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庵

鎖定
木庵禪師,名性瑫,俗姓吳,晉江縣人,明末清初泉州開元寺僧。清初由泉州赴日本弘法,併成為日本黃檗宗第二代祖師。他生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二月初三日,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日本貞享元年,1684年)。
中文名
木庵
別    名
名性瑫
逝世日期
清·康熙二十三年
職    業
晉江縣

木庵人物簡介

木庵自幼失去父母,由祖母蘇氏撫養長大。少時的木庵資質聰慧,但是時正值明王室江河日下,全國範圍內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正在醖釀中,東北滿族貴族窺視中原。在這國勢日非,瞬息萬變的時代,少年木庵對“世情愈淡”。木庵13歲時,入泉州開元寺禮佛拜塔,遂萌出塵之志;16歲入泉州開元寺,拜印明和尚為師;19歲經印明和尚剃度,成為正式僧人,法名木庵;明·崇禎三年(1630年),木庵20歲,上碧芝巖就樵雲大師受十戒,並閲讀了大量藏經;翌年拜謁修雅法師,聽講《彌陀疏鈔》、《法華》、《金剛》等經。明·崇禎七年(1634年),木庵24歲,由福州鼓山永覺和尚授具足戒,皈依禪宗。明·崇禎八年(1635年),木庵25歲,任開 元寺監院。
木庵反對為逃脱世俗的煩惱苦難,尋求安閒生活和精神寄託而出家為僧,主張僧人要趁年輕時抓緊光陰,苦心修行,潛研佛經,宏揚釋教,勸人為善,普渡眾生。他本人為僧苦心修煉,嚴持戒律,“精參默究,益臻閫奧,拈頌機答,無爽玄旨。”他用治儒之道治禪,景慕佛門前賢,讚揚祖道,啓示後人。

木庵人物貢獻

為僧後,木庵四處參禪求法,潛心修煉。崇禎九年(1636年),全國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如火如荼,“戎馬生郊,所在鼎沸”,道路難行。在這“亂離太甚不聊生,處處驚心草木兵”的戰亂時期,木庵為參禪求法,不畏亂世路途艱險,經艱難跋涉,克服種種困難,前往江、浙諸山參拜名僧,兩年間先後參謁過接待寺雪關禪師、龍居寺古德禪師、龍樹寺雪松法師、天童寺密雲老和尚、真寂寺永覺老和尚,並從永覺受菩薩戒。崇禎十一年(1638年),登金粟山廣慧寺,參拜臨濟宗正傳第三十一世傳人費隱禪師,認真參禪學法,受益良多。任廣慧寺副寺。
崇禎十三年(1640年),因篤念祖母,乞假省親。回鄉之後,住持朋山青陽室,有詠《山居詩》七言律詩十首。次年歸開元寺本房。其間曾為開元寺的“六殊勝”、“八吉祥”題詩詠贊, 這是木庵禪師東渡前留在泉州的主要遺作之一,開元寺現存有抄本。後又往漳州南山寺拜謁亙信老和尚。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木庵33 歲,再往浙江求法,到廣慧寺拜謁費隱禪師,被命為知賓。當時臨濟宗正傳第三十二世傳人隱元禪師為該寺首座,木庵早晚隨從請益,並拜隱元為師 。
清·順治三年(1646年),木庵36歲時再回泉州,在開元寺掩關。兩年後聞本師隱元已回福清縣黃檗山萬福寺,即前往參謁。先後被命為該寺維那、西堂和首座。隱元先授木庵拂子,後又付予源流、法衣。木庵遂成為隱元法統的繼承人,即臨濟宗正傳第三十三世,時年四十一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