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拱廊橋

鎖定
木拱廊橋,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足支撐在兩岸的岩石上,底座由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拼接對拱而成“八字結構”,不用釘鉚,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強度、摩擦力和直徑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離等巧妙搭接,結構簡單,卻堅固異常。
中文名
木拱廊橋
外文名
Lounge Bridge
產生時間
北宋

木拱廊橋簡介

木拱廊橋——珍惜的文化遺產
是一種“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的古老而獨特的橋樑樣式。因形似彩虹,又稱虹橋和虹梁式木構廊屋橋, 因橋上建有橋屋,俗稱“厝橋”。 橋樑專家唐寰澄教授根據其拱架結構特點,在《中國科學史·橋樑卷》中將其定名為貫木拱橋。由於使用短的構造材料,形成了大的跨度,被認為是中國在世界橋樑史上的獨特構造。木拱結構的廊橋曾風行於北宋,是我國木結構橋樑的活化石,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品類,同時具有極高的傳統美學價值。木拱結構的“虹橋”在北宋時代曾風行於中原,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那座橫跨汴水的虹橋就是木拱廊橋的典型代表。自北宋覆亡後與乾枯淤死的汴河河道一起被歷史的塵埃湮滅,900多年後卻在閩浙山區一帶被重新發現。《中國科學技術史》稱廊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唯中國有之”,對福建的廊屋橋評價為“閩中橋樑甲天下”。
木拱廊橋 木拱廊橋

木拱廊橋民俗

奇特的民俗內涵
廊橋的橋內一般設有神龕,(除了官方所建的紅軍橋楊梅州橋文革期間神龕被毀外)供奉的神像很廣泛,有觀世音菩薩,也有關帝爺、文昌帝和財神爺趙公明,還有一些是隻有當地人才知道的神明,比如黃三相公、馬仙等,喜佛者敬佛,喜神者敬神。據説古時人們都把這裏作為一處祭祀中心。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時候,每當這時,鄉民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橋上,依次進行祭祀,擺上一整隻豬頭,奉供茶、酒,添幾盤菜餚,上幾炷香,磕頭作揖禱告祈福。虔誠的鄉民既禱告廊橋的平安,又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閤家團圓如意。平時,每月的初一、十五也常有人行祀。在都市人眼中,這樣的祭祀場景可能讓很多人感到驚奇,但鄉民對神靈的崇拜如同對鄉間習俗的依戀,已成為他們平淡生活的一部分。

木拱廊橋分佈

木拱廊橋 木拱廊橋
我國木拱廊橋集中在閩浙邊界,主要分佈在福建壽寧、屏南和浙江泰順慶元景寧等地。全國保存下來的木拱廊橋有一百多座,在福建寧德境內有五十四座,其中壽寧縣有十九座保存完整、最具特色木拱廊橋,為“中國之最”。 屏南是中國廊橋現存較多的縣域,現存廊橋六十一座,其中木拱廊橋十五座(十三座為古代木拱廊橋)。在這些廊橋中,三座木拱廊橋已錄入橋樑大師茅以升編著的《中國古代橋樑技術史》,萬安橋千乘橋百祥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福橋廣利橋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安橋為全國現存最長的木拱廊橋,長達九十八點二米;龍井橋還被茅以升稱為東南第一險橋。2008年六月,福建壽寧、屏南的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壽寧木拱廊橋年代序列在中國最為齊全,從清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光緒中華民國,乃至解放後還在建造,這在全國極為罕見;
禾溪木拱廊橋 禾溪木拱廊橋
周寧禾溪三仙木拱橋,明成化三年(1467)始建,1917年加寬重建。木拱廊屋橋,長18.4米,寬5.4米,橋屋7開間,用36根杉木柱,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藻井彩畫繪於1920年。橋正中和兩端均另建四坡頂橋屋。大橋兩端建有門亭。1989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屏南的木拱廊橋最早的始建於宋代,其餘分別始建於元代、明代和清代,現存的木拱廊橋都經過歷代多次重建或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據舊縣誌和有關村史、橋碑記載,始建於宋代的有萬安橋、千乘橋、龍井橋、百祥橋、廣利橋;始建於元代的有廣福橋;始建於明代和清代的有龍津橋、金造橋清晏橋惠風橋溪裏橋樟口橋、迎風橋。
屏南的木拱廊橋的木拱結構基本一致,都是用61根圓杉木作為縱梁,與10根橫串梁木(俗稱牛頭)以榫卯結構構架成八字形橋拱,再用八根梁木形成四個“X”字形剪刀叉來避免橋拱左右搖擺,並在橋拱上穿插杆件形成拱架,上方橫鋪木板作為橋面,然後在橋面上蓋以4柱9檁穿鬥式構架的橋屋,上覆雙坡頂或懸山頂。整座橋不費寸釘片鐵,只憑椽靠椽、桁嵌桁,銜接嚴密,結構穩固,橋底拱而橋面平,其建築工藝獨具匠心,巧奪天工,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橋樑工匠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這種如橋似屋的獨特建築,形似宋代張擇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但與虹橋相比,橋拱技術已從虹橋的捆綁結構發展為榫卯結構,造橋工藝有了明顯的提高,而且還增加了精美的橋屋。橋屋正中是一條兩米多寬的長廊式通道,兩邊為固定長木條凳。橋屋的樑上用文字記載着橋樑建造年月、捐款人、建橋董事和建橋工匠的姓名,有的還書寫着對仗工整、富有詩情畫意的楹聯。
屏南的溪流河牀較為狹小,因而大多數木拱廊橋為單孔單跨,只有萬安橋為五墩六孔,千乘橋、刀鞘橋(已毀)為一墩兩孔。其中的千乘橋、龍井橋、溪坪橋被收入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千乘橋、金造橋、忠洋橋(即金鐘橋,已毀)被收入羅英主編的《中國橋樑史料》。
那麼,為何全國只有這一地區才有木拱廊橋呢?這是由當地的地理、人文、氣侯、生態環境造就的。木拱廊橋從地形、地貌看,都是位於山區,山高溝深,溪流縱橫,那裏的地理位置處於温帶亞熱帶,雨量充沛,水流較多,人們交通很不方便,這種橋樑很適合當地的環境。當地的河流大多不寬,卻非常深,因此橋的規模都不是很大。造橋的材料,就是山上原產、隨處可見的杉木;橋的所有的壓力都由兩岸承擔,充分利用了山崖岩石的穩定性;最妙的是這種橋耐壓,卻不抗震,而這個地區歷史上從沒有地震。由此,我們不得不驚歎於古人的智慧了。

木拱廊橋文化遺產

和諧的溝通載體
廊橋實為橋與屋緊密結合的建築,正如古體的象形會意字“橋”,材料以木開始,上立之人與橋緊密融合,橋上的廊屋既可以保護橋體的木結構不受侵蝕,又可為路人提供避風遮雨、避暑納涼、歇腳停擔之所,甚至成為人們交流信息、易換物資的肄市,它的交通功能和人文情懷已經密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 廊橋上的廊屋裏,有着許多人性化的設計,諸如木板牀榻、板凳及橋旁泉水台等,就使路過廊橋的人有一個很好的歇息之處,人們在這裏可以休息、交流、交易、娛樂。甚至於遠方的商人可以把廊橋當一回驛站。隨着時間的流轉,廊橋的功能還在悄悄地發生着變化。如今,它不僅僅是人們交通的工具,還是人們生活中休閒的好去處。在廊屋裏打牌、看戲、聊天更是當地人的一種時尚。使得壽寧人的生活因為廊橋的存在而越發精彩起來。夜幕降臨,一些情侶來此約會,在這裏留下了人生中許多美好的追憶。
悠久的傳承歷史
據瞭解,已經81歲的唐寰澄是中國現代最早對木拱廊橋進行研究並指出其結構原理的人,但自他發現《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實際上曾在北宋流行過的木拱橋樑的橋式之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科學界認為這種北宋時期盛行於中原的木拱橋造橋技藝已經失傳,因為自明代以來,河南山西、安徽等地都沒有了這種橋的再建記錄。
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北宋汴京城內及城郊清明時節的景象,畫面正中那座橫跨汴水兩岸的橋樑,最大的特點是橋底下沒有任何柱腳的支撐,凌空飛架在汴河上面,據《宋會要》的記載,汴河的寬度約有16.5米,而虹橋的跨度比河的寬度長了約有3.5米。也就是説,《清明上河圖》中虹橋的單拱跨徑,達到了20米。同時,根據《宋會要》的記載,這座橋可以通行裝載數十石的大車,其載重量相當於今天2至3噸的卡車。
令人稱奇的是,沒有柱腳支撐的橋承受如此的載重量不但不坍塌,而且這種結構不用釘子,也不用鉚,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強度、摩擦力和直徑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離等支撐。壽寧的木拱廊橋工藝回答了這個問題。目前國內尚健在能獨立主持建造大拱跨木拱廊橋的唯一主墨橋匠,就是鄭多金老橋匠。
禾溪木拱廊橋 禾溪木拱廊橋
鄭多金現年事已高,是廊橋工匠的第七代傳人。其師承史可以追溯到壽寧小東村造橋工匠徐兆裕於清嘉慶六年(1801)造小東上橋,徐元良於清咸豐七年(1857)造浙江泰順縣薛宅橋起。鄭多金之父鄭惠福是第六代傳人,當年不論是建屋還是造橋,因其繩墨準確、架構規矩、手藝精湛而聞名遐邇,足跡遍佈閩東浙南各鄉村,親手構建的民房有86棟、廊橋17座。鄭多金年輕時就隨其父參建民房和廊橋,得到了父親的真傳,於1967年獨自主持建造了壽寧縣下黨鄉楊溪頭廊橋。
2001年中央電視台科學教育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組赴閩浙兩地拍攝《虹橋尋蹤》專題片,慕名拜訪鄭多金這位建橋大師,並備料請他現場搭制木拱廊橋。鄭多金花了六天時間就將雛形搭建起來,令專家們驚歎不已。隨着央視《虹橋尋蹤》的播出,一輩子生活在鄉間的鄭多金加深了對這門絕藝的認識,意識到傳授這門絕活技藝的重擔就落在自己肩上,萬一失傳,感到愧對先祖,愧對國人。從此每日下午就把年屆半百的胞弟鄭多雄叫道身邊手把手的傳授,並製作了兩座廊橋模型便於直觀教學。2004—2005年間,晚年的他有幸受邀帶胞弟鄭多雄三次到南平順昌,按衣缽的水平測定法,自制水架柱和天門車,通過運用上三節苗、五節苗、將軍柱、剪刀苗、橋板苗與馬腿等傳統工藝,又在順昌縣華陽山風景區主墨建造了我一座由唐寰澄教授設計的華陽廊橋。2007年他和胞弟完成了壽寧縣因電站建設需異地搬遷的長瀨廊橋、張坑廊橋的重建工程。鄭多金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從實踐中讓胞弟領悟真諦、精通此藝而成為建造廊橋的第八代傳人。

木拱廊橋相關新聞

千年廊橋風雨告急
禾溪木拱廊橋 禾溪木拱廊橋
木拱廊橋,大多已破舊不堪。2001年前去考察時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橋面上的擋板,幾乎全部脱落;橋底的圓木被當地的農民盜用,整座橋搖搖欲墜。最嚴重的是,橋可以修復,而修橋的人卻已經極少。雖然製作這些木拱廊橋的技藝已經傳承了上千年,但由於城市化的加速、木材減少和現有建築空間不足等原因,木拱廊橋營造技藝處於瀕臨失傳的邊緣。據瞭解,當前閩浙兩省掌握木拱廊橋營造技藝核心技術的“主繩”木匠只有包括黃春財在內的4人,且都已年逾古稀。參與繼承該項技藝的傳承人也不足20人。
長瀨溪橋,兩端橋堍用塊石砌築。長39.2米 長瀨溪橋,兩端橋堍用塊石砌築。長39.2米
小東上橋---位於坑底鄉小東村上游 小東上橋---位於坑底鄉小東村上游
小東橋--位於坑底鄉小東村東南1公里 小東橋--位於坑底鄉小東村東南1公里
溪南橋,位於南陽鎮溪南村 溪南橋,位於南陽鎮溪南村
仙宮橋,位於鰲陽鎮昇平橋下約200米 仙宮橋,位於鰲陽鎮昇平橋下約200米
翁坑橋,位於犀溪鄉翁坑村 翁坑橋,位於犀溪鄉翁坑村
萬安橋,跨度98.2m,在屏南長橋 萬安橋,跨度98.2m,在屏南長橋
昇仙橋----位於仙峯村水尾大樟樹旁 昇仙橋----位於仙峯村水尾大樟樹旁
鸞峯橋,位於下黨鄉下黨村南 鸞峯橋,位於下黨鄉下黨村南
紅軍橋,位於犀溪鄉李家山村東北,長43米 紅軍橋,位於犀溪鄉李家山村東北,長43米
福壽橋----位於犀溪鄉犀溪村南,長40.7米 福壽橋----位於犀溪鄉犀溪村南,長40.7米
福建屏南千乘橋 福建屏南千乘橋
飛雲橋----位於鰲陽鎮後墩村&amp 飛雲橋----位於鰲陽鎮後墩村&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