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本內蘇鐵目

鎖定
本內蘇鐵目,古植物。鐵樹綱的一目。莖有的粗而短,為葉柄殘存的殼所包被;有的細而分枝,枝平滑。羽狀複葉,與現代的鐵樹相似。生殖器官大多數為兩性花,頂生,或分佈在柱狀莖的周圍。生存於晚古生代三疊紀至晚白堊世。 [1] 
中文名
本內蘇鐵目
別    名
擬蘇鐵目
拉丁學名
Bennettitales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
鐵樹綱

本內蘇鐵目形態特徵

裸子植物已絕滅的一個目,又稱擬蘇鐵目,外形和喬木狀的蘇鐵植物相近似:莖球狀或柱狀;葉羽狀,聚生於莖頂;種子裸露,生於大孢子葉上。但是本目具雙唇型的氣孔器和結構特殊的孢子葉球,與蘇鐵目不同。通常,本目蘇鐵目五柱木目一併列入裸子植物亞綱,也有人為本目建一本內蘇鐵門(Cycadeoidophyta)或本內蘇鐵綱。本目內含兩科,即擬蘇鐵科(Cycadeoidaceae)和魏蘭德科(Williamsoniac-eae),擬蘇鐵科也可稱為本內蘇鐵科(Bennettitaceae)。
本目特殊的孢子葉球,很少有單性的,多為兩性的。例如早白堊世擬蘇鐵屬的孢子葉球,下部有許多螺旋狀排列的苞片,仿若花被。孢子葉球中央有一錐狀體,大孢子葉密生其上。每一大孢子葉具長柄,頂端生一胚珠。大孢子葉間着生不育的間鱗片。小孢子葉常為鱗片狀,着生於錐狀體的周圍,基部連接成環。小孢子囊為合囊或複合囊,位於小孢子葉的腹面(見圖)。
本目具一次羽狀複葉,其小葉或小羽片有多種多樣的形態,而着生的位置又各有不同,因而分別按側羽葉、異羽葉、耳羽葉、肋羽葉、網羽葉和毛羽葉等各種屬型加以描述。
本內蘇鐵目因具聚合的小孢子囊,與古生代種子蕨的花粉器相似,其結構形似被子植物的花,曾一度被誤作被子植物的祖先。

本內蘇鐵目生長環境

本內蘇鐵目在早二疊世已有出現,但中生代早期為其極盛時代,至早白堊世絕滅。
三疊紀分為早、中、晚三個世。

本內蘇鐵目發展

裸子植物的蘇鐵本內蘇鐵尼爾桑銀杏及松柏類自三疊紀起迅速發展起來。其中除本內蘇鐵目始於三疊紀外,其它各類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開始有了發展,但並不佔重要地位。二疊紀的乾燥性氣候延續到了早、中三疊世,到了中三疊世晚期植物才開始逐漸繁盛。晚三疊世時,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陸植物的主要統治者。

本內蘇鐵目繁盛時期

本內蘇鐵目 本內蘇鐵目
從晚三疊世到早白堊世蘇鐵目和本內蘇鐵目最為繁盛,廣佈全球。銀杏植物和真蕨綱的薄囊蕨也很繁盛。種子蕨綱(除開通目發育於整個中生代外)多繁榮於三疊紀。松柏植物在侏羅紀和白堊紀為數較多,到晚白堊世出現大量現代的屬。被子植物出現於早白堊世,到晚白堊世大發展,代替了蕨類、蘇鐵和松柏植物,進居優勢地位。
標誌三疊紀的典型的紅色沙岩説明當時的氣候比較温暖乾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今天一般認為當時在兩極沒有陸地或覆冰。因為當時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因此當時的海岸線比今天要短得多,三疊紀時遺留下來的近海沉積比較少,因此三疊紀的分層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帶的生物化石來分的。

本內蘇鐵目分佈範圍

在西歐比較豐富。
參考資料
  •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