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蘭縣

(古代木蘭縣)

鎖定
木蘭縣,古縣名,駐地位於花木蘭出生地湖廣黃陂的雙龍鎮(現今武漢市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大城村)。 [1] 
中文名
木蘭縣
外文名
Magnolia county
地    處
湖廣黃陂的雙龍鎮
所    轄
武漢市黃陂區北部
性    質
古縣名
朝    代
唐,宋

目錄

木蘭縣簡介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齊武帝時期和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曾先後三次設置木蘭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廢除木蘭縣,併入黃陂縣。
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大師、復旦大學教授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載有有關武漢古代行政建制的地圖三幅,分別是南朝(齊)時期司州行政建制圖和隋代、明代武漢地區行政建制圖。其中有兩幅明確標明古木蘭縣治所在地,均在黃陂北部,分別為南北朝時的南齊和隋代(時分別屬安蠻郡和永安郡),到了明代,在同一地理位置,古“木蘭縣”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古“大城潭鎮”。
古木蘭縣的最早記載見於《南齊書》。在《南齊書·州郡志》載錄司州安蠻左郡所轄諸縣,木蘭縣位列第一。梁陳時期一度變更,《隋書·地理志》載,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複稱此名。所轄地域包括今武漢市黃陂區北部和相鄰的紅安縣西南,紅安縣西南實為明朝黃陂劃入新成立的紅安縣。雖然古木蘭縣跨今兩個區縣,但其主體部分和縣治卻在今天的黃陂區境北部。 [1]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木蘭》條目曰:“木蘭為舊縣名,南齊置,唐廢,故址在今天湖北黃陂縣北”。可見,古木蘭縣治故址在今黃陂區,從古至今都不存疑慮。
通過對諸多史料的研究考證,專家們認定,古木蘭縣故址(明代時期改為古“大城潭鎮”)即為今天的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村(又稱大城潭村),這是黃陂北部臨近紅安、大悟兩縣的一座規模闊大的山村。 [1] 
武漢市黃陂區有古時兩次置為木蘭縣的歷史。《南齊書.州郡志》説,南齊司州安蠻左郡所轄諸縣中,木蘭縣位列第一。木蘭古縣所轄地域包括今黃陂區北境及紅安縣西南,其主體在今黃陂。《南齊書》:木蘭古縣的設置時間不晚於元徽四年(476年)。
據《隋書.地理志》,木蘭縣粱陳時曾一度變更,曰梁安、梁興,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又複稱木蘭。又據《新唐書.地理志》,自劉宋(420-479年)設置木蘭縣後,雖幾經變動,到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省木蘭縣,木蘭縣歷時百餘年。專家學者考證研究後指出,木蘭古縣縣名有朝廷追念褒揚木蘭將軍之意,並推斷距今約1600年的木蘭古縣之縣治可能就在今木蘭山北、灄水河邊的湖廣黃陂的雙龍鎮(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大城村)。 [2] 

木蘭縣古鎮

從漢口出市區,驅車往北穿過黃陂區政府所在地,進入木蘭生態旅遊區後再往北行駛,到達姚集街道後,向東跨過灄水河,再駛過一片田野,一座村落映入我們的眼簾,這便是大城村。
大城村並不顯山露水,但此地非比尋常。大城村方圓2平方公里左右,西北兩面緊鄰灄水,東南兩面分別有古城牆護衞。如今,古城牆雖只剩下殘敗的基礎,但圍繞村子的古護城河的河道仍在。村東口的古護城河上仍存一座石砌古橋。一位村民告訴記者,文革前,此處古城牆還有兩米多高,牆體敦實、寬敞。小時,他們經常爬上城牆玩耍。文革期間,這半截古城牆也被村民們拆得一乾二淨。
村裏一位老人説,大城村古時又叫雙龍鎮,皆因在村子的南北兩面,有一大一小兩座小山墩突兀於灄水岸邊,地勢險峻,形似雙龍之首,故此得名。登上北邊的山墩,眺望遠方,碧空如洗,灄水湯湯一路南去,一種朗闊寧靜之美,讓人流連、慨嘆。 [1] 
而更令人驚歎的是,在這樣一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土墩上,漢代和此後若干朝代的陶瓦碎片居然俯首可拾。扒開淺淺的荒土層,還可看到幾處古代宮殿基礎。
上世紀80年代,武漢市文物部門在此普查時,發現此處有新石器時代、西周、漢代和六朝時代的古遺存,披露出這裏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部分年代與設木蘭縣的時間重合。而這兩個似龍首的小山墩古時被稱為大寨和小寨。1983年,省市歷史學家和文物專家經實地考證,將此處確立為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城村也是當地民間傳説的木蘭故里所在地。63歲的諶文正老人介紹説,諶姓和朱姓是村裏兩大姓氏。木蘭姓朱,叫朱木蘭。至今村裏還保留着木蘭家的宅基地。記者隨老人來到此處,見宅地前豎有一塊古舊的大理石殘碑。碑文已殘損,但“木蘭出生地”幾字依稀可辨。數年前,村民們在附近挖掘池塘時發現了這塊古碑。老人回憶説,在村東頭,原先還立有一塊記載這位朱氏奇女生平的褐黑色石碑,碑高近2米,1米多寬,可惜毀於文革。 [1] 

木蘭縣發展歷史

“大城村世代相傳為木蘭故里絕非空穴來風。”據武漢市黃陂區木蘭文化研究會會長明德運介紹,據《黃州府志》、《湖北通志》、《黃陂縣誌》等文獻均認定木蘭將軍姓朱,乃木蘭山下雙龍鎮人。
明代著名學者焦紘在其《焦氏筆乘》裏亦留下了關於木蘭行事與遺蹟的內容:“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徵。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解題》之闕。”
武漢史學家皮明庥指出,黃陂關於木蘭的記載具體、豐富、多樣,詩、文、事皆有。清康熙、雍正時期官修的文獻冊典《古今圖書集成》把關於木蘭的詩、文、事都置於黃陂的條目裏,反映了當時從官方到民間的一致認可和學界人士的廣泛支持。 [1] 
專家分析,第一次設木蘭縣的時代與民歌《木蘭辭》產生的時代大致相當。當時朝廷為何要以“木蘭”為該縣命名,雖然目前尚未找到直接證據,但一種推測非常具有説服力:由於木蘭事蹟的累世襄譽,已經成了一種民族精神的偶像,朝廷便在其故里以其名設縣褒揚之。
以人名作縣名的,古今有之,但從古至今,置縣取名之類的事皆非民間或地方政府所能為之,而是權在中央朝廷。如此推測,最遲在南北朝時,中央朝廷就已認定黃陂北部是木蘭將軍的故鄉了。如果説南齊還只是一個割據一方的局部政權,那隋王朝應該是威披九州的大一統了。隋開皇十八年朝廷覆在此地置木蘭縣,可想其影響力巨大。這在全國範圍內確立了黃陂是木蘭故鄉的歷史地位。 [1] 
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史籍中只要提到“木蘭縣”時,多同時提及“木蘭山”。《新唐書·地理志》就有“黃岡上,武德三年省木蘭縣入焉,又析置堡城縣,七年省。有木蘭山”的記載。這一方面表明兩者相距不遠,另一方面表明兩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內在關係。
《黃陂縣誌》載,木蘭山原先稱建明山等名,從隋唐時期開始,山上陸續建有木蘭殿、忠烈廟、木蘭牌坊等紀念性建築。身為黃州刺史的唐代大詩人杜牧也曾來此詠歎木蘭,留下了“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裏曾經與畫眉”的詩句。另據明代詩人屠達雲:“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借木蘭補。木蘭與山名俱存,山並木蘭爭萬古。”昭示了這座名山與木蘭其人的密不可分。
在木蘭山北坡一片台地上,發現一較大土冢,高約7米,底直徑20餘米。當地人稱之為“將軍墓”,其上散佈許多作為建築材料的紅陶板瓦殘片,飾粗繩紋,是漢代的作風和形制。又陸續找回曾立於土冢旁、後散失民間的石碑、石獅等,碑文基本上已磨蝕不清,但“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幾字可辨。這與眾多的史籍皆言木蘭辭官弗受,願歸故里,以侍雙親至終的事實相符。
它是否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今天的大城村(古木蘭縣)就是木蘭故里的説法?其時間上的邏輯順序應該是,先有木蘭動人事蹟,且為民間廣為推崇,次有朝廷將她的故里以其名設縣追念褒揚之,以激賞來者,爾後,山隨縣名,境內木蘭生卒涉足之名嶽“建明山”始改稱“木蘭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