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蘭陂

(福建莆田古代水利工程、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木蘭陂(mù lán bēi),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霞林街道木蘭村, [10]  距出海口26千米,佔地面積583平方米。始建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經三次營築,於元豐六年(1083年)竣工。 [3]  木蘭陂是具代表性的拒鹹蓄淡灌溉工程,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 [10]  中國五大古陂之一,被譽為福建的“都江堰”。 [8] 
木蘭陂東南西北走向, [3]  採用筏型基礎,用巨石砌築攔河壩閘,由陂首樞紐工程、渠系工程和堤防工程等三部分組成。整套木蘭陂工程規模大,各部分相輔相成。陂首樞紐工程由由溢流堰、進水閘衝沙閘導流堤等組成,木蘭陂攔河壩全長219.13米。 [23]  木蘭陂渠系工程由南北洋平原上的大小溝渠組成,主要包括南洋渠系和北洋渠系,將木蘭溪水七分引入南洋平原,三分引入北洋平原。 [26]  堤防工程,可稱之為木蘭陂的延伸工程,具有防洪、擋潮、排澇等多種功能,是保護莆田南北洋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 [20]  木蘭陂是一座具備引水、蓄水、灌溉、防洪、擋潮、水運和養殖等綜合功能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木蘭陂工程的興修過程是莆田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是研究區域社會變遷歷史的具體實例。 [21] 
1988年1月13日,木蘭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4年9月,木蘭陂水利灌溉工程被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19] 
中文名
木蘭陂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霞林街道木蘭村 [10] 
佔地面積
583 m²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始建時間
1064年(北宋治平元年)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3-0056-3-004

木蘭陂歷史沿革

  • 第一次築陂,被洪水沖垮
圖片 圖片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福建長樂錢四娘籌錢十萬緡,到莆田發起築陂壯舉。後因溪洪暴漲,將陂沖毀。 [1]  [26] 
  • 第二次築陂,被潮水沖垮
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林從世將陂址定於下游建陂, [1]  接近完工時因下游湧潮的衝力而被潮水沖垮。 [26] 
  • 第三次築陂,大功告成
木蘭陂
木蘭陂(2張)
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侯官縣李宏應詔募來莆。由僧人馮智日的協助,吸取前兩次築陂失敗的教訓,在施工前先深入實地進行細緻的勘察後,選址建陂。 [1]  歷時8年築陂成功,元豐六年(1083年),木蘭陂陂首樞紐工程完工。 [1]  [13]  [26]  在此期間,木蘭陂配套工程得以一一展開,當地十四家大户為李宏築陂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於木蘭溪南岸南洋平原開鑿溝渠,灌溉田畝。 [23] 
  • 歷代修繕
木蘭陂 木蘭陂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木蘭陂年久失修,當任興化知軍詹時升組織人員加以修繕。 [24]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秋,木蘭陂北岸決口,莆田縣丞馮元肅主持修治。乾道九年(1173年),知軍潘疇主持修陂。淳熙元年(1174年),重修木蘭陂門。淳熙三年(1176年),重修木蘭陂北陂。慶元年間(1195~1196年),木蘭陂南岸被洪水沖決10餘丈,興化知軍陳仕楚與陂司正副合力修理。 [24] 
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經總管郭朵八、張仲義建議,於北岸創建萬金斗門,引溪水灌溉北洋平原。至此,整座木蘭陂水利工程最終完成。 [23]  至元六年(1340年),木蘭陂柱石傾壞,達魯花赤八哈的呀兒主持修治,“增壘石一層,植反柱五根”,對陂基也進行了加固。至正年間(1341~1368年),木蘭陂陂柱傾倒,重修後減去三個陂門,剩下的二十九個陂門,皆以木板為閘門,用以啓閉。並於石下立松,每層九根。自此興化平原南北洋灌區始連成一片,並且溝通了南北洋的河運。 [1]  [24] 
木蘭陂 木蘭陂
從明洪武年間開始,木蘭陂大體每隔三十年左右,便有一次大的修繕活動。明洪武八年(1375年),木蘭陂幾乎傾倒,通判尉遲潤率領眾人修治,疏通底穴泥沙,以礫石鋪墊鞏固陂基。永樂二年(1404年),木蘭陂4根陂柱為風濤所折,人們將28門木板閘改為石板閘。永樂十一年(1413年),重修閘門,“削木為板,板厚四寸,入於土中,加石其上,縱橫積疊,鱗次櫛比,以完以固。宣德六年(1431年),木蘭陂又一次潰堤,縣丞葉叔文主持修理,在這次修繕中,將原有的南北二洋溝疏通。天順六年(1462年),木蘭陂閘門有6座穿漏,知縣王常“悉撤其舊址,實以灰土、貫以松木、而又疊以鉅石,縱橫上下,勾連參錯,櫛比鱗次,以為固其。”然後又用此法加固南北堤岸。成化二年(1466年),知府嶽正主持修陂。弘治三年(1490年),太守王弼補益木蘭陂下游送水長石70多塊,“先布地牛,乃加灰石”,以防南北岸決堤。弘治至正德年間(1488~1521年),兩次重修陂岸,並重修回瀾橋。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太守周大禮修正石柱,補瀉水石及兩岸堤石。次年,陂大壞,用灰土堅築,加石為護。隆慶年間(1567~1572年)重修回瀾橋、萬金斗門。萬曆七年(1579年) [27]  ,陂堤的兩岸損壞嚴重,於是加石疊土,比舊基高數尺,並在回瀾橋下游砌石,以固根衹。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木蘭陂再次重修。 [1]  [24] 
清順治八年(1651年),木蘭陂堤壞,開始採用始按畝徵田的方式重修。康熙六年(1667年)陂巖潰決,經三個月重修完畢。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發大水,28個陂門有一半沖毀,由官府撥款重修。康熙四十年(1701年),木蘭陂重修。雍正五年(1727年),木蘭陂決口。乾隆二年(1737年),陂門與回瀾橋都被大水損壞,情況嚴重,耗時3年才得以修繕完成。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木蘭陂大堤和回瀾橋,疏通水道。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木蘭陂塌陷。乾隆四十一年(1778年)木蘭陂南岸堤壞,又按畝出貲修繕。二年後,木蘭陂墩面石龜被沖壞三處,由官方修復。嘉慶十年(1805年),官府重修萬金斗門。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堤岸,疏通上游和大小溝淤積泥沙。 [24] 
1954年10月,福建省水利廳在楓亭鎮召開會議,確定成立木蘭陂水利管理委員會。
1956年,為適應農業生產形勢發展需要,木蘭陂水利管理委員會改成木蘭灌區管理委員會,管養職工增至80人,業餘水利管理員1000人,分設3個管理站。後又改成木蘭溪水利管理處和南北洋海堤管理處。 [18] 
1958年,木蘭陂附近興建架空倒虹吸管工程 [15] 東圳水庫之水到沿海地區,使木蘭陂大大提高灌溉、排洪能力,灌溉面積從原來的15萬畝,增加到25萬畝。
木蘭陂
木蘭陂(4張)
198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部門頒佈《莆田南北洋海堤管理暫行規定》,實行包堤責任制,採取相應的獎懲措施。
1990年,莆田市制定《崗位責任制暫行規定》,明確每月逢1日、15日,管理站要組織集體巡堤,包堤人員每月巡堤不少於4次,發現問題及時報告、處理。 [18] 
1999年,莆田市委市政府啓動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建設。 [20] 
2009年初,莆田市委、市政府決定對木蘭陂及周邊環境按水利風景區的標準進行保護性建設。
2010年,為有效保護木蘭陂文物古蹟,在實施二期霞林段防洪工程建設中,木蘭陂主體進行保護性加固;木蘭陂紀念館等就地抬升重建;以原有文物古蹟、自然景觀為主規劃,建設其周邊南、北岸相匹配的景觀公園。 [20] 
木蘭陂渠系工程示意圖 木蘭陂渠系工程示意圖

木蘭陂遺址特色

木蘭陂結構

木蘭陂由陂首樞紐工程、渠系工程和堤防工程等三部分組成。李宏的木蘭陂陂首樞紐的建成,跨出了工程成功的第一步,為此後的配套工程奠定了基礎。整套木蘭陂工程,規模大,各部分相輔相成,改變了傳統的功能較為單一的水塘,使莆田平原的開發速度得到了提高。 [23] 
  • 陂首樞紐工程
陂首樞紐工程由由溢流堰進水閘衝沙閘導流堤等組成。木蘭陂東南西北走向,佔地面積583平方米。 [3]  攔河壩全長219.13米,靠北岸為滾水重力壩,長123.43米;南岸段為溢流堰閘,長95.7米,設有堰閘28孔,衝砂閘1孔。進水閘分南北兩座,南進水閘一座二孔,正常流量11立方米/秒,灌溉農田7.3萬畝;北進水閘一座一孔,正常流量5.5立方米/秒,灌溉農田6.4萬畝。導流堤分南北導流堤,南導流堤長227米,北導流堤長113米。 [23] 
  • 渠系工程
木蘭陂渠系由南北洋平原上的大小溝渠組成,將木蘭溪水七分引入南洋平原,三分引入北洋平原。 [26] 
渠系工程,作為木蘭陂的配套該工程,主要包括南洋渠系和北洋渠系。南洋渠系由南進水閘回瀾橋引水而出,分為大溝7條,小溝105條,灌溉南洋平原。北洋渠系由元代建於木蘭溪北岸的北進水閘萬金陡門引出,並與延壽溪相通,灌溉北洋平原。 [23]  渠系工程由分佈在南北洋平原的大小河渠組成,全長355千米,其中南洋長200千米,北洋長155千米,正常水位下水域面積2.2萬畝,可蓄水3100萬立方米,素有“平原水庫”之稱。 [23] 
  • 堤防工程
堤防工程,可稱之為木蘭陂的延伸工程,原為唐代以來開始興建的捍海堤壩,經後人不斷翻修,逐漸成為木蘭陂工程的一部分。南北洋海堤始建於唐朝,位於木蘭溪下游興化灣畔,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堤,全長87.48千米,具有防洪、擋潮、排澇等多種功能,是保護莆田南北洋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 [20] 
木蘭陂 木蘭陂 [19]

木蘭陂防護功能

  • 防漏底
木蘭陂陂由溢堰閘和重力壩組成,遇洪則溢,水枯則閘,陂長219米,底寬40至50米;從最上游石底至陂底、斜高6.7米。由於建在淤泥上,先在溪底鋪2.5至4米砂礫蛋石,人工填土,中間夾二層松木條,用細沙鋪面。再用幾萬塊2噸以上花崗岩巨石膠砌而成,平整密合,作為陂內溪底防漏。 [14] 
  • 防淤積
木蘭陂在石底上砌陂墩33個,墩寬1.5米,孔寬2.5米,高7.5米,共放32個閘孔(後堵3個)。每墩心用4條斷面為60×60分米將軍柱並排堅插入石底一半以上(長200釐米),直至墩高平。自上游至下游緊靠成排,四周用塊石包砌,有力頂託上游半個墩。大大增強陂體穩定性。針對陂址位於溪寬流緩地段易淤沙,又在陂南端設置一個衝沙閘,加寬1米。閘底加深半米,以利溪底泥沙衝入海,確保南洋進水口暢通。 [14] 
  • 防改道
為避免暴洪漫流衝出溪外,導致溪流改道,在木蘭陂陂身兩端,向上遊沿溪各建一條長154米和292米,高於溪岸導流石堤,與岸相接。 [14] 
  • 防海潮
在木蘭陂32個閘門跨閘橋面石和閘墩頂面石連接處,各鑿出兩頭大中間小元寶狀石槽,將其石柄入隼後向縫中澆注鐵水,使墩橋面石相互交鎖,連成堅固整體,增強陂身穩固性。陂身外面海處,則建階梯式護坦,分五級石階,總長12米,寬140米,每階高約半米,可防護溪洪衝擊陂基,減輕海潮對陂身衝擊,擋住海水入侵,使溪海分流。 [14] 
  • 防枯水
木蘭陂陂南端回瀾橋進水閘(亦稱惠南橋)可蓄水1700萬立方米,以灌溉南洋平原。元延祐二年(1315年),陂北部(一半)又建“萬金陡門”進水閘一孔,灌溉北洋,溝道總長185.5千米,可蓄水1400萬立方米。該陂現有29個閘門,遇天旱枯水期,放下若干塊閘板,水位就高,流量也大了。如旱情加重,再關上若干閘門,水位會再升高,增加灌溉面積。 [14] 
  • 防洪災
洪水時期,木蘭陂所有閘門開啓,疏流泄洪。溪洪上漲,使溢上陂頂再漲,陂身就淹在水下。洪水一退,陂身又露出來。 [14] 
防地震
由於木蘭陂陂身整體性強,下重上輕,在水下沒有衝力,加上上述穩固建築,可保陂身不受地震損害。 [14] 
木蘭陂

木蘭陂主要建築

木蘭陂南洋渠道

南洋渠系,通過木蘭陂南端回瀾橋閘(亦名惠南橋),引水灌溉南洋平原。 [26]  回瀾橋進水閘閘高3米,雙孔,左側孔寬2.85米,右側孔寬3.25米。據舊志記載:南洋渠道分上、中、下三段,共有大溝7條,小溝109條,全長113千米。
回瀾橋

木蘭陂北洋渠道

北洋渠系,通過萬金陡門,引水灌溉北洋平原。北洋渠系連接入海口,形成四通八達的黃金水道,溪海聯運,商貿發達。 [26] 
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總管張仲儀、郭尕兒在木蘭陂北端建“萬金陡門”(即今進水閘),分水進入北洋,開挖溝渠與延壽溪下游匯合,開發北洋灌區,並與民立約:“水以三七為則”,南洋得木蘭溪水七分,北洋得木蘭溪水三分。

木蘭陂灌區涵閘

經20世紀50年代調查,北洋渠系原有大小水閘16座,涵洞計54口。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木蘭灌區內先後新建涵壩(15孔),東山(2孔),闊口(2孔),港利(6孔),墓兜(3孔),田厝(2孔),集奎(即紅旗閘6孔),江東(3孔),下黃(2孔)等9座排澇閘,共41孔,增加排水流量計1146立方米/秒。增建排水涵洞55座,區間排水閘4座,分水閘7座,控制閘55座,進水涵洞152座,以及改、擴建橋樑近百座。灌區引、蓄、排、灌系統化。

木蘭陂文物遺存

木蘭陂存有25塊歷代名人撰寫的修陂碑刻。 [12] 

木蘭陂歷史文化

木蘭陂藝文

木蘭陂 木蘭陂
題木蘭陂
明·陳茂烈
莫怪藏珠肯剖身,古來好施幾多人?
黃金浮世輕如羽,青史垂名勝似珍。
天上銀河分一派,莆中粒食共千春。
廟前斜向東流水,煙火茫茫遍海濱。 [2] 

木蘭陂相關人物

  • 綜述
為了紀念建陂先賢,宋元豐八年(1085年),在木蘭陂附近的“惠南橋”(即回瀾橋)西側,建造“協應廟”, [17]  奉祀錢四娘、林從世、李宏和馮智日。元廷祐年間(1314~1320年),又在不遠處建廟,專門祭祀李宏,已成為木蘭陂紀念館,陳列陂史和有關文物,館內還保存着各代名人撰寫的歷次修陂碑石。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在木蘭陂北面又建一廟,專門祭祀馮智日。 [17] 
  • 錢四娘
錢四娘 錢四娘
錢四娘(1049~1067年),北宋福州長樂縣人,生於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三月十日。錢四娘祖籍明州(今浙江寧波市),為五代吳越王錢鏐之後。史載,錢四娘之父錢之貴為官福建泉州,後死於任所。錢四娘與母親扶靈柩回長樂,途經莆田,因為母親生病而逗留莆田,頗得當地人的幫助。因目睹莆田民眾備受水患之苦,遂下決心興修水利。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年僅16歲的錢四娘攜帶家資十萬[mín](古代計量單位),來莆築陂。 [22]  三年後建壩工程接近尾聲,卻因溪洪襲擊,讓剛建成的大壩崩塌。目睹一切被洪水沖毀,錢四娘悲痛欲絕,投水自盡。 [5] 
  • 林從世
林從世(約1023~1075年),男,福建長樂縣(今長樂市)人,進土出生,性好施。他於治平年間帶資十萬緡到莆田。繼錢四娘之後,第二次建築木蘭陂。他在今木蘭陂下游半千米許的温泉口築陂,陂垂成,時人號為十萬陂。因此處靠海港窄潮急,大壩即將築成時,被兇猛的海潮沖毀。《閩書》記載:木蘭陂“既成又決”,其原因“隙扼兩旁,堤岸突高,濤怒流悍,是以再壞。”這次築陂又告失敗。 [6] 
  • 馮智日
據《八閩通志·高僧集》載:“北宋高僧智日,俗姓馮,法號智日。散性混俗,心存度世植德之舉。宋熙寧八年(1075年),智日協助好友李宏,攜鉅款入莆創陂。”前者錢四娘、林從世於治平元年(1064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共十一年兩次築陂,均功成弗就,皆因選址不當的緣故。李宏在智日的協助下,選擇陂址於河寬流緩的陂頭村至嶼上村港夾間的山麓下,進行築陂。俗傳“逢竹則築”,便是例證。“逢”指馮智日,因方言與“馮”同音;“竹”指“築”,兩字方言亦同音。智日助李宏踏勘水情,慎選陂址,夕夜截溪插竹為記,他所選陂址正好是錢、林兩陂故址之間上述的陂址。經過八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在爛泥灘上建成了閘堤式滾水壩,即木蘭陂。但見“陂立水中,矯若龍翔,屹若山峙,下御海潮,上截永春、德化、仙遊三縣水流,灌田萬餘頃”,使兩岸人民安居樂業,迅速發展農業生產。
  • 李宏
李宏,福建侯官(今福州閩侯)人。宋熙寧八年(1075年),李宏應詔,捐家財,攜7萬緡巨資,來莆田續建木蘭陂。他認真總結並吸取之前錢四娘和林全世兩次築陂被毀的失敗教訓。在高僧馮智日大師幫助下,認真勘探水文,慎重選擇陂址。涉水插竹,放樣施工,苦心營建,歷時八年,終於建成了現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五大水利工程之一木蘭陂。宋元豐六年(1083年),李宏為建陂嘔心瀝血,積勞成疾,在巡視木蘭陂灌溉工程途中,病逝於南洋灌區大孤嶼(今黃石鎮金山村),葬於木蘭溪下游入海交匯處的鄒曾徐龍頭須(今黃石鎮東山村),年僅41歲。 [4] 

木蘭陂命名由來

木蘭溪,全長168千米,是閩中最大的河流,受海潮頂託影響,古時木蘭溪溪水經常氾濫成災,給沿岸人民帶來災難。因陂建在木蘭山下,故而得名木蘭陂。 [9] 

木蘭陂陂田制度

陂田制度是專門用以管理木蘭陂工程的一種田制,與古代的義田制度有相似之處。它是在木蘭陂興修過程中,由李宏等提出,在政府肯定和監督下不斷髮展完善,但又因內部的利益矛盾而走向衰落,這一過程又受到區域社會變遷的影響陂田制度包含“陂田”“陂司”“陂主”和陂司定例等內容。 [24] 
  • “陂田”的由來
“陂田”創設於木蘭陂工程即將建成之際,主要基於工程未來修繕維護的需要。從填原五塘而新闢的田地中,特別拔出一千三百九十餘畝,稱之為“贍陂田”,其收穫專門作為日後的修陂費用。 [24] 
  • “陂司”的設立
“陂司”創定於宋代謝履,目的在於將陂田與木蘭陂管理結合起來,是“陂田制度”得以有效運行的組織管理機構。據文獻記載,“陂司”的組成人員共計13人,分別為:“正一人,副一人,甲頭一人,小工八人,水手二人。歲各有酬勞田、食錢若干,具有定例。”陂司的設立,使陂田制度得以良好的運作,為管理木蘭陂工程提供必要又可靠的人力資源。 [24] 
  • “陂主”的設立
木蘭陂建成後,人們為了紀念李宏的功績,將李宏立為陂主。 [24] 
  • 陂田制度衰落
明正德年間的陂主陂司之爭,陂田收入官府,導致陂田制度走向衰落。明清之際,由於“陂田”收益日益減少和“陂司”正副的無心管理,陂田制度日漸瓦解,終究為“計畝徵貲”的方式所取代,木蘭陂管理權也由民間轉到官府手中。 [24] 

木蘭陂文物價值

木蘭陂作為水利工程,其目的是為改善當地的農業生產狀況。從工程實用性上看,它是一座具備引、蓄、灌、排、擋的綜合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該工程無論是對福建興化平原的開發還是對莆田社會經濟的發展都發揮了作用。此外,木蘭陂工程的興修過程,可謂是莆田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因此,木蘭陂可以作為研究區域社會變遷歷史的具體實例。 [21] 
“木蘭陂”美景

木蘭陂文物保護

1961年,木蘭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工程進行了整修、配套和擴建。 [25] 
1988年,木蘭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錢四娘廟和木蘭陂紀念館都是附屬文物。 [11] 
2012年9月19日,木蘭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評成為省級水利風景區。 [16] 
2014年,木蘭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7] 
2014年9月,木蘭陂水利灌溉工程被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19] 
木蘭陂

木蘭陂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木蘭陂,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霞林街道木蘭村。
  • 交通信息
公交:乘坐莆田公交29路到城港大道下車,步行3.4千米即到。
自駕:由莆田市出發,經由荔城中大道、荔城南大道、城港大道、霞光路到木蘭陂。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