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

鎖定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順昌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北木拱廊橋營造技藝起源於南宋,由汴水虹橋營造技藝演變而來。 [7]  木拱廊橋僅存於中國閩浙交界山區,在閩北稱“筷子橋”,閩北現存三十多座木拱廊橋。其中政和縣有木拱廊橋十二座,順昌縣木拱廊橋有四座。木拱廊橋的基本特徵是改汴水虹橋的綁紮結構為榫卯結構等。 [1] 
2009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批准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2017年1月11日,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順昌縣申報的“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11。 [3] 
中文名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
批准時間
2017年1月11日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順昌縣
保護單位
政和縣文化館、 順昌縣文化館
項目編號
Ⅷ-11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歷史淵源

廊橋是中國橋樑建築中的一個特殊種類,是指橋面上建有長廊、屋、亭或閣的橋樑。木拱廊橋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較高的一種,在閩北稱“筷子橋”,現存三十多座,是傳統木結構橋樑中的精華。 [1] 
閩北木拱廊橋營造技藝起源於南宋,由汴水虹橋營造技藝演變而來。 [7] 
木拱廊橋僅存於中國閩浙交界山區。這一地帶峯巒綿延,溝壑縱橫,木拱廊橋技藝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閩北地區,三十多座木拱廊橋分佈在政和、順昌、建甌、松溪、延平等縣、市。其中政和縣有木拱廊橋十二座,嶺腰後山廊橋、外屯洋後廊橋、澄源赤溪廊橋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順昌的古廊橋營造有最早的史料記載的是元至正十四年(1354)。現存順昌縣木拱廊橋有四座,其中古代遺存兩座“興隆橋”和嵐下村的“厝橋”,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十三年(1887)重建。 [1]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工藝特徵

木拱廊橋的基本特徵是改汴水虹橋的綁紮結構為榫卯結構;製作、接合、架設都簡便;能用較短的材料構成大跨徑的結構物,最長可達四十米;構件能夠按設計尺寸預製,用時現場裝配,完成裝配的節間具有一定的強度,起拱高,受力好,外觀形成曲線,加蓋橋屋既美觀實用,又保護橋,還提高了橋的穩定性。 [1]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工藝流程

閩北木拱廊橋營造技藝一般有選橋址、測水平、上三節苗、上五節苗、立將軍柱與剪刀撐、立馬腿與橋面板、架橋屋、橋屋脊結構及裝飾等步驟。 [7]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傳承保護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傳承價值

橋樑史專家稱“木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唯中國有之”。北宋《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因歷史原因早已湮滅。但有專家考證,宋室南渡,士農工商隨之南下,也把虹橋技術帶到南方,閩浙木拱橋是汴水虹橋的演變,反映中華文明歷史的延續性,被譽為“古老概念的現代遺存”,具有歷史價值。
木拱廊橋上有神龕、戲台、楹聯、匾額、碑刻、凳牀、攤點,是村民祭祀、看戲、集會、歇息、觀賞、貿易等活動場所,樑上墨書的董事、工匠、捐款、助工等文字,是建築所在地區的人文資料,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1]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傳承人物

徐雲雙,男,1964年1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2] 
楊顯華,閩北木拱廊橋營造技藝(政和)第二批南平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6] 
劉庭萬,閩北木拱廊橋營造技藝(政和)第二批南平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6]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保護措施

2017年10月31日,政和縣舉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開館儀式。政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採用圖片、實物和模型相結合的形式,展現政和縣非遺文化。 [5]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社會影響

技藝展示
2021年12月29日,“大聖民俗風 順成華府情”非遺文化迎新展在順昌縣市民公園舉辦。現場有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等16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和順昌當地特色非遺美食參與展示。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