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朝鮮艾

鎖定
朝鮮艾為菊科蒿屬下的一個植物變種。分佈廣,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
中文名
朝鮮艾
別    名
朝鮮艾蒿,野艾,深裂葉艾蒿
拉丁學名
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 var. gracilis Pamp.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春黃菊族
蒿屬
朝鮮艾
分佈區域
中國、蒙古、朝鮮、蘇聯、日本

朝鮮艾形態特徵

朝鮮艾 朝鮮艾 [1]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釐米,側根多;常有橫卧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250)釐米,有明顯縱稜,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草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枝長3-5釐米;莖、枝均被灰色蛛絲狀柔毛。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並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密絨毛;基生葉具長柄,花期萎謝;莖中部葉為羽狀深裂。莖下部葉近圓形或寬卵形,羽狀深裂,每側具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齒,幹後背面主、側脈多為深褐色或鏽色,葉柄長0.5-0.8釐米;中部葉卵形、三角狀卵形或近菱形,長5-8釐米,寬4-7釐米,一(至二)回羽狀深裂至半裂,每側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5釐米,寬1.5-2釐米,不再分裂或每側有1-2枚缺齒,葉基部寬楔形漸狹成短柄,葉脈明顯,在背面凸起,干時鏽色,葉柄長0.2-0.5釐米,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淺裂或3深裂或3淺裂,或不分裂,而為橢圓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橢圓形,直徑2.5-3(-3.5)毫米,無梗或近無梗,每數枚至10餘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狀花序或復穗狀花序,並在莖上通常再組成狹窄、尖塔形的圓錐花序,花後頭狀花序下傾;總苞片3-4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小,草質,卵形或狹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綿毛,邊緣膜質,中層總苞片較外層長,長卵形,背面被蛛絲狀綿毛,內層總苞片質薄,背面近無毛;花序託小;雌花6-10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紫色,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甚長,先端2叉;兩性花8-12朵,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檐部紫色,花葯狹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有不明顯的小尖頭,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先端2叉,花後向外彎曲,叉端截形,並有睫毛。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7-10月。

朝鮮艾生長環境

除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遍及全國。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羣落的優勢種。

朝鮮艾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分佈廣,除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遍及全國。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羣落的優勢種。模式標本採自中國華北。
【國外分佈】:蒙古、朝鮮、蘇聯(遠東地區)也有。日本有栽培。

朝鮮艾主要價值

《本草綱目》除記載有“白蒿”及“白艾’,外,還記載有“蘄艾”(產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薪州鎮),可入藥。此係艾的栽培品種cv. qiai,與原種(野生種)的區別在於:栽培品種植株高大,高150-250釐米,香氣濃烈;葉厚紙質,被毛密而厚,中部葉羽狀淺裂,上部葉通常不分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最長可達7-8釐米,寬1.5釐米,葉揉之常成棉絮狀;入藥,性温、苦、辛、微甘。
據本所植物化學分析報道,艾蒿(野生種)與蘄艾(栽培品種)揮發油中的成分基本一致,均含有乙酸乙醋 (acetate ester) 、1,8一按葉油素、水合莰烯 (camphene hydrote) 、樟腦、龍腦(borneol)等,另外艾蒿含蒿酮,而蘄艾含側柏酮(見《雲南植物研究》,7(4): 443-445.1985)。藥理分析揮發油對多種黴菌、球菌、桿菌有抑制作用,還有平喘、鎮咳作用。
全草入藥,有温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製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2] 
參考資料