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製佛像

鎖定
木製佛像,以佛為題材,木為材料雕刻而成的木質工藝品,也叫木雕佛像。
中文名
木製佛像
別    名
木雕佛像
類    別
木質工藝品
造    像
如來相,菩薩相,天部諸神等

目錄

木製佛像類別

木製佛像造像分為:
如來相:釋迦佛、旃檀佛像、燃燈佛、彌勒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盧舍那佛等。
菩薩相:觀音菩薩(含度母)、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八大菩薩、思惟菩薩像(或彌勒、或釋迦太子)、菩薩形的阿彌陀佛(長壽佛)等。
天部諸神:四天王、梵天、帝釋、韋馱天、摩利支天等天部諸神。
世澤木雕佛像 世澤木雕佛像
憤怒神像:佛、菩薩所化現的各種憤怒像和其它各種忿怒形的諸神。
比丘相:羅漢、祖師、弟子、布袋和尚,地藏菩薩等。
其它神怪:西藏本地諸神、財神,羅喉星、墓葬主、各種吉祥動物等。
人間相:長壽老人、各種供養人、施主等。
如來相
如來相的特徵:如來即釋迦佛的另一稱呼。不管什麼佛,只要是佛的階次,就一定頭上有肉髻,有右旋螺發或水波紋佛發,兩眉之間的白毫可有可無,即僅從頭部也可分辨出是不是佛陀。
佛陀一般不戴冠,但9世紀後屬於密宗系統的佛陀像,也有將佛陀頭上加上冠,但佛發仍是高肉髻和螺發。
佛陀的大衣在早期,均為通肩式和袒右肩式,這兩種大衣一直到今天仍為西藏系的佛教造像所繼承,是藏傳造像的主流大衣樣式。
但漢傳佛像則不然,北魏晚期造像由於受文人士大夫穿着的影響,多穿所謂褒衣博帶式大衣,以後又發展出所謂雙領下垂式等。
只要是具備佛陀的高肉髻、着大衣的造像(不可以袒裸上身),不論是何尊佛,都屬於如來相,統稱為佛像既可。
三佛:在我們參觀佛寺時,常常看到在大殿內三尊佛像並排而坐。不論漢傳、藏傳佛教,當供奉三佛並坐時,一律都是如來相。諸佛可從手印和標識以及座次來確認。
三世佛∶燃燈佛(過去)、釋迦佛(現在)、彌勒佛(未來)
三方佛∶阿彌陀佛(西方)、釋迦佛(中)、藥師佛(東方)
三身佛∶盧舍那佛(報身)、毗盧遮那佛(法身)、釋迦佛(應身)
這些佛沒有太多的固定標識,阿彌陀佛一般是雙手重疊置膝上作禪定手印;毗盧遮那佛雙拳握抱,兩手食指相併,稱智拳印;藥師佛右手往往捻一藥丸,或左手託一小缽;其它的佛或作説法印或作施無畏印。按佛經上説,只要有降魔印、説法印、禪定印、施無畏印、與願印等基本手印,各佛都可通。
旃檀佛像:佛經説優填王是用牛頭旃檀木(木質的一種)造釋迦像,稱為優填王像,為立像,其胸前有如樹輪一樣的衣紋,多為木雕,至今日本京都清涼寺還完好的保存着中國北宋雍熙二年(965)張氏兄弟所造的旃檀像,傳世品以明清所造為多。
藏傳佛像也喜仿此典故作銅旃檀像,樣式也仿木雕像 。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至於佛經上形容釋迦佛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許多“相”、“好”在造像上是無法具體表現出來的。一般只有所謂“眉間白毫相”、“頂髻相”(即肉髻)等,能明確顯示出來。
第五相中所謂的“手足指縵網相”,也稱“鵝王掌相”説佛陀的手、足指間有縵網相連,像水禽的腳蹼。我國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上也可看到此種情況,北魏以後,此種鳥蹼形的手基本上看不到了,偶爾在唐代大型像上可以見到。
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據《法華經.見寶塔品》釋迦佛説法時,多寶佛從地下湧出讚歎,分坐席一半與釋迦佛與之並坐。北朝石窟和單尊像多見。
誕生像:表現釋迦誕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形象,寺廟浴佛節時使用。為了供奉於水盆,一般多用銅鑄,所見遺物以明清時代為多。
苦行像 :表現的是釋迦在開悟前在雪山修行的情形,造型上呈瘦骨形象,明清時的銅、石苦行像尚有可見。
涅盤像:即俗稱的卧佛,表現釋迦佛圓寂的情景,宋代大型木雕像較多,早年多流失海外,市場所見絕大多數所謂宋代木雕多為贗品。
菩薩相
所謂菩薩,是指天國中低於佛的階次的諸神,又,釋迦沒成佛前也是菩薩的身份。菩薩束髮,袒上身,下着大裙,飾有項鍊、瓔珞、耳環、手鐲、腳鐲,肩上搭帔帛等等,一般情況下,菩薩的身份是不能穿大衣的。
觀音菩薩:早期的觀音菩薩像多是蓄鬚的男性。觀音像的小鬍鬚一直保持到五代,到明代還有時可見。據《妙法蓮花經·觀世音普門品》説,觀音有三十二種應化,是非男非女的。觀音都可根據對方身形幻化,和他平等對話。所以造像中還有豐髯長鬚老者形的所謂男相觀音
還有一種是觀音三十三身,基本上是女性的戴着風兜的形象,類似明代的德化磁觀音形,但有各種職能,如送子觀音、青頸觀音、葉衣觀音、魚藍觀音等,在明清時最受歡迎。
唐以前的觀音,都是一手拿蓮花,一手提個淨瓶,多為立像。唐朝中晚期開始出現一條腿翹着,坐在岩石上,像在休息的形象,稱水月觀音或南海觀音,自在觀音等,都是表現觀音在南海普陀山紫竹林道場休憩的樣子,形象上大同小異。宋代最流行這種樣式的觀音。如果有刻款是北魏的自在觀音,肯定此像有問題,一種是純粹的偽造,或者是真品加刻的偽款。
觀音菩薩在藏傳佛教中也最受尊崇、除二臂外,還有四臂、八臂、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 等等。
度母:據説是從觀音的眼淚變化來的,有二十一位,是藏傳佛像。二十一度母身色不同,最受尊崇的是白度母和綠度母。白度母的特徵是雙腿跏趺坐,額上、雙手心、雙腳心各有一眼,身色白。綠度母只有兩眼,右腳垂下踏蓮花。
彌勒菩薩:彌勒像的造型比較複雜。因彌勒是未來世界的佛,現時身份還是菩薩,在北朝石窟上或者石碑造像上經常是位於最上方。姿態有思惟坐姿,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右手支腮思惟狀;還有交腳坐姿的彌勒菩薩。除了思惟彌勒,還有思維太子,是釋迦佛出家前的形象。二者在外形上沒有什麼區別,有的要靠銘文和在石窟及造像碑上的位置判斷。
唐時對彌勒信仰趨熱,又宣揚武則天即彌勒化身,故彌勒多以佛裝束出現。一般多以倚坐樣式為標準像。表現他倚坐在兜率天宮寶座上,等待在龍華樹下成佛,三會説法。
藏傳佛教對彌勒極為尊崇,多彌勒倚坐像或站立像,呈菩薩妝,肩膀上往往有-或水瓶,這是彌勒菩薩的標幟。
阿彌陀佛:前面談到三佛並坐時,阿彌陀佛作禪定印呈如來相。在藏傳佛教造像中,阿彌佛在佛裝三佛並坐以外,多呈菩薩裝。梵文“阿彌陀”有“無量光”和“無量壽”兩種意思,藏傳佛教據此意造成了兩尊,稱為無量壽佛(或長壽佛)和無量光佛,又最尊崇長壽佛。長壽佛像呈菩薩相,上身暗紅色,雙手捧寶瓶趺坐。
文殊、普賢:文殊是司智惠的,有時騎在綠獅子上,藏傳佛教文殊菩薩的左肩上有經書,右肩上坐寶劍,(或右手舉寶劍)。普賢則騎白象。
文殊、普賢、彌勒、觀音、大勢至、虛空藏、地藏、除蓋障合稱八大菩薩,造型上都大同小異,只有根據冠中或肩上的標幟以及身相來判斷佛名。
金剛五佛:密宗系統的以大日如來為首的金剛五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佛)一般頭戴寶冠,身飾瓔珞、臂釧等、除了如來相外,也有菩薩裝束的,俗稱為裝飾佛或寶冠佛,結跏趺坐,身形完全一樣,只有根據他們所處的方向、手印、標幟以及坐騎來判斷佛名,在藏傳佛教中多見。
天部諸神
常見的有四大天王、梵天、帝釋、韋陀天、摩利支天等, 天王殿中必有四天王,藏傳佛教寺院的經堂入口兩側必有這四位的壁畫。四天王的形象在中國石窟中是唐以後才逐漸定型化。所持法器,漢藏天王也多大同小異。明清造型中∶
持國天王 白 琵琶 護持東方
增長天王 黑 寶劍 護持南方
廣目天王 紅 絹索 護持西方
多聞天王 黃(綠) 寶幢 護持北方
在這四天王中,信奉者對多聞天王(毗沙門天)更為尊崇,因他又是財寶之神,故往往另提出來單獨供奉。藏傳佛教的多聞天造型上持傘,騎獅,身色黃,手中抱鼠,鼠口中吐寶珠,喻財寶。
韋陀天:韋陀天宋元后始定型,呈着甲武士形,雙手合十,肘間橫金剛杵,或手撫金剛杵,常位於寺廟天王殿的後出口處。
摩利支天:摩利支天則呈天女相,有三種樣式。一種為三個頭,正側二個頭是人首,一側呈豬首。另一種為騎在豬身上,天女手持鈴及繩索。還有一種為坐於七頭豬所拉之車上。
金翅鳥:金翅鳥專門吃龍,常見於石窟的頂部和佛像光背及建築卷門正上方,也是天部諸神之一。
鬼子母:鬼子母是佛經中的女惡鬼,自己生有五百個孩子,但每天還要食王舍城中的幼兒,受釋迦教化而改惡從善。宋以來的塑像多為貴婦人,周圍簇擁着幼兒,又被民間視為送子觀音。
辯才天:辨才天,為天部伎樂之神,常做懷抱樂器演奏狀。
天部的諸神最為複雜,由於所依經典各異,顯密諸宗神格不同,樣式截然異趣,又有漢傳和藏傳造像樣式的區別,增加了我們識別的困難。
憤怒神像
憤怒尊多數是依據密宗教理而來的佛、菩薩的變化身。佛、菩薩平時所呈現的肢體正常的平和相(寂靜相)稱為自性身、當他們以智慧力教令愚頑、警醒眾生、摧破無明業障時,即顯現出多面、多臂、表情兇惡的形象(忿怒相),稱為教令輪身,並且還要曉以咒語,即明言,故也稱明王。
不動明王:是密宗金剛五佛之首大日如來的化現,因他早在大日華台成佛了,但發願要作為釋迦佛的僮僕而盡各種義務,所以常呈現僮僕形而常住不動,故也叫常住金剛。造型上右手持慧刀,左手拿絹索,姿式呈叉立形。
大威德明王:藏語稱“雅曼達嘎”,牛頭,多頭多臂多足,各面都呈忿怒相,惟最頂部(頂嚴)的佛頭是寂靜相的阿彌陀佛,以示是阿彌陀佛的教令輪身。
馬頭明王:馬頭明王逆發中必有一個或三個馬頭;西藏的大輪金剛嘴中橫貫有一長蛇如輪狀;金剛手是叉立的,袒腹,右手高舉金剛杵。
大黑天神(瑪哈嘎拉):為古代印度的軍神、戰神,身披象皮,腰圍虎皮裙,腳下踏着仰卧的白象。有二臂、四臂、六臂和帶翅的、除黑色外有各種身色形象。
地獄主:即蒙語的卻爾吉,是主管地獄的,也即閻魔王,形象為牛頭,站立在牛背上,牛身下鎮壓着一仰卧男子,象徵着鎮壓邪惡,地獄主也有雙身的,明妃正在向他獻骷顱碗內的人血。
吉祥天母:為女性護法神,她騎在一匹黃色騾子上,騾臀上又生一眼,故民間俗稱其為騾子天王。
雙身佛像:俗稱歡喜佛,是源於古代印度教的性力思想而表徵於造型美術,不能據此認為藏傳佛教是縱慾的,稱為雙身造像較妥。
藏傳佛教中,任何一尊佛都可以是雙身的,這其中有忿怒相的,也有寂靜相的,著名的如時輪金剛,勝樂金剛,喜金剛,威德金剛等都是雙身的忿怒像。
女伴稱為空行母、明妃、佛母。空行母種類很多,常見的佛母有獅面佛母,亦名獅面空行母,藏語名“森多瑪”,為獅子頭女性護法神。還有熊面空行母、虎面空行母,金剛亥母等等。
祖師也有雙身的,如蓮花生大師。
比丘相
大凡是剃髮、着僧服(有的戴僧帽)的出家人形象都可歸入比丘相。早期造像,多常見的阿難、迦葉二弟子像,一老一少,侍立佛旁。十六羅漢是唐末五代才開始流行的。以後又有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等等。比較特殊的是地藏菩薩,雖是菩薩的級別,但也是髡頭的比丘相,也有頭戴毗盧帽的形象。
布袋和尚:五代(十世紀中葉)後粱時浙江奉化有個瘋和尚整天提個破口袋,自稱彌勒下世,死後人們塑他的像,即布袋和尚,俗稱大肚彌勒,這是中國化的彌勒,布袋和尚一般供奉於天王殿正面。
祖師像:主要是藏傳佛教常見,如宗喀巴、米拉日巴等等,還有些形象怪誕、不修邊幅的大成就者,他們是用種種瑜伽修練法來得到成就的。
其它神怪
藏傳佛教中還有許多神格各異的神怪,如財神、墓葬主等等,可逐步認識。
財神:與毗沙門天的造型和神格近似的,是西藏佛教中的財神,其造型為袒腹的胖漢,嘴上有上翹的小鬍鬚,手中託一碩鼠,鼠口中吐珠。財神有多種造型和身色,有騎龍、騎狗等形象、以黃色身相的胖漢稱為“黃財神”的最受尊崇。
人間相
長壽老人、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男女供養人、宦官、施主等現實生活中各類人物形象。這類像的數量也較多,有些並不屬於佛教的範圍,或者是佛道兼用的,遇到具體情況可再查資料。
由於作偽者缺乏起碼的佛像常識,於是往往在作偽時張冠李戴,導致佛像的身份不倫不類,稍加註意就會識別出是偽造。例如這尊石雕像,上半身是佛的高發髻和通肩式大衣,理應該是釋迦牟尼佛禪定或者説法的形態,可是此像作出菩薩形的交腳坐姿(真品佛像極各別的情況也有交腳形的),這還不説,釋迦牟尼佛竟然突然降格為伎樂天人的身份,膝上放置着琴, 稚弱的小手在彈琴。縱觀古今的佛教美術,從沒有也不可能出現釋迦牟尼佛彈琴的情形,稍有些佛教美術的常識一眼就可識破此像是無須深究、不值一駁的胡鬧之作,可竟然出現在佛像鑑賞的圖錄中。

木製佛像保養

木製佛像,木製工藝品有着悠久的歷史淵源,好的工藝品能體現出雕刻師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雕刻技術。 對於收藏工藝品的人來説,收藏自己喜歡的工藝品,能陶冶情操,能給自己繁忙的空間注入無限的活力,同時給自己創造出豐富的想象空間。 如何讓自己喜歡的東西能永葆青春,永遠散發着生命的活力,那就和如何有效的收藏保養工藝品有很大的關係了。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一些淺薄的體會來談談木雕工藝品的保養。
一、木製佛像、工藝品不宜長時間放在烈日下暴曬而開裂。 木製佛像、工藝品就像人一樣,暴曬,容易“中暑”的。所以在擺放的時候,就應該有意識的去注意,特別是不要把他們擺放在窗口。
二、木製佛像、工藝品不宜放置在極潮濕或者極乾燥的室內,忌空調直吹。 在很潮濕的環境裏,部分木製佛像、工藝品就會長“毛”。例如綠檀工藝品就會吐出銀白色的絲出來。雖然那是一道美麗的風景,但是據我瞭解還是很多人不太喜歡的。 太乾燥的環境,木製佛像、工藝品有的可能會部分出現開裂的現象。況且大家現在的生活水平比過去要高的多了。最簡單的就是體現在北方的生活冬天有暖氣,夏天可以吹空調。因此就要注意木雕工藝品不要對着空凋風口直吹。也不要把他放在暖氣管的附近。
三、木製佛像、工藝品不宜放置於明火、火牆、火炕、火爐的附近。
四、木製佛像、工藝品不宜用帶水的毛巾擦拭,宜用含蠟質的或含油脂的純棉毛巾擦拭為佳。 平常根據室內乾淨與否,經常用幹棉布或雞毛撣子將木製佛像、工藝品上的灰塵撣去,以顯示其自然之美,如果發現木製佛像、工藝品的光澤不好時,可以用刷子將上光蠟塗於木雕工藝品的表面,用抹布擦一下拋光即可。當然也可以用純棉毛巾蘸一些核桃仁油輕輕的擦在木製佛像、工藝品的表面也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不過切忌的是,不要用帶水的毛巾擦拭,這樣會使木製佛像工藝品過於潮濕,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還傷害了他們。
五、木製佛像、工藝品應避免接觸到腐蝕性液體、酒精、指甲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