便可以志向堅定,使頭腦達到毫無雜念的空靈境界……通達神明,可以應接萬事萬物而精神安如泰山。所以調神養氣的另一方法在於無為,因循萬事萬物的自然屬性,順其自然自然,就能臟腑和通,達到養生的目的 [1] 
仿生導引,動靜結合
仿生導引在養生學中的運用,最著名的是“華佗五禽戲”。《莊子·刻意》亦有“吹峋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的説法。葛洪《抱朴子·別旨》中記載了仿生導引的具體做法:“夫導引不在於立名、象物、粉繪、表形、著圖,但無名狀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哪踢,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導引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動之則百關氣暢,閉之則三宮血凝,實養生之大律,祛疾之玄術矣”《本經陰符七術》也是一種仿生導引的養生方法,每個段首都提綱掣領地進行總結,如“盛神法五龍”、“養志法靈龜”、“實意法騰蛇”、“散勢法鴛鳥”、轉圓法猛獸”、“損兑法靈着”。現簡要闡述如下 [1]  :
“盛神法五龍”—陶弘景注:“五龍,五行之龍也。龍則變化無窮,神則陰陽不測,故盛神法五龍。”故“五龍”即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之變化。而文中所提“五氣”乃五臟之氣。古代中醫,將人體五臟與五行之氣相對應,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所以此段意思就是養神需使得五臟之氣,與五行之氣相合,符合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才能身體強健 [1] 
“養志法靈龜”—《莊子·秋水》:“吾聞楚有神龜,已三千歲矣”,古人認為龜一種壽命長而又有靈性的動物,養生修煉也有一種“龜息”的方法。《抱朴子·對俗》日:“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導引以增年”,李時珍認為“龜以春夏出蟄脱甲,秋冬藏穴導引,故靈而多壽,能通任脈。”。所以此段意思就是養志就要效法烏龜:調勻呼吸,穩重緩行,凝神守一。此外,古代又常常將龜甲作為占卜工具,所以龜又有預知吉凶,明察是非的意義,效法烏龜,亦有這一層含義 [1] 
“實意法螣蛇”—陶弘景注:“意有委屈,蛇能屈伸,故實意者,法螣蛇也”,靈蛇在中國古代傳説中,是龍的一種,可以興雲駕霧,《爾雅郭璞注:“龍類也,能興雲霧而遊其中”。實意就是充實、堅定思想意志。“實意法騰蛇”就是效法騰蛇,能屈能伸,思想堅定,能夠自由遊走,精神泰然 [1] 
“分威法伏熊”—:“伏熊”就是趴着隱藏起來準備伏擊的熊。李時珍日:“熊如大泵而豎目,人足黑色。春夏膘肥時,皮濃筋弩,每升木引氣,或墮快,俗呼跌膘,即《莊子》所謂熊經鳥申也”,熊在偷襲獵物之前,會先趴在地上,深藏不露、養精蓄鋭、查看形勢,時機一到,就會採取行動,撲向獵物。因此“分威”,就是發揮威力要效法熊,韜光養晦、一擊即中,威勢更是十分兇猛 [1] 
散勢法鷙鳥”—“鷙鳥”是既兇猛又出擊迅速的鳥,比如鷹、雕。陶弘景注:“勢散而後物服,猶鳥擊禽獲”,王逸注《楚辭》曰:“鶩,執也。謂能執伏眾鳥,鷹鵰之類”。“散勢”即散發勢力,即利用有利的形勢而採取行動[8]所以這段意思就是效法鶩鳥捕獵時兇猛、迅速,運用體內的真氣向體外散發以養生 [1] 
“轉圓法猛獸”—關於“轉圓”,陶弘景注:“言聖智不窮,若轉圓之無止。猶獸威無窮”,就是像圓球一樣活動自如,從容地應對各種情況。此段指“通過外在身體的鍛鍊增加人內在的聰明才智,使人的智慧和精氣在體內還者復,復者往,宛轉滑利,運轉無窮,就像猛獸一樣,精力充沛,威猛雄壯” [1] 
“損兑法靈蓍”—“損兑”的含義在上文有詳細解釋,即減損雜念。蓍草是古代占卜常用工具之一,《説文》有解釋“著,篙屬。生十歲,百莖。「易」以為數,天子,著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此段意思是去除慾望雜念,就要效法靈蓍,心神專一,順應自然之道 [1] 

本經陰符七術作者簡介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雲夢山採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經陰符七術》。
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説〔見《孫龐演義》〕。

本經陰符七術原文譯文

盛神法五龍
盛神法五龍,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户,心之總攝也。
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於物化。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於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譯文:
盛神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須效法五龍。旺盛的精神中包含着五臟的精氣,精神是五臟精氣的統帥,心是精神的依託之所。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偉大,所以養神的方法歸結為道。道是天地的開始,道產生一,一是萬物的開端。萬物的創造,天的產生,都是道的作用。道包容着無形的化育之氣,在天地產生前便形成了。沒有誰能看到它,沒有誰能叫出它的名稱,只好叫它做"神靈"。
所以説,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變化的開端。因此,人們只有用道德涵養五氣,心裏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術。道術是根據道而採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氣按規律活動的結果。精神是道術的使者。人體的九竅、人體的器官,都是氣進進出出的門户,都由心所總管。 直接從上天獲得本性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與上天結成一體而掌握道的人。通過專心學習磨鍊而掌握道的人,叫做聖人;聖人是觸類旁通而掌握道的。人類的肉體與性命,都是出於天地的造化。
人類瞭解各類事物,都是通過九竅。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通過心的思考而運用道術判斷;如果沒有道術,一定不會通達。通達之後,五臟精氣得到培養,這時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鎮靜專一。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五臟精氣達到了化的境界,便產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統一管理這四者的。寧靜平和便可以養氣,養氣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獲得和諧,永不衰敗,向四方散發威勢。什麼事都可以辦到,長存不散,這便叫做一身達到了神化的境界,這種人便叫真人。真人,是跟天與道合一的,他能夠堅守"一",而且產生並養育萬物.懷着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無為之道指導思想而發出威勢的人。遊説之士通曉了這一點,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養志向。
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故心氣一則欲不偟,欲不偟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職分明矣。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失志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彷彿;彷彿,則參會不一。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譯文:
養志
心培養志向要效法靈龜。之所以需要培養志向,是因為如果不培養志向,心的思想活動便不會暢達。如果有了某種慾望,老是放在心裏考慮,那麼,志向便被慾望所役使。慾望多了,心便分散;心分散了,志向便衰弱;志向衰弱了,思想活動便不暢達。心的思想活動專一,慾望便無隙可乘;慾望無隙可乘,志向意願便不會衰弱;志向意願不衰弱,思路便會暢達。思路暢達,和氣便流通;和氣流通,亂氣便不會在胸中煩亂。所以,對內要培養志氣,對外要了解人。培養志氣就會心思暢通,瞭解別人就會職責明確。如果要把培養志氣之術用於對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養志氣的。瞭解別人的志氣的盛衰狀況,就可以培養他的志氣:觀察別人的志趣愛好,就可以瞭解他的才能。
如果不培養志氣,心氣就不穩固;心氣不穩固,思路便不通暢;思路不通暢,意志便不堅實;意志不堅實,應對便不理直氣壯;應對不理直氣壯,就是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的表現。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説明他的精神頹喪了。精神頹喪,便會恍惚不清;神志恍惚不清,就不可能專一地探求、領會事理。由此可見,培養志向的重要。如何培養志向呢?首先要從使自己鎮定開始;自己鎮定了,志向意願便會充實堅定;志向意願充實堅定,威勢就不會分散。精神明暢,經常固守,就能夠震懾對方。
實意法螣蛇
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 [2]  ,慮深遠則計謀成;神策 [2]  生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得則凝。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計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譯文:
實意
要使思想充實,必須效法螣蛇。思想充實,產生於氣的思考活動。心要求安靜,思考要求深遠。心一安靜,精神便會爽朗充沛;思考一深遠,謀劃事情便能周詳。精神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能擾亂;謀劃周詳,事業的成功便沒有隰隔。思想堅定,心裏便順暢;心裏安靜,他所作的一切便不會有差錯。精神便自得其所,便會專一集中。如果思想活動不安定而遊離在外,奸邪之徒便可憑藉這種狀況幹壞事,欺詐陰謀便可乘機迷惑自己,於是説出話來便不會經過心的仔細思考。所以,要使心術真誠。必須堅守專一之道而不改變,等待別人開誠相見。彼此交流。認真聽取和接受別人的意見。計謀是關係國家成敗的關鍵。如果思想不交融,聽到的情況便不周詳;接受的東西不恰當,計謀就會發生失誤。那麼,思想上便沒有真誠可信的東西,變得空虛而不實在。
自然無為,使得五臟和諧,六腑通暢,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動。這樣便可以精神內斂來洞察一切、聽取一切.便可以志向堅定,使頭腦達到毫無雜念的空靈境界。等待神妙的靈感活動往來。從而可以觀察天地的開闢,瞭解造化萬物的規律。發現陰陽二氣週而復始的變化,探討出人世間治國方法的原理。這便叫做:不出門户便可瞭解天下的萬事萬物.不把頭探出窗外便可瞭解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沒有見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稱.不走動便可以達到目的地。這便叫做"道知",即憑藉道來了解一切。憑道來了解一切,可以通達神明,可以應接萬事萬物而精神安如泰山。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譯文:
分威
發揮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籠罩之下,威力才能充分發揮。所以,要使志向堅定,思想安靜,精神集中,威力才能盛大。威力發揮要盛大,憑着內部的充實堅定;內部充實堅定,威力發出便沒有誰能抵擋。沒有誰能抵擋.就能以發出的威力震動別人,那威勢像天一樣無不覆蓋。這便是用堅實去對付虛弱,用有威力去對付無威力。這就好像"鎰"和"銖"比較一樣,相差懸殊。 所以,只要一動便一定有人跟從,一唱便一定有人附和。只要彎動一個指頭,便可看到其他指頭的變化。威勢一發出,就可使情況發生變化,沒有誰能夠阻擋。對唱和的狀況進行周詳考察.可以發現對方的任何間隙.明瞭活動變化的情況,於是威力就可以發揮出來。自己要活動變化,一定先要培養志向、隱蔽意圖,從而觀察對方的間隙,把握住時機。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實堅定,是養護自己的方法;自己講求退讓,便是使別人馴服的方法。所以,能夠"神存兵亡",即精神專注而進擊之勢毫不表現出來,那便是大有可為的形勢。
散勢法鷙鳥
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説圖事,盡圓方,齊短長。無間則不散勢,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以 [2]  神肅察也。
譯文:
散勢
散發威勢。即利用權威和有利形勢採取行動,要效法鷙鳥。散發威勢,是由精神主宰的。要散發威勢,一定要抓住間隙(時機)採取行動。威力收斂集中,內部精神旺盛,善於利用對方的間隙採取行動,那麼,威勢便可以發散出去。散發威勢時,要思想虛靜,從而考慮周詳;要意志充沛,從而能夠決斷。如果意志衰微,便會喪失威勢,加上精神不專一,那麼。説起話來便會不中肯,而且前後矛盾,變化不定。所以,要觀察對方的思想意志和辦事標準,運用揣摩之術遊説他,並採取不同的政治權謀謀劃各種事情,有時圓轉靈活,有時方正直率。如果缺少間隙或意志等主客觀條件,就不能發散威勢。因為散勢必須等待間隙而採取行動,一行動便要發出威勢。所以,那些善於發現間隙(時機)的人,一定是內部蓄積着五臟精氣,對外能觀察形勢的虛實。他一旦行動.便不會失去散發威勢的實效,便會緊緊抓住對方的思想意志。及時瞭解對方的計謀。總之,形勢是決定利害的,也是能夠權變併發揮威力的條件。威勢衰敗,往往是因為不能夠集中精神去審察事物結果。
轉圓法猛獸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説意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故聖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凶成敗之所終。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兇,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説也。
譯文:
轉圓
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就使用猛獸功法。所謂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便是指計謀沒有窮盡。要能使計謀無窮運轉,必須要有聖人的胸懷,從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以這種不可估量的智慧來通曉心術。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測的,處於一種混沌的統一狀態。用變化的觀點來討論萬事萬物,所闡明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智慧謀略,各有各的形態。有的靈活圓轉,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開,有的隱秘,有的順利,有的兇險,這是為了應付不同的事類。所以,聖人根據這種情況以運用智謀,像圓珠運轉,以求計謀與事物狀況相吻合。他發揚自然造化之道,謀略開始後的一切舉動無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從而能觀察研究神妙莫測的領域。
天地是沒有終極的,人事是變化無窮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類別。觀察一個人的計謀,便可預測他的吉凶、成敗的結局。計謀像圓珠一樣運轉變化,有的轉化為吉,有的轉化為禍。聖人憑藉自然之道,能夠預先了解事物的成敗,因此能夠靈活運轉而確立某種方正的策略,抓住事物成敗的關鍵。圓轉靈活,是為了使彼此意見融洽;方正直率,是為了正確地處理事務。運轉變化,是為了觀察計謀的得失;接觸外物,即與人交往,是為了觀察別人進退的意圖。只有瞭解事物的關鍵,把握對方的主要想法,才能跟對方緊密聯合,使彼此的主張一致。
損兑法靈蓍
損兑者,機危之決也。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悦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説 [3]  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之辭。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
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悦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故善損悦者,誓若決水於千仞之堤,轉圓石於萬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譯文:
損兑
減損雜念以使心神專一,就使用靈蓍功法。
減損雜念、心神專一是判斷事物隱微徵兆的方法。事件有偶然巧合,萬物都有成有敗。隱微的變化,不可不仔細觀察。所以,聖人用順應自然的無為之道來對待所獲得的情況,觀察言辭要與事功相結合。心神專一,是為了瞭解事物;減少雜念,是為了堅決行動。行動了,解説了,外界還是不贊同,聖人不強加辭令進行辯解。所以,聰明人不因為自己的主張而排斥掉別人的主張。因而能夠做到語言扼要而不繁瑣,心裏虛靜而不亂想,志向堅定而不被擾亂,意念正當而不偏邪。
適應事物的難易狀況,然後制定謀略,順應自然之道來作實際努力。如果能夠使對方圓轉靈活的策略不能實現,使對方方正直率的計謀不能確立,那就叫做“大功”。謀略的增減變化,都要仔細討論得失。要善於利用“分威”、“散勢”的權謀。發現對方的用心,瞭解隱微的徵兆,然後再進行決斷。總之,善於減損雜念而心神專一的人,他處理事物,就像挖開千丈大堤放水下流,或者像在萬丈深谷中轉動圓滑的石頭一樣。
參考資料
  • 1.    《鬼谷子》與道家道教關係研究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5-11-18]
  • 2.    熊劍平,谷振詣註釋.六韜鬼谷子誦讀本:中華書局,2013:129-137
  • 3.    説:悦。悦,喜悦;本文引伸為增益,增益言辭或事物能使人喜悦。説:悦。悦,喜悦;本文引伸為增益,增益言辭或事物能使人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