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葉丹黃圖

鎖定
《木葉丹黃圖》是中國清代畫家龔賢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圖中山石堆積,叢樹蕭疏,山腳下有兩座茅亭,掩映在樹石之後。畫家以方筆淡墨皴畫山石,樹木也用方筆畫出,筆道縱橫間布,清晰可見。全圖筆墨蒼鬱,氣象深沉,雖千溝萬壑,不厭其繁,一樹一石,不嫌其簡。此圖用墨較少,清潤、簡潔,與他濃重的風格,別有一種情調。 [1] 
中文名
木葉丹黃圖
創作年代
清代
作    者
龔賢
材    質
紙本
畫作類型
水墨畫
規    格
縱99.5釐米,橫64.8釐米
現收藏地
上海博物館
幅    式
立軸

木葉丹黃圖畫作內容

此畫近景為山石橫卧,崎嶇不平,山石坡岸上樹木叢生。由於眾木在臨水濱競相生長,有的樹幹挺拔直上,有的樹幹傾斜與其他樹幹相交錯生長,枝葉稀疏,縱橫交錯,錯落有致,大多數樹盤根露土。透過樹木,可以看到座落在樹蔭下的數間茅舍草屋,以及山腳下緩緩流過的小溪,坡石高低不一,既有石塊,又有土層,隔岸相望,岡巒疊嶂,山勢高聳,上面佈滿雜草,遠山山峯衝入雲霄。 [2] 
署款“乙丑霜寒日”,“龔賢畫並題”,上鈐“龔賢印”,白文方印,“半乾”朱文方印。下端有高士奇題記。 [2] 

木葉丹黃圖創作背景

由該圖署款可知,該圖作於乙丑年,乙丑為康熙二十四年(1685),是龔賢晚年的作品。 [2] 

木葉丹黃圖藝術鑑賞

木葉丹黃圖構圖

《木葉丹黃圖》局部
《木葉丹黃圖》局部(2張)
畫家在處理遠近關係時,從容不迫,安排得體。尤其是作者着重地描繪幾棵古樹,葉子已經掉落,只剩下枝幹,或疏或密,或前或後,或止或斜,通過作者這錯落有致的安排,破除了亂石、坡岸的單調,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樹葉疏落,露出了隱於林間的草舍茅屋,這自然是歸隱者獨處的居所,寄託了畫家,沉湎於山林田園的淡泊心境。畫幅的左上部龔賢以嫺熟的行草書寫七絕一首,此七絕不但對整個構圖起平衡作用,且補充了此畫內容。 [2] 

木葉丹黃圖技法

該圖山石的結構和皴法仍然留有五代董源的餘韻。山石皴法,多用解索皴、豆瓣皴,山頭苔點,橫豎相間,筆墨淋漓淳厚。幹墨、濕墨層層交替皴擦、以求得渾厚蒼潤、豐茂鬱然的效果;在明暗處理上,暗部用筆繁密,亮部露白,有些坡石再用濃墨勾勒輪廓,使凹凸醒目。 [2] 

木葉丹黃圖名家點評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傅東光:景物由實而虛,由深而淺,層層推深,推高,推遠,非常符合視覺規律。整幅空間的深遠、陽光的照臨、秋日的蕭疏,反映出作者晚年心志趨向平淡天真的趣味追求。 [3] 
天津美術學院教授何延喆:此圖與其他作品風尚不盡相同,筆墨簡淡,流暢而富於變化。近景樹木,筆法奔放活潑,在隨意點染之中,生動地表現了秋葉凋殘和枝幹蒼勁的生意。遠處的嵐光山影,墨跡明淨而靈動。整個圖給人以古樸明潔、空疏淡雅的美感。 [4] 

木葉丹黃圖歷史傳承

此圖經近人吳興龐元濟收藏,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2] 

木葉丹黃圖作者簡介

龔賢(1618—1689年),一名豈賢,字半千,號野遺 、柴丈人等,江蘇崑山人,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居南京清涼山,買畫課徒,生活清苦。性孤僻,與人落落寡合。他是位既注重傳統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的山水畫家。他與同時活躍於金陵地區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並稱“金陵八家”。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5] 
參考資料
  • 1.    全景博物館叢書編委會編纂.中國山水畫博物館 4 清代 彩圖版:海燕出版社,2003.01:315
  • 2.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1866頁
  • 3.    周林生主編.清代繪畫 2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2:83
  • 4.    郎紹君 蔡星儀等主編.中國書畫鑑賞辭典: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723
  • 5.    龔賢  . 故宮博物院 [引用日期201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