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經

鎖定
《木經》是一部關於房屋建築方法的著作,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木結構建築手冊。令人遺憾的是,這部書後來失傳了,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簡略記載。
《木經》對建築物各個部分的規格和各構件之間的比例作了詳細具體的規定,一直為後人廣泛應用。
《木經》的問世不僅促進了當時建築技術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對後來建築技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李誡編著的《營造法式》一書,在很多部分上都是從《木經》上參照的。
書    名
木經
作    者
喻皓
類    別
房屋建築
相關記載
夢溪筆談》(作者:沈括
所屬時代
北宋

木經作品原文

營舍之法,謂之《木經》,或雲喻皓①所撰。凡屋有“三分(去聲)”:自梁以上為“上分”,地以上為“中分”,階為“下分”。凡梁長几何,則配極②幾何,以為榱等③。如梁長八尺,配極三尺五寸,則廳堂法也。此謂之“上分”。楹④若干尺,則配堂基若干尺,以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則階基四尺五寸之類,以至承栱、榱桷⑤皆有定法,謂之“中分”。階級有“峻”、“平”、“慢”三等;宮中則以御輦⑥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盡臂,後竿展盡臂,為“峻道”⑦;(荷輦十二人:前二人曰前竿,次二人曰前絛;又次曰前脅,後二人曰後脅;又後曰後絛,末後曰後竿。輦前隊長一人曰傳唱,後一人曰報賽。)前竿平肘,後竿平肩,為“慢道”;前竿垂手,後竿平肩,為“平道”。此之謂“下分”。其書三卷。近歲土木之工益為嚴善,舊《木經》多不用,未有人重為之,亦良工之一業也。 [1-2] 

木經作品註釋

①喻皓:北宋前期建築師。浙東人。曾被歐陽修稱為“國朝以來木工”第一人。
②極:屋頂。實指屋頂與橫樑之間的垂直高度。
③榱(cuī)等:同“衰等”,等級,比例。
④楹:支撐橫樑的木柱。
⑤承棋:即斗拱,梁和柱之間的承重結構。榱桷:椽子
⑥御輦:此指皇帝專坐的轎。
⑦“凡自下而登”四句:抬御輦升階,當抬輦者都在台階上時,最前面的二人(前竿)手臂自然下垂到手能握竿的最低度(“垂盡臂”),最後面的二人(後竿)則手臂上舉到手能握竿的最高度(“展盡臂”),以此保持前後的平衡。這樣的台階比較陡,所以叫做“峻道”。下述“慢道”、“平道”,坡度依次降低,文意參此。 [2] 

木經作品譯文

譯文1
假如楹柱高一丈一尺,那麼台階基礎一類就高四尺五寸,以及斗拱、椽子都有一定的法則,這叫作中分。台階的坡度有峻、平、慢三種,皇宮中則是按照皇帝的御轎作為法則的:凡是從下面登上台階,前竿垂下胳臂抬,後竿舉起胳臂抬,這是峻道(抬御轎的共十二人,前面的兩人叫前竿,其次的兩人叫前絛,又次的兩人叫前脅,後面的兩人叫後脅,又後面的兩人叫後絛,最後兩人叫後竿。御轎前有隊長一人,叫傳唱;後面有一人,叫報賽)。前竿平着胳膊肘抬,後竿平肩抬,這是慢道。前竿垂着手抬,後竿平肩抬,這是平道。這叫作下分。這本書有三卷。近年來的土木工程,更加嚴密完善,舊的《木經》大部分已經不適用了,還沒有人重新編著,這也是高明的匠師應做的一番事業。 [1] 
譯文2
關於屋舍的營造技術,有一部專門討論的書籍叫做《木經》,有的説是喻皓所撰。此書將屋舍建築概括為“三分”:自梁以上為“上分”,梁以下、地面以上為“中分”,台階為“下分”。凡是梁長多少,則梁到屋頂的垂直高度就相應地配多少,以此定出比例。如梁長八尺,梁到屋頂的高度就配三尺五寸,這是廳堂的規格。這叫做“上分”。柱子高若干尺,則堂基就相應地配若干尺,也以此定出比例。如柱子高一丈一尺,則堂前大門台階的寬度就配四尺五寸之類,以至於斗拱、椽子等都有固定的尺寸,這叫做“中分”。台階則有“峻”、“平”、“慢”三種;皇宮內是以御輦的出入為標準的:凡是抬御輦自下而上登台階,前竿下垂盡手臂之長,後竿上舉也盡手臂之長,這樣才能保持平衡的台階叫做“峻道”;(抬輦的共有十二人:前二人稱前竿,其次二人稱前絛;又其次二人稱前脅,其後二人稱後脅;再後二人稱後絛,最後二人稱後竿。御輦的前面有隊長一人稱傳唱,御輦的後面有一人稱報賽。)前竿與肘部相平,後竿與肩部相平,這樣才能保持平衡的台階叫做“慢道”;前竿下垂盡手臂之長,後竿與肩部相平,這樣就能保持平衡的台階叫做“平道”。這些叫做“下分”。其書共有三卷。近年土木建築的技術更為嚴謹完善了,已多不用舊時的《木經》,然而還沒有人重新編寫一部這樣的書,這也應該是優秀的木工信得留意的一項業內之事。 [2] 

木經作品賞析

我國曆史上曾經產生過無數的能工巧匠,以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無比輝煌燦爛的中華建築藝術。筆記記載的《木經》作者喻皓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帶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歷史上的記載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當過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在這長期的實踐中,他勤于思索、並善於向別人學習,因而在木結構建造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擅長修建高大的殿堂房舍。筆記中記載説,他把房屋結構分為上、中、下三部分,按照尺寸比例來安排構件,注意各部分之間的協調。這種房屋設計,無論從實用方面,還是從審美角度來看,都不失為最佳方案。
喻皓還精於修造多層木塔。曾經設計修建了開封開寶寺塔。施工時,讓木塔略向西北傾斜,預言在一百年內塔就可以被風吹正(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這一成就反映了喻皓精湛的建築技藝。宋歐陽修《歸田錄》曾稱讚他為"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
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在晚年寫成了《木經》三卷。《木經》的問世不僅促進了當時建築技術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對後來建築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木經》是一部關於房屋建築方法的著作,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木結構建築手冊。令人遺憾的是,這部書後來失傳了。根據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簡略記載,《木經》對建築物各個部分的規格和各構件之間的比例作了詳細具體的規定,一直為後人廣泛應用。喻皓在著作時,努力找出各構件之間的相互比例關係,對於簡化計算、指導設計、加快施工進度是很有幫助的,也是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的有意義的嘗試,表明喻皓是很有科學頭腦的。
木經》的問世不僅促進了當時建築技術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對後來建築技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大約一百年以後,由李誡編著的,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寶典"的《營造法式》一書,在很多部分上都是從《木經》上參照的。
在傳統正史中,即使是喻皓這樣的能人也不能佔有一隅之地。沈括的《筆談》記錄了他的事蹟(此外,本書《梵天寺木塔》條也有關於他的記載),為我國建築科技史留下了極為寶貴的史料。
[1] 

木經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北宋天聖九年,出生於一個下 [3]  層官吏的家庭,家境並不富裕,沈括常自謂“出自寒門”。母徐氏,是蘇州吳縣人,知書達禮,諳通文墨;父沈周,為官清正,不主張嚴刑苛法,到泉州任職時,沈括隨往。
公元1051年(皇佑三年),沈周病歿,按宋朝職官死後蔭子的制度,沈括守父喪到公元1054(至和元年)。24歲出任沭陽主簿。此時,沭水為患,河道淤塞,漫淹成澤,災害頻仍,許多田地“熟不長糧,荒不長草”,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而當時的沭陽縣令,不管人民生計,反而橫徵暴斂,曾激起農民反抗事件。上司為平息民憤,調走了這一縣令,授命沈括代行縣令,治理冰陽。由於他深入下層,體察民情,順乎民意,撤銷了百姓反對的無理禁約,“擇可為而後為”,“專心致意,畢力於其事”。率民開“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頃”,一度克服了冰河下游的連年水患,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緩解了當時當地的社會矛盾。他這種勤政務實精神,贏得廣大人民的愛戴。嘉佑年間,沈括考取進士,開始了上層的官宦生涯。神宗時累官至太子中允翰林院學士,終為光祿寺少卿
沈括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從政和科學研究兩個方面,茲舉其要點:公元1070(熙寧三年),參加了王安石變法,並且是改革派的中堅人物;公元1075(熙寧八年),出使遼國,“正駁斥遼國無理爭地要求,維護了宋室主權;繼而鎮守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武備,設防邊睡,有效地抵禦西夏沈括一向重視興修水利、監製兵器、管理財政等,希望促進國家強盛。沈括在從政的同時,一生重視科學研究和科學發明的記載。所進行的科研,堪稱廣博,諸如觀測天象,繪製渾儀景表,補修《奉元歷》;在數學方面,創立“隙積術”和“會圓術”;在物理學方面,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早於歐洲400多年,對共振規律也有研究;在地質學方面,從岩石生物遺蹟中推論出沖積平原的形成,提出石油的命名。此外,鑽研藥用植物與醫術。沈括平生著述頗多,著名的傳世之作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在《資治通鑑長編》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寫的《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等資政史料。
公元1082(元豐五年),因徐禧失陷永樂城,沈括連累受貶,居潤州,築夢溪園(今鎮江東郊),潛心著述,至紹聖元年復官爵,公元1095辭世,終年65歲。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