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毒蛾

鎖定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1903)是毒蛾科毒蛾屬的一種動物。
中文名
木毒蛾
拉丁學名
Lymantria xylina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鱗翅目LEPIDOPTERA
毒蛾科
毒蛾屬
木毒蛾
亞    門
六足亞門
亞    綱
有翅亞綱
亞    科
毒蛾亞科
命名者及年代
Swinhoe,1903

木毒蛾形態特徵

翅展 雄24--30 mm,雌30--40mm。
木毒蛾 木毒蛾
形態 雄蛾觸角棕黑色;頭部被紅色和棕白色鱗毛,頭後緣有一三角形黑色斑;胸部棕白色;腹部棕白色帶紅色;足被棕灰白色鱗毛,腿節紅色。前翅棕灰白色,斑紋棕黑色;翅基部有兩個棕黑斑;內線不明顯;外線波浪形;緣毛棕白色和棕黑色相間。後翅淺棕白色,前緣棕色,後緣黃色;橫脈紋前半部明顯。雌蛾黃白色;斑紋退化;足黑色,基節端部和腿節外側被紅色鱗毛;腹部第一至四節背板後半部和側面紅色,其餘各節深灰色。前翅淺棕白色,翅基部有一黑斑;內線在翅前緣和後緣明顯;外線灰棕色,寬帶狀,從前緣向內傾斜,在翅後緣與內線接近。
雄性外生殖器 背兜馬鞍形;鈎形突發達,呈長鈎形;抱器瓣寬闊,在端部背緣有一長指狀突起;囊形突三角形,頂端圓;陽莖末端細。
卵扁圓形,直徑0.8~1.2mm;卵灰白色至微黃色。卵塊長圓形,灰褐色至黃褐色。產於樹枝上。
幼蟲體長38--62 mm;頭殼寬5.2~6.5mm;頭黃白色,有深棕色斑紋;體黑灰色或黃棕色有黑色斑紋;前兩節背毛瘤藍黑或黑棕色,偶有紫紅色,第三節黑色,其餘各節毛瘤紅棕色或紫紅色;瘤上生黑色長毛;背線黃白色,中央有兩條黑色細線,亞背線黑色,帶狀,亞背線與氣門線間黃白色,密佈棕色斑點;氣門下線黃白色,氣門下線與足間白色,有棕色斑點,體下淺黃色。足淺黃色有棕色斑。翻縮腺紅褐色。
蛹體長雄17--25 mm,雌22~36mm;深棕色至黑褐色;前胸背面有一棕黑色大毛簇和一些黃色小簇;中胸兩側各有一黑色絨毛狀圓斑,腹部各節有多個白色小毛簇;臀棘較長,兩側有12~31個鈎刺,端部有19--27個鈎刺。雄蛾觸角比雌蛾隆起。
觀察標本 1♂1♀,福建三明、1973.Ⅵ.23、李友恭採。 [1] 

木毒蛾生活習性

在我國福建省一年發生一代,以卵越冬(幼蟲在越冬前已在卵內形成);翌年3--4月中旬孵化出幼蟲,初孵幼蟲羣羣集在卵塊表面,靜伏一至數天後,離開卵塊或吐絲下垂,隨風擴散。幼蟲通常7齡,偶有6齡或8齡者;歷期45~64天。4齡以後食料短缺時,幼蟲下樹,朝有陽光方向遷移覓食,幼蟲耐飢力很強,4齡幼蟲可停食6~10天,5--6齡幼蟲可停食7~14天。5月中、下旬老熟幼蟲在枝條上、樹幹上及枝幹分叉處吐絲固定經1~3天化蛹,蛹期5~14天。5月下旬羽化出成蟲,6月上旬為羽化盛期;雌蛾通常在12~18時羽化,雄蛾通常在18~24時羽化,雌蛾活動力差,常靜伏枝幹上或進行短距離飛翔,雄蛾常傍晚後活動,可長距離飛翔尋偶;成蟲羽化後在14~33小時開始交尾,交尾多在20時至翌日2時進行;雌蛾通常僅交尾1次,雄蛾通常交尾2--3次;產卵多在夜間,大多數雌蛾產卵常產在距地面2~4m的枝條上;每一雌蛾約產1大塊卵,每一卵塊約由350--1500粒卵組成;成蟲壽命2--9天。9月卵內的幼蟲已經形成,在卵內越冬。成蟲趨光性強。
寄主植物 木麻黃、紫穗槐、相思樹、南嶺黃檀、刺槐、黑荊、臭椿、栓皮櫟、板栗、山核桃、楓楊、檸檬桉、細葉桉、白乾層、番石榴、黃槿、番椿、楓香、三年桐、千年桐、梧桐、泡桐、荔枝、龍眼、枇杷、無花果、木菠蘿、石榴、油茶、茶、柿、梨、重陽木、蓖麻等約21科39種林木和果樹。

木毒蛾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福建(三明)、湖南(衡山)、廣東(連平)、廣西(金秀)、台灣
國外分佈:日本,印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