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棉灣村

鎖定
木棉灣村,位於布吉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0.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南嶺村、大芬村。始建於明末清初,藍姓先祖最早從梅州興寧遷入此地,後曾姓遷入,繁衍生息而形成村落。因村內多木棉樹,山上、路旁木棉樹開滿木棉花,故取名木棉灣村。該村地處丘陵地帶,主要山嶺有九尾頂,海拔293米;有布吉河流經村中。
中文名
木棉灣村
行政區劃代碼
440307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
地理位置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布吉新區湖西路
電話區號
0755
郵政編碼
518112
人口數量
305人
車牌代碼
粵B
屬    性
城中村
明清時期,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寶安縣布吉鄉;1958年10月,屬紅旗公社;1959年1月,屬布吉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華區布吉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布吉公社;1983年7月,屬布吉區;1986年10月,屬布吉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鎮;2004年,屬布吉街道木棉灣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曾姓、藍姓。第一大姓為曾姓,據傳該村曾姓是山東曾子的後代,木棉灣曾姓的祖先歷經數次大遷徙,從山東遷移到江西廬陵(今吉安),再到今廣東梅縣、興寧,清康熙年間在此地落地生根。當時的木棉灣被羣山環繞,好像一個聚寶盆,曾姓先祖曾延潘決定落户於此。過去,村頭曾有先祖曾延潘的墓地,墓碑上記載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藍姓,早年由河南遷至今廣東梅州、興寧;明末清初由梅州、興寧遷至此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294人,其中男性118人,女性176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88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90人。非户籍外來人口1.8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0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養魚,經營果場為主。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引進企業。現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圓籠板、喜板,冬至的蘿蔔板。該村主要進出通道有龍崗大道、沿河路、布沙路,深圳地鐵3號線在該村設有木棉灣站。1968年通電話,1972年通電,1984年通自來水,1990年實現村內道路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互聯網。村內有2所學校、3所幼兒園。2015年,木棉灣小學有6個年級、30個班,在校學生1659人、教職工97人;木棉灣實驗學校,有9個年級、36個班,在校學生2400人、教職工138人;木棉花幼兒園,在園幼兒250人、教職工35人;木棉灣幼兒園,在園幼兒320人、教職工48人;金寶貝幼兒園,在園幼兒240人、教職工30人。木棉灣實驗學校由原木棉灣戲院改建而成,戲院建於1990年,即畫作《美麗的木棉灣》中遠處的建築,2003年被改作學校會堂和宿舍使用。村內還有籃球場、健身路徑、乒乓球場、木棉灣社區公園等。
該村存有曾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修於2002年,佔地面積約120平方米,為單間單進建築,門額有匾“曾氏宗祠”。現已不作為宗祠使用。過去,每年春節和祭祖之日,外地的曾氏宗親黼越嶺集中到該村曾氏宗祠裏舉行拜祭儀式。村裏有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都要在宗祠裏舉辦儀式;村裏有威望的老人過世,還要在宗祠裏停放兒天,供人憑弔祭奧。
村中保留清明繁祖的習俗。每年清明節早上9點,該村曾姓村民集中出發到整園祭拜先祖,清掃墓碑邊的雜草,放上乳豬等祭品,燒香祭拜,結束後聚餐,分食乳豬。
20世紀90年代初,木棉灣曾遭受兩次大的自然災害。1992年9月6日,15號熱帶風是進入布吉,日降雨量148毫米,至翌日晨,木棉灣、大芬、南門墩水位高2米,包括木棉鴻在內的3個自然村有11家工廠及村屋受淹,居民受困,直接經濟損失4000萬元,間接損失達2億元,1993年6月16日,布吉遭受特大暴雨襲擊,日降雨量200毫米,三聯、南門墩、大芬、木棉灣受災嚴重。
代表性人物:曾漢明(1945—),曾任龍崗區民政局局長。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