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格島苗族祭祀鼓樂

鎖定
木格島苗族祭祀鼓樂,發源於四川省瀘州市敍永縣傳統音樂,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 
木格島苗族祭祀鼓樂稱之為“鼓舞”,有很強的地域性。由於苗族文化、歷史和審美的因素,木格島“鼓舞”通過敍事性的表演方式,構成了其祭祀鼓樂的獨特個性。它通過一個個生動的舞蹈動作,再現了木格島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及娛樂畫面,充分體現了木格島苗族祭祀鼓樂表演的地方特色。 [2] 
中文名
木格島苗族祭祀鼓樂
認證級別
省級
項目分類
傳統音樂
認證時間
2009年
認證批次
第二批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中國四川省瀘州市敍永縣
所屬國家
中國

木格島苗族祭祀鼓樂歷史淵源

蚩尤部落是苗族的先祖,居住中原,由於戰爭、疾病、飢餓等原因,苗族人不斷遷徙。木格島苗族系“湖廣填四川”遷入雲貴川高原,進入四川后,木格島苗族先人落户瀘縣小市(現在瀘州市龍馬潭區),主要以製陶器為主,同行改為陶姓。由於戰亂,遷入永寧海西(即木格島),以打獵為生。木格島苗寨建寨資料和家族族譜在解放前毀於火災,留下的資料只能靠口傳至今。 [2] 

木格島苗族祭祀鼓樂文化傳説

相傳,大約在四五千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的蚩尤部落展開大戰,史稱涿鹿之戰(今河北省涿縣一帶)。蚩尤部族被打敗,在逃亡的途中,隨軍遷徙的牛把蚩尤部族的經書吃了,引起了部族的公憤。這時,牛開口説話,叫戰士們殺了它,然後吃它的肉以解飢餓,並用它的皮製成大鼓,用反覆捶打發出的聲音祭奠死去的戰友,鼓舞戰士的鬥志。 [2] 
蚩尤部落仍然以失敗告終,部落子民開始南遷,經過千年遷徙,其中一支就來到了赤水河流域的木格島,歷史上稱烏蒙、茫部地區定居,牛皮鼓也就隨之傳入這一帶,祭祀鼓樂也傳承至今。 [2] 
在古代,鼓不作為娛樂之用,而是祭禮通神,威鎮鬼邪的神器。苗族祭祀鼓樂只用於親人去世、遷墳和祭祀表演。打鼓的基本節奏有一錘、二錘和三錘鼓,在親人去世場中打三錘,做齋場中打二錘,遷墳場中打一錘,這屬於基本節奏型。現在也用於大型的歡慶儀式。 [2] 

木格島苗族祭祀鼓樂表演特徵

木格島苗族祭祀鼓樂稱之為“鼓舞”,有很強的地域性。由於苗族文化、歷史和審美的因素,木格島“鼓舞”通過敍事性的表演方式,構成了其祭祀鼓樂的獨特個性。它通過一個個生動的舞蹈動作,再現了木格島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及娛樂畫面,充分體現了木格島苗族祭祀鼓樂表演的地方特色。 [2] 

木格島苗族祭祀鼓樂傳承保護

2022年2月,木格島苗族祭祀鼓樂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