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香化滯湯

鎖定
木香化滯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卷下。具有調氣,益氣之功效。主治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
中文名
木香化滯湯
別    名
消痞湯(《蘭室秘藏》捲上)
出    處
《內外傷辨惑論》卷下
組    成
半夏、草豆蔻仁、甘草、柴胡、木香、橘皮、枳實、當歸梢、紅花
功    用
調氣,益氣
主    治
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

木香化滯湯組成

半夏一兩,草豆蔻仁、甘草(炙)各五錢,柴胡四錢,木香、橘皮各三錢,枳實(麩炒,去瓤)、當歸梢各二錢,紅花五分。

木香化滯湯用法用量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大盞,加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食遠稍熱服。

木香化滯湯功用

調氣,益氣。

木香化滯湯主治

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

木香化滯湯方義

方中柴胡為君藥,疏肝行氣解鬱。半夏散結消痞,降逆和胃;木香行氣調中止痛,是為臣藥。當歸養血補肝,同紅花以活血止痛;草豆蔻、陳皮行氣化濕和中,枳實破氣消滯,生薑和中止嘔,均為佐藥。炙甘草為使藥,補中益氣,調和渚藥。全方配伍,共收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之功。

木香化滯湯使用注意

忌酒、濕面。

木香化滯湯附註

有蒼朮。(《醫學入門》)

木香化滯湯附方

名稱:木香化滯湯
組成:柴胡四錢,橘皮三錢,木香三錢,甘草五錢,草豆蔻仁五錢,半夏一兩,當歸二錢,枳實二錢,紅花半錢
用法:分二次温服
主治:因腹皮裏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出處:《東垣試效方》
名稱:木香化滯湯
組成:枳實二分,柴胡四分,木香三分,陳皮五分,甘草一分,半夏一錢,草蔻五分,當歸二分,紅花一分,香附五分
用法:每服三五錢,加生薑五片,清水煎,食遠稍熱服
主治:氣鬱
出處:《嵩崖尊生》卷七
名稱:木香化滯湯
組成:木香、紅花各三分,橘皮五分,當歸尾、枳實各二分,柴胡四錢,草豆蔻(研)五分,甘草(炙)一分,半夏一錢
主治:脾胃虛弱。食滯腹痛,心下痞滿。不思食
出處:《證治準繩》
功用:健胃化滯
名稱:木香化滯湯
組成:木香七分,檳榔、人蔘、陳皮、澤瀉、黃連各一錢,白朮、枳殼(炒)、厚朴(姜制)、白芍藥、茯苓各一錢半
用法:上銼,作一服。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主治:體質虛弱,患痢赤白,腹中療痛,裏急後重,多熱多滯
出處:《古今醫統大令》

木香化滯湯重要文獻摘要

《經方解鬱》:“憂思痞結,不思飲食,腹皮微急,以木香化滯湯、消痞丸消而磨之,亦攘之之意也。諸濕腫滿,腫,濕熱發黃,以實脾利水之劑燥之,孰非攘而奪之之意歟。”
《醫方便覽》:“氣虛誤下亦能成憂思恚怒,氣鬱成痞,七氣湯、消痞湯飲食填塞胸中.保和丸、枳實導滯丸、木香化滯湯。外傷風冷,飲食不化,平胃散加吳蓑萸、藿香、草蔻之類温之。痰氣不利者,積桔二陳湯,或導痰湯加黃連、瓜仁、天花粉痰兼火者,黃芩利膈丸。痰滯胸膈者,宜用吐法濕熱太甚者。”

木香化滯湯注意事項

孕婦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