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

鎖定
烏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阿拉伯語:أسامة بن لادن、英語:Osama bin Muhammad bin 'Awad bin Laden,1957年3月10日—2011年5月2日),出生於沙特阿拉伯吉達,“基地”組織創始人,被美國認定為2001年“9·11事件”主謀。 [1-4] 
巴基斯坦時間2011年5月2日凌晨,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被美軍擊斃,終年54歲。 [11] 
中文名
烏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
外文名
أسامة بن لادن(阿拉伯語)
Osama bin Muhammad bin 'Awad bin Laden(英語) [10] 
別    名
奧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
國    籍
沙特阿拉伯(1994年2月被剝奪公民資格)
民    族
阿拉伯人
出生日期
1957年3月10日
畢業院校
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 [2] 
利雅得大學 [1] 
出生地
沙特阿拉伯
信    仰
伊斯蘭教-遜尼派
參與戰爭
阿富汗戰爭(1979年) 阿富汗戰爭(2001年)
主要罪行
9·11事件
死亡日期
2011年5月2日

烏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人物經歷

本·拉登
本·拉登(14張)
1957年3月10日,本·拉登出生於沙特阿拉伯的吉達。 [1-2] 
早年在吉達求學,後畢業於利雅得大學經濟管理系。他當過工程師,從石油和建築業賺取了巨資。他在西方擁有數家公司,涉及建築、石油、製造和寶石等諸多行業,個人財產估計達數十億美元。 [1]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戰爭)後,參加了美國支持的阿富汗“伊斯蘭聖戰組織”,並與他人合建“聖戰者服務中心”。 [1] 
1988年,在阿富汗建立“基地”軍事大本營及訓練營地。 [1] 
1989年,蘇聯從阿撤軍後,與其追隨者返回沙特。 [1] 
1990年,海灣危機時,因不滿沙特邀請美國駐紮軍隊而離開那裏。 [1] 
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後,流亡到蘇丹 [1] 
1994年2月,由於涉嫌暗中資助恐怖活動被沙特剝奪公民資格。 [1] 
1996年5月,輾轉返回阿富汗,鞏固了他的基地,從此通過高科技手段同阿拉伯世界的追隨者進行聯繫。 [2]  同年,邀請巴勒斯坦記者Abdel Barri Atwan到他在阿富汗的藏身地採訪,以幫助“基地”組織進行全球公關。 [6] 
1998年2月,組織了“伊斯蘭反猶太人和十字軍國際陣線”(“伊斯蘭聖戰組織”是其派生組織)。 [2] 
1999年6月,被美國懸賞500萬美元捉拿。 [1] 
2004年3月18日,美國眾議院將提供線索導致本·拉登被捕的賞金從2500萬美元增加到5000萬美元。
2005年至2011年5月,居住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處宅院。 [15] 
巴基斯坦時間2011年5月2日凌晨,在阿伯塔巴德藏身宅院被美國海軍海豹六隊擊斃,終年54歲。 [11]  美國東部時間2日凌晨,拉登的屍體在距巴基斯坦海岸不遠的北阿拉伯海域被美軍海葬。 [10]  [17] 

烏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個人生活

本·拉登(右一)與中國台灣柔道教練吳正明(中) 本·拉登(右一)與中國台灣柔道教練吳正明(中) [12]
拉登家族是與沙特王室有親密聯繫的富庶家族,本·拉登在52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17,有23個同父異母兄弟,父親是沙特建築業大亨。 [1-2]  [16] 
本·拉登愛好騎馬、到敍利亞與土耳其交界處的山地去爬山,曾隨中國台灣教練吳正明學習柔道。 [12]  喜歡看空手道題材的電影,李小龍是他非常喜歡的演員。 [2] 
據“基地”組織領導人扎瓦赫裏回憶,拉登生前生活簡樸,很少吃肉和用電,攢下大筆錢用於資助“基地”組織的“聖戰”恐怖活動。拉登款待客人十分“慷慨大方”,雖然拉登本人平時只吃麪包和蔬菜,但是卻會為客人準備豐盛的宴席,甚至為了招待大批客人買了一羣羊來殺。拉登對身邊的保鏢也十分慷慨,所以他的保鏢都對他誓死效忠。 [18] 
父母
  • 父親:穆罕默德·阿瓦德·本·拉登,1968年死於空難。 [16] 
  • 母親:阿利婭·加尼姆(Alia Ghanem,改嫁後改名為哈米達·阿塔斯),本·拉登三歲時父母離婚。 [16]  [29] 
  • 養母:阿勒·哈利法,本·拉登父親的另一位妻子。 [16] 
兄弟姐妹
  • 伊斯拉姆·本·拉登,本·拉登的同父異母弟弟。 [16] 
  • 本·拉登有同父異母的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其中兩個弟弟分別名叫艾哈邁德(Ahmad)和哈桑(Hassan)。 [29] 
妻子
本·拉登自稱有4個妻子:一個敍利亞人、兩個沙特人、一個也門人。但有報道證實,拉登還有一名菲律賓妻子,是菲反政府武裝阿布沙耶夫領導人薩巴亞的表妹。
  • 納伊瓦·本·拉登,本·拉登的第一任妻子、表妹,來自敍利亞,1974年嫁給拉登。 [8]  [28] 
  • 克海莉亞·侯賽因·薩比爾(Khairiah Husain Sabir),本·拉登的第三任妻子,來自沙特吉達。 [25-26] 
  • 希哈姆·阿卜杜拉·本·侯賽因(Siham Abdula bin Husain),本·拉登的第四任妻子,來自沙特麥地那,1987年嫁給拉登。 [25-26] 
  • 阿邁勒·艾哈邁德·阿卜杜勒-法塔赫(Amal Ahmed),也門人,2000年在阿富汗坎大哈與本·拉登結婚,是拉登最年輕的妻子,與拉登育有5個孩子,其中2個出生在巴基斯坦公立醫院。 [5]  [13-14]  [19]  [22]  [25] 
子女
本·拉登子女的數量有多種説法。
  • 阿卜杜拉·本·拉登(1976年—),本·拉登的長子。 [32] 
  • 薩阿德·本·拉登,本·拉登的第三子。 [31] 
  • 奧馬爾·本·拉登,本·拉登的第四子,母親是納伊瓦。 [8]  [23] 
  • 奧斯曼·本·拉登(約1985年—),本·拉登的兒子。 [32] 
  • 哈立德·本·拉登(約1989年—2011年5月2日),和父親一起在阿伯塔巴德被美軍擊斃。 [10]  [23]  [27] 
  • 哈姆扎·本·拉登(Hamzm bin Laden,約1990年—),在美軍的一次反恐行動中被擊斃。 [9]  [24]  [32] 
  • 貝克爾·本·拉登(約1995年—),本·拉登的兒子。 [32] 
  • 其他兒子(排行不詳):阿里、穆罕默德 [32] 
  • 法蒂瑪(約1988年—),本·拉登的女兒。 [32] 
  • 伊曼(約1993年—),本·拉登的女兒。 [32] 
其他親屬
  • 蘇萊曼·阿布·蓋斯(Sulaiman Abu Ghaith),拉登的女婿兼發言人,2013年3月在約旦被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抓獲。 [20] 
  • 馬斯里(真名:阿卜杜拉·穆罕默德·拉傑卜·阿卜杜勒拉赫曼),拉登的女婿,2017年2月26日在敍利亞伊德利卜省被中情局無人機擊斃。 [21] 

烏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拉登遺言

2014年8月10日,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拉登在2011年由助手執筆的一封信件中警告説一個新生“殘忍”極端組織勢力日益增強,授意“基地”組織與之切斷所有聯繫,該組織就是後來在伊拉克和敍利亞自稱建國的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其中列舉ISIS的一些野蠻行為,包括使用氯氣化學武器、轟炸清真寺和屠殺天主教教堂等。《每日郵報》解讀,ISIS原是“基地”組織下屬的一個極端團體,但拉登逐漸發現,ISIS的行徑會損害“基地”組織的“名聲”。 [7] 

烏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譯名爭議

1996年在阿富汗藏身地的本·拉登
1996年在阿富汗藏身地的本·拉登(12張)
在中文媒體中廣泛存在“拉登”和“拉丹”兩種譯名,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多使用“拉登”,新華社、《參考消息》、《解放軍報》等媒體多使用“拉丹”。 [3] 
新華社譯名室負責人表示,“拉登”最早是廣播電視媒體根據英語或者漢語拼音的發音,“望文生音”而產生的讀音,但“拉丹”的名字來自阿拉伯語,在阿拉伯語系中根本沒有“登”這個音節,“丹”才是正確的發音,所以“拉丹”這種譯法更為恰當。負責人還表示,“本·拉登”和“本·拉丹”的普及率都很高,無論説哪個,大家都知道是誰。作為一個人的“符號”,大家不用太較真。 [3] 
中央電視台是“拉登”發音的主要來源,央視國際部負責人董迎春表示,央視從一開始報道就用“本·拉登”,從來沒想過要改。董迎春説,雖然新華社發過一個修正的東西,但是也不是很正式,因此在新聞報道中一直沿用“拉登”的譯法。而且,如果更改過來容易讓觀眾感到困惑。 [3] 
因為英語沒有通用的阿拉伯語轉寫系統,烏薩馬有很多不同的英語譯名。英語裏有幾個常見翻譯,通常被媒體使用的是Osama bin Laden,而情報業通常使用Usama bin Laden或Usama bin Ladin,縮寫為UBL。 [3] 

烏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襲擊活動

9.11-美國本土遭受最大的恐怖襲擊 9.11-美國本土遭受最大的恐怖襲擊
本·拉登自稱或被指控策劃實施了多起恐怖襲擊:
1992年12月,針對駐索馬里美軍的也門旅館爆炸案。
1993年2月,美國世貿中心爆炸案,致6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1993年6月,謀殺約旦王儲阿卜杜勒未遂。
1995年1月,謀殺教皇保羅二世未遂。
1995年6月,謀殺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未遂。
1995年11月,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對美國軍用建築物的襲擊,造成5人死亡。 [1] 
1995年11月,駐巴基斯坦埃及使館爆炸案,17人喪生。
1996年6月,在沙特阿拉伯宰赫蘭對美國兵營卡車的炸彈襲擊。 [1] 
1997年,開羅外國旅遊者客車爆炸案。
1998年8月,對美國駐肯尼亞大使館和駐坦桑尼亞大使館實施炸彈襲擊,造成257人死亡,5000餘人受傷。
2000年,在也門襲擊美國科爾號驅逐艦,造成17名美國士兵死亡。 [2] 
2001年9月11日,對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等地的恐怖襲擊(9·11事件),造成2996人死亡。 [1] 
2005年7月7日,英國倫敦地鐵連環爆炸案,56人死亡。
據美國媒體透露,拉登計劃在7月20日至22日期間,趁布什出席8國集團領導人會議之機謀殺他。根據德國警方的情報,本·拉登的靈感來自《007》中的一個鏡頭,要像詹姆士·邦德一樣遙控裝滿高效能塑膠炸彈無人駕駛飛機,讓其直接擊中會議場所,殺死布什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
2018年6月,據英國媒體報道,本·拉登曾謀劃在1998年法國世界盃英格蘭隊和突尼斯隊的比賽中製造恐怖襲擊。 [3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