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偶戲

(甘肅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鎖定
木偶戲,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傳統傳統戲劇,甘肅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文化館。
中文名
木偶戲 [1]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保存單位
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文化館

木偶戲歷史淵源

木偶戲 木偶戲俗稱“泥頭戲”,是一門集音樂、演唱、繪畫、雕刻為一體的綜合戲劇藝術。它以其內容的質樸美、形式的原生美、演藝的兼容美、音樂的和諧美長期根植於民間,成為正寧農村羣眾世代傳唱的特色“絕活”。 木偶戲唐朝中晚期產生於宮廷,後於唐末傳入民間。因正寧前身古羅川縣距離長安較近,不久就傳入此地,直到宋、元、明、清時期在正寧開始流行。清朝同治年間,該縣宮河鎮王錄村民王篤在官家戲院領唱木偶戲,成為譽滿本地的挑線藝人,至今師傳五代,現存木偶戲箱2副,有木偶戲班4個,從藝人員40多人。 正寧木偶戲演唱極其方便,幾個人找一處不大的空地,拉一塊不大的幕布,演員隱在幕後操縱着木偶表演。

木偶戲工藝流程

伴奏的樂器有絃樂、嗩吶、打擊樂;唱腔有慢板、二六板、代板、二導板、尖板、滾板;行當有正旦、小旦、老旦、鬚生、小生、花面、丑角;演唱形式主要有本戲、摺子戲和神戲。當地人民利用這一原生態獨特藝術表達他們純潔質樸的思想感情,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敬神祭祖、紅白喜事,演唱木偶戲約定成俗。

木偶戲傳承保護

它承載和體現着民間民俗性、大眾參與性、演藝靈活性、文化適用性和區域特殊性特徵,包含着傑出的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價值,重要的民間音樂、繪畫、雕刻工藝美術價值和歷史見證價值及民間文學價值,是我國戲曲藝術中一朵獨特的藝術奇葩,對弘揚民間文化、繁榮戲曲藝術、促進社會進步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成為人民羣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然而,由於受到現代文化娛樂場所的衝擊,木偶戲演藝已經陷入青黃不接、後繼乏人、傳承現狀堪憂的困境,急需搶救保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