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未收割的田地

鎖定
① 此詩最初發表於1855年的《現代人》。詩裏表達了詩人對俄國農民悲慘處境的沉思,也流露出詩人對自己命運的憂慮。詩寫於1853年一場大病之後,其中播種者(農夫)的形象,論者多以為是詩人的自況。
中文名
未收割的田地
表    達
對俄國農民悲慘處境的沉思
發表時間
1855年

未收割的田地作品內容

晚秋時候。白嘴鴉已經飛去。
樹林落光葉子,田野一片空寂,
未收割的田地只有一塊……
這勾起人們憂愁的思慮。
麥穗彷彿彼此在絮絮訴説:
“我們聽厭了這秋天的風雨,
“腦袋耷拉在地上多無聊,
飽滿的穀粒沐浴在塵土裏!
“各種過路的、貪食的烏羣
沒有一夜不來破壞我們,
“野兔把我們糟蹋,暴風雨把我們吹打……
我們的農夫在哪裏?他還在等待什麼?
“是我們長得不如別的田地?
還是開花、秀穗不夠整齊?
我們並不比別的莊稼差,不!
我們早已灌滿漿液,顆粒成熟。
“難道農夫又耕耘又播種,
就是為了讓秋風吹散我們?……”
風兒給它們送來悲傷的音訊:
“你們的農夫已經精疲力盡。
“他知道為什麼要耕耘和播種,
只是去收割,已是力不從心。”
“可憐的人已病倒,不吃也不喝,
蛆蟲在吸吮着他害病的心窩,
“那開出這些壟溝的雙手,
垂着像枯藤,乾癟如柴瘦,
“農夫眼色暗淡,而且又啞了歌喉,
再不能用歌聲抒發自己的哀愁,
“他再也不能手扶犁杖,
沉思地走過自己的田頭。” [1] 

未收割的田地詩歌鑑賞

這首詩詩隋哀傷,圖景陰鬱。以“未收割的田地”為背景,展示了農民悲: 慘的生活實況。讀來哀婉悽慘,為之動容,是涅克拉索夫的優秀詩作之一。
這首詩質樸簡明,有濃郁的民間詩歌的氣味。前兩節四行,可看作序: 詩,後面的十三節是詩的主體部分。
在序詩裏,詩人交代了背景,點出了題旨。“晚秋時候”成為發生事件、引出矛盾的基礎。在這個季節,不僅“白嘴鴉已經飛去”,樹林落光了i 葉子,而且,早已過了收割季節,應該準備過冬。然而,在一片空寂的田野裏卻有一塊未收割的田地。這不協調的情景怎能不引起“憂愁的思慮”。
把“憂愁的思慮”展開,具體描寫是詩篇主體部分的核心內容。先寫未收割的麥穗的“絮絮訴説”,再寫秋風所做出的“悲傷的音訊”。一訴一答,前後照應,形成一幅陰鬱哀傷的悽楚畫面。
詩人以隱寓的手法,讓麥穗歷述自己的哀傷。它在一片空寂的田野裏,聽厭了秋天的風雨,貪食的鳥羣破壞它們,野兔糟蹋它們,暴風雨吹打它們……這不幸的遭遇,使它們不能不呼喚自己的農夫。尤其是,它們還在自責自怨,以圖為農夫開脱。然而,它們粒飽漿足,並未給農夫提供出扔棄它們的藉口。這段描寫如泣如訴,哀婉動人,先以客觀的加害鋪寫,後以自責自怨深化。這就加強了對農夫的呼喚。
詩的後半段的描寫畫龍點睛,廓清“憂愁的思慮”的真相。詩人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
如果前半段只有心理的真實,是一種假想的形式的話,那麼,這裏便完全是實寫了。農夫“只是去收割,已是力不從心”了,其原因就是他“病倒了”,“蛆蟲在吸吮着他害病的心窩”。詩人不僅刻畫出農民受疾病折磨的悲慘形象:“垂着像枯藤,乾癟如柴瘦”,而且也寫出農夫的心地:又耕耘又播種,就是為了讓秋風吹散我們?既寫出他今天暗淡的眼光,枯萎的神態,也寫出他昨天唱着淒涼的歌兒,“沉思地走過自己的田頭”的沉重身、影,一個完整的農民形象站立起來。今天他不能去收割田地,正是長期勞累導致的疾病。俄羅斯農民就是憂鬱和苦難的化身。
涅克拉索夫的詩構思奇巧,選擇這樣一個特殊的題材——未收割的田地,使一首短詩包含了無限的容量;它有情節,有對話,有心態的揭示,也有事件真相的鋪敍。詩中的秋風既是媒介,又是情節的參與者,自然而然地把全詩熔鑄一爐。 [1] 

未收割的田地作者簡介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維奇·涅克拉索夫(1821 - 1877),俄國詩人。1821年12月10日生於烏克蘭波多里斯克省一個軍官家庭,在雅羅斯拉夫爾省格列什涅沃村的莊園度過童年。1838年被送入彼得堡軍事學校,因違背父命到彼得堡大學旁聽,失去經濟支持,開始了長期的貧困生活。1840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幻想與聲音》,大多模仿之作,受到批評,後一度放棄寫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